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监测
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化学试卷共两大题17小题,满分40分。
化学与物理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Cu-64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相关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丝绸刺绣B.手工剪纸C.玉柄雕琢D.烧制陶器
2.下列有关能源和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煤充分燃烧,就不会产生大气污染物
B.“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CO2含量升高引起的
C.加速石油的开采,可以快速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D.目前氢能没有广泛推广的主要原因是淡水资源缺乏
3.某牛奶的营养成分表中标有钙、钠和锌等含量。
如图是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牛奶营养成分表中的“锌”指的是单质锌B.X可表示为Mn
C.锌原子核外有30个电子D.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g
4.杭州亚运会首次使用“零碳甲醇”燃料作为火炬燃料。
下列有关甲醇(CH3OH)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氧化物B.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收集氧气.过滤
.熄灭酒精灯.滴加稀硫酸
D.图丁表示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12.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通入O2前,白磷均不燃烧;通入O2后,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A.该实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
B.该实验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D.若将乙中的白磷换成红磷,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O2接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石墨烯(C)是一种单层碳原子晶体,石墨烯的厚度只有0.335nm,是目前为止最薄的二维纳米碳材料。
石墨烯在纺织、电子、海水淡化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纺织领域是石墨烯应用的新兴领域,纺织面料掺入石墨烯后,在低温情况下、石墨烯可将来自远红外线的热量传送给人体,改善人体微循环系统,促进新陈代谢。
科学家提出,给石墨烯“打上”许多特定大小的孔,制成单层纳米孔二维薄膜,可进行海水淡化,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2004年,科学家用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机械剥离法得到石墨烯,之后,制备石墨烯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工业上可采用甲烷在高温和Cu-Pd催化下分解制取石墨烯,同时产生氢气。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石墨烯的应用前景会十分广阔。
(1)实验前需将木炭、氧化铜研细并混匀的目的是
(2)请计算:若用该原理制得6.4g铜,理论上需要氧化铜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和解析
1.D
【详解】A、丝绸刺绣,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手工剪纸,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玉柄雕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烧制陶器,涉及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B
【详解】A、煤中含有硫,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污染空气,因此使煤充分燃烧,也会产生大气污染物,故A错误;
B、“温室效应”加剧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升高引起的,故B正确;
C、由于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有限的,故应合理、有计划地开采,而不是加速开采,故C错误;
D、目前氢能没有广泛推广的主要原因是制氢、储氢等问题,故D错误。
故选B。
3.C
【详解】A、物质由元素组成,牛奶营养成分表中的“锌”不是以单质、原子的形式存在的,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A错误;
B、锌的元素符号是Zn,故B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0,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0,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为30,故C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
子质量为65.3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故D错误。
故选:C。
4.D
【详解】A、氧化物的定义: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而甲醇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
B、甲醇由甲醇分子构成,甲醇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B错误;
C、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1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由甲醇的化学式可知,
C、H、O原子个数比为1:4:1,故C错误;
D、甲醇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6,所以甲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故D正确。
故选D。
5.B
【详解】A、氧气的密度比水小,不易溶于水,所以收集氧气应该短进长出,故A正确;
B、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漏斗尖嘴部分紧贴烧杯内壁,故B错误;
C、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故C正确;
D、胶头滴管垂直悬空于试管上方,故D正确。
故选:B。
6.A
【详解】A、高楼发生火灾时,人应走楼梯逃生,火灾易造成停电,乘电梯逃生可能会被困于电梯中,故A错误;
B、加油站需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防止发生爆炸,故B正确;
C、电器着火,先断电再灭火,能避免发生触电事故,故C正确;
D、点燃氢气前,需检验氢气的纯度,防止不纯时爆炸,故D正确。
故选A。
7.A
【详解】A、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区分甲烷、一氧化碳,分别点燃后,检验燃烧产物,可以区别,故A正确;
B、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两种气体中,均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无法比较,故B 错误;
C、二氧化碳中一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一氧化碳是不能被点燃的,故C错误;
D、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变红,二氧化碳直接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但无法确定是否是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故D错误。
故选A。
8.B
【详解】A、在催化剂作用下,N2和H2反应生成NH3,该反应符合“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故A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可知反应过程中H 和N原子数都不变,故B正确;
C、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1个氮分子和3个氢分子反应生成2个氨分子,因此参加反应的氮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14×2):(3×2)=14:3,故C错误;
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NH3与N2、H2属于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9.C
【详解】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故A正确;
B、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可用于裁玻璃,故B正确;
C、生石灰为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而不是吸热,故C错误;
D、把煤制成蜂窝煤,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充分燃烧,故D正确。
故选C。
10.C
【详解】A、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属于混合物;冰水混合物是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水,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空气的氧气浓度低,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故B错误;
C、相同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水和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因此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同,故C正确;
D、二氧化碳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可以隔绝氧气;水灭火是因为水蒸发吸热,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着火点一般不改变,故D错误。
故选C。
11.D
【详解】A、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开始加热时,未达到反应温度,
(2)过程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