如何使用手机拍照建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使用手机拍照建模
如果你想创建一个真实的三维场景、并且快速分享给你的朋友,在“如初”即可实现。
你不需要有专业背景,测量设备、不需要手动贴图,“如初”让场景重建变得更简单,你只需要拍摄一些照片即可。
如何拍照:
如果你之前没有做过类似重建、摄影等项目,如何拍照就变得非常重要,简单归纳为几点,能帮助你更好的创建你的三维场景:
规划好拍摄范围
合理的相片重叠度
正确的相机参数设置
合适的拍摄光照环境
拍照方法
1、规划好拍摄范围
首先你得确定你需要重建的范围到底是多大?我们建议你把确定的范围再适当的扩大一些,这样才能保证你想重建范围内的数据是完整并准确的。
例如:
让画面完整覆盖
不完整的画面
当你觉得有必要提高模型的辨识度,那么你可以对细部单独拍照,前提是你必须要先有完整的照片,并且这些补充的照片需要有足够的细节表现。
2、合理的照片重叠度
照片采集场景、物体的时候,尽量采集不同角度的照片,并且保证这些照片之间的有足够的重叠度。
相邻的相片重叠度建议在70%~80%,太低的重叠度可能会导致相片无法重建,太高的重叠度可能会加重照片采集的工作量,并且延长模型的重建时间。
如果你是用相机或者手机拍摄的一个物件,你可以采用环绕拍摄的方式,从物件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采集照片,相邻照片之间也需要满足重叠度的要求。
细节部分补充拍照,不管是场景或者是物件,如果你需要某些部分细节更突出,可以增加细节的拍摄,但是你需要保证这些部分在照片上具有特征点,并且图片之间有合理的重叠度。
例如如下:
相邻照片重叠度
3、正确的相机参数
如果你有条件,建议使用尽可能好的相机,例如单反相机、微单相机等等,当然,手机照片、摄像头等同样也是可以重建的,你需要判断照片清晰度是否达到你的期望值。
另外,同一个项目中应该尽量使用相同型号的相机或摄影器材,避免图像的不一致。
相机的参数设置直接影响图像质量,正确的参数设置可以让复原的模型更好,拍照时设定的IOS、快门,光圈、白平衡的数值非常重要,具体的使用方法可以参考你所使用的相机、摄影器材的使用说明书。
但是应该要满足以下几点:
图像没有模糊不清、拉伸等现象
图像ISO的颗粒感不宜过大
拍照不适宜使用大景深效果
照片的白平衡应该和真实白平衡接近
照片的明暗度应保证正确
模糊物体图像
大景深造成虚化
不正确曝光
4、合适的拍摄光照环境
场景复原对拍摄环境并没有特定的要求,不同的环境下表达的意境也不同。
如果你对物体真实纹理信息要求很高,建议可以选择光线充足的时候拍摄,或者人工搭建光照环境来拍摄。
稳定的拍摄光线环境
良好的自然光照环境
5、拍照方法
(1)环绕拍摄
水平环绕拍一圈相机俯仰30度不同高度环绕拍一圈
相机俯仰60度不同高度环绕拍一圈正投影拍一张
环绕拍摄是指:围绕着物体拍照,不同的角度拍上一圈。
可分为水平、俯仰30度角、俯仰60度角进行拍摄,相机的高度不同。
小物件大致拍上三圈,再加上一张正投影即可;一个物件大概需要25张照片。
(根据拍摄物体的大小来自新定义,物件大或者细节多可以多拍些。
)
(2)角度拍摄
水平角度拍一张同一角度俯仰30拍一张
同一角度相机俯仰60度拍一张 正投影拍一张
角度拍摄是指:把物体分成八个角度,每个角度分成三个角度,水平角度,俯仰30度,俯仰60度至上而下或者至下而上每个角度拍上一张照片(相机的高度不同)。
一个角度拍完就从左往右或者从右往左类似拍摄下去,当拍完八个角度,再补上一张正投影就算是拍完一个物体了;拍完一个物体大概需要25张照片。
(根据拍摄物体的大小来自新定义,物件大或者细节多可以多拍些。
)
6、上传建模
当你把拍照环节处理好,到这一步,就非常简单。
只再需要简单几步你就可以在“如初”上完成场景复原。
新建项目——上传照片——开始建模,简单三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