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淄博市博山区实验中学高三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淄博市博山区实验中学高三生物下学期期
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有()
A.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的作用是溶解组织中的脂肪
B.在“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用不同大小的琼脂块模拟的细胞是无关变量
C.在“用过氧化氢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最快的实验组的pH就是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
D.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其原因可能是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乙醇提取
2. 下图是两种遗传病的某家族系谱图,见强光就打喷嚏的achoo综合征和红绿色盲(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choo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Ⅰ1的基因型为AaX B X b,Ⅰ2的基因型为AaX B Y
C.Ⅰ4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2
D.若Ⅰ6与一位基因型为aaX B X b女性结婚,生下正常孩子的概率为5/6
3. 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都有单一的靶器官、靶细胞
B. 能够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
C. 都是含量微少但有高效的调节功能
D. 都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
4. 猕猴桃被誉为“维C之王”,吃起来酸甜可口,深受人们喜爱。
这些酸甜的物质主要存在于果肉细胞的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液泡
D. 叶绿体
5.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该病毒是逆转录病毒,它能精确地识别并侵入CD4+T细胞(辅助性T细胞),逐渐使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患者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下列有关HIV叙述错误的是()
A.HIV能识别CD4+T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并与之结合
B.HIV患者最终由于其免疫防御功能下降而死于恶性肿瘤
C.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可阻止HIV在人体内的繁殖
D.切断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是预防AIDS的有效措施
6. 下列关于糖类及“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
B.用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时无需在热水浴中加热
C.单糖可以进一步被水解成更简单的化合物
D.甘蔗是用于还原糖鉴定的理想材料
7.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不断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B.流经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构成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数量越少
8. 图甲表示突触,图乙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 图甲中a处释放的递质都能使b处产生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
C. 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液体环境中,图乙所示膜电位会低于+40mV
D. 若神经纤维处于乙图中Ⅰ对应状态时,N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
9. 下列各生物与相应的结构描述正确的是
Ⅰ噬菌体Ⅰ蓝细菌Ⅰ大肠杆菌Ⅰ草履虫Ⅰ番茄Ⅰ衣藻
A. 除ⅠⅠⅠ外,其余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
B. 以上生物中,只有ⅠⅠ两种生物具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C. ⅠⅠ具有拟核,其余的都没有
D. 除ⅠⅠ两种生物外,其余生物都需营寄生生活
10. 细胞直接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的方式称为原发性主动运输;不直接利用ATP 水解而是利用在Na+或H+顺浓度梯度扩散形成的势能,同时通过同一转运体(特殊蛋白)逆浓度梯度运输其他物质的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运输。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纤维膜上的Na+- K+- ATP酶催化A TP水解吸钾排钠,属于原发性主动运输
B.溶酶体膜上H+-ATP酶催化A TP水解并将H+运入溶酶体,属于原发性主动运输
C.人成熟红细胞通过膜上的葡萄糖载体吸收葡萄糖,但不消耗A TP,属于继发性主动运输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降低原发性主动运输和继发性主动运输转运离子的速率
11. 给奶牛挤奶时其乳头上的感受器会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能反射性地引起乳腺排乳;同时该兴奋还能上传到下丘脑,促使其合成催产素,进而促进乳腺排乳。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的
B.上述过程的完成需要“不完全自主”的自主神经系统参与
C.上述两种排乳,前者为非条件反射,后者为条件反射
D.兴奋在突触小体内完成的信号转化是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
12. 在高等植物中,成膜体是由赤道板处纺锤体的剩余物组成,用于引导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末期形成新的细胞壁,具膜小泡中含有果胶、半纤维素等成分,下图是细胞分裂中新细胞壁形成过程示意图。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成膜体的微管蛋白是由中心体合成的
B.具膜小泡的成分与细胞膜相同
C.具膜小泡的形成与线粒体没有关系
D.成膜体能引导具膜小泡向赤道板集中
13. 在膝跳反射过程中,不会发生
A. 兴奋在反射弧上进行双向传导
B. 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
C. 既有电信号传导,也有化学信号传递
D. 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形成动作电位
14. 辐射对人体危害很大,可能导致基因突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所引发的变异可能为可遗传变异
B.基因突变可能造成某个基因的缺失
C.辐射能导致人体遗传物质发生定向改变
D.有害突变不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15. 科学家因揭秘生命的“生物钟”获得诺贝尔奖。
人体除了人脑主生物钟外,还存在肝脏、胰腺等局部生物钟,如肝脏生物钟能影响肝糖原的分解。
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糖尿病的发生可能与维持血糖平衡的肝脏生物钟失调有关
B.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的中枢存在于脑干中,该结构还具有内分泌功能
C.若小鼠肝脏生物钟基因被敲除,小鼠一定会出现高血糖
D.活跃在人脑中的主生物钟基因不存在于肝脏、胰腺等组织细胞中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某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决定为XY型,其叶型有宽卵型和倒卵型两种,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用纯种植株进行的杂交实验如下:
实验1:宽卵型♀×倒卵型♂→子代雌株全为宽卵型,雄株全为宽卵型
实验2:倒卵型♀×宽卵型♂→子代雌株全为宽卵型,雄株全为倒卵型
根据以上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实验1、2子代中的雌性植株基因型不同
B. 实验2结果说明控制叶型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C. 仅根据实验2无法判断两种叶型的显隐性关系
D. 实验1子代雌雄杂交的后代不出现雌性倒卵型植株
17. 研究发现,脱落酸(ABA)可以抑制GAMYB基因的表达,同时可激活ABI5基因的表达,而ABI5蛋白可激活种子中脱落酸介导的基因转录,从而导致种子休眠。
细胞分裂素(CK)可以激活ARRs基因的表
达,从而抑制ABI5基因的转录水平,解除种子休眠,使种子进入萌发状态。
赤霉素(GA)能够抑制DELLA 蛋白的合成。
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注:→表示诱导或促进、表示抑制或阻遏
A.由图可知,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能促进种子萌发
B.由图可知,ABA和GA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C.休眠的种子中脱落酸的含量较高,是通过抑制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种子萌发
D.图示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18. 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放牧强度对植物净初级生产量(植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影响。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植物净初级生产量等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 植物净初级生产量不包含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能量
C. 食草动物的适度采食能提高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
D. 合理放牧有利于保持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的稳定性
19. 布氏田鼠是内蒙某草原的主要鼠种,主要啃食牧草,在牧草短缺时,会挖掘牧草的根来弥补食物的匮乏。
鹰、隼等布氏田鼠的天敌偏向捕食体重较大的田鼠。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能量和信息沿“牧草-布氏田鼠-鹰”食物链单向传递
B. 布氏田鼠和牲畜对牧草的取食加快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鹰、隼对布氏田鼠的捕食偏好不会影响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
D. 过度放牧时,布氏田鼠过多挖掘草根能加速草原的风沙化
2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种植条件的变化,一些作物的病虫害越来越难防治。
中国的小麦育种团队改变了传统的育种理念,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开展穿梭育种合作,从外引进品种,与中国的品种进行杂交,通过在两个地区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具有抗病性的小麦良种。
下列关于穿梭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穿梭育种利用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B.自然选择方向不同使两个地区的小麦基因库存在差异,但不存在隔离
C.穿梭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
D.穿梭育种通过优势互补改良小麦品种充分利用了小麦的遗传多样性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肉毒梭菌(厌氧性梭状芽孢杆菌)是致死性最高的病原体之一。
肉毒梭菌的致病性在于其产生的神经麻痹毒素,即肉毒类毒素。
它是由两个亚单位(每个亚单位为一条链盘曲折叠而成)组成的一种生物大分子。
下面是肉毒类毒素的局部结构简式,请据此回答:
(1)一分子肉毒类毒素至少含有__________个羧基。
(2)1mg肉毒类毒素可毒死20亿只小鼠,但煮沸1min或75Ⅰ下加热5~10min,就能使其完全丧失活性。
高温可使肉毒类毒素失活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肉毒类毒素可用__________试剂鉴定,煮沸后的肉毒类毒素溶液(无色)和煮沸前的肉毒类毒素溶液(无色)分别正确使用该试剂检测后,颜色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4)上图所示的片段由________种基本单位组成。
22. 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是以________方式进行的。
消化道中的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至少穿过________层生物膜。
(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________(只写字母)。
其中A中的水以______方式进入消化道。
(3)A中的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______________,A和B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进行的。
(4)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的不同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程e和d依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6)正常情况下E和A相比,E中不含的成分是________。
23. 下图是组成生物体的部分大分子化合物与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的关系图。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小分子A、B、C、D、E的化学元素中相同的是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名称:Ⅰ______________;Ⅰ____________。
(3)导致F1~F n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分子C和D的主要差别是前者含__________________,后者含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下列物质的具体名称:F2为________________;F4为______________。
24. 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过程回答:
(1)甲图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
实验结果,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这一现象说明甲接受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中胚芽鞘D能不能发生C现象?________,这说明乙接受块中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5. 下图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的第一步是获得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所选用的放射性标记物是______。
(2)第三步搅拌的目的是______。
(3)实验结果: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此现象说明噬菌体的______侵入到细菌体内。
经检测发现子代噬菌体中也有放射性,证明DNA是______。
(4)当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若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有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参考答案
1. D
2. D
3. C
4. C
5. B
6. A
7. A
8. C
9. C
10. C
11. C
12. D
13. A
14. A
15. A
16. AC
17. BC
18. AB
19. AC
20. ACD
21.
(1).2
(2).高温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3).双缩脲
(4).相同
(5).5
22.
(1).渗透(或自由扩散)
(2).5
(3).A、B、D
(4).消化液
(5).皮肤
(6).毛细血管壁
(7).e可逆后者f单向
(8).扩散作用
(9).重吸收作用;
(10).大分子蛋白质
23.
(1).C、H、O
(2).脂肪
(3).DNA
(4).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5).核糖和尿嘧啶
(6).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
(7).抗体
(8).胰岛素
24.
(1).向左弯曲生长
(2).接收到生长素,生长素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了形态学下端
(3).不能
(4).未接收到生长素,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5).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6).极性运输
25. 32P
(2). 将噬菌体外壳与被侵染的细菌分离开
(3). DNA
(4). DNA
(5). 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