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模拟试卷解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模拟试卷解析1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少年行(其二)
【唐】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1)诗中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2)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①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①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词的上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词的下片主要是用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①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②地,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秋风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②横分:瓜分。
③徙倚:徘徊。
(1)全诗抒写了在特殊时间和地点的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仔细品味第三联中“”“三年”这两个数词的表达效果。
4.古诗词阅读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5.尾联的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①临村路傍②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③。
(注释)①迥(jiǒng):远。
②傍:靠近。
③销:通“消”,融化。
(1)诗歌第一句中的“白玉条”写出了怎样的景象?请描述。
(2)请简要分析最后一句中“疑”字的表达效果。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首联展现的场景。
(2)诗作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8.阅读下面古诗,品味离情,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品析其中“香”字的意蕴。
(2)这首古诗与李白的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都是借流水抒离情。
你认为哪一首写得更好?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链接)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9.古诗文阅读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春郊
唐钱起
水绕冰渠渐有声,气融烟坞晚来明。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天,但春的阶段有所不同。
第一首诗的阶段是,第二首诗的阶段是。
(2)借物抒怀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请结合两首诗中的“风”这个物象,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0.古诗词鉴赏。
阅读《饮酒(其五)》,完成各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说说“此中有真意”中“真意”的含义。
(2)本诗中诗人的精神追求与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表现的颇为相似,请结合他们这两首作品说说其相似点。
11.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在第六句中,如果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或者“望”字,表达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请你谈谈“见”字的妙处。
(2)本诗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通过它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这首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2)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破阵子”是本词的,词的作者辛弃疾是派的代表作家。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16.两首诗都借用“黄金台”的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燕昭王
(唐)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①,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②,驱马复归来。
【注】①碣石馆:即碣石宫。
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以亲师事之。
②已矣:结束了。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展开想象加以具体描绘。
(2)请简要说说“心远地自偏”的含义。
1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大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黃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喷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漾漾。
(注释)①《野歌》写于作者遭谗落第之后、长安任职之前。
②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
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
③衔芦鸿:口衔着芦苇的大雁。
④麻衣: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
⑤黑肥:形容衣服肮脏肥大。
⑥枯荣:贱贵。
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
上面两首诗虽然都出自李贺之手,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①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释:①倩:请人代自己做。
②扬州:当时为南宋杭击金兵的前线。
(1)词中一个“________”字,概括了国土沦丧的现实;“簪缨”一词运用借代手法,代指________。
(2)“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借物抒情,读来催人泪下,请简要赏析。
20.阅读下面诗歇。
完成答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清辉玉臂寒”中“清辉”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的妙处。
(3)《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
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上各有什么异同。
【参考答案】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慷慨从军、英姿勃发、大义报国、视死如归、可歌可泣、充满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的形象。
(2)纵;犹
2.(1)上片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上片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动衬静)。
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
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以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解析】【分析】(1)考查诗句的内容和作用。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2)考查表现手法的类型及所抒发的感情。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是写静: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的写动。
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
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
答作用时一定要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1、上片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上片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动衬静)。
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
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以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点评】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
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所谓渲染烘托,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一种环境氛围,用这种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的心情。
所谓对比衬托,就是通过描写情感基调与诗歌中人物情感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景物,让两者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突出作者的感情。
3.(1)抒发了诗人避战乱的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悲凉落寞的情感。
(2)“”极言路途很遥远,“三年”言时间很长,两个对举从空间和时间上形象地表现了北宋灭亡后自己所经历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很久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愤懑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围绕时代背景、诗歌内容来分析。
由颈联“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老木沧波无限悲”可知抒发的是“流离之苦”和悲伤落寞“之情。
(2)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
“”形容路途遥远,“三年”形容时间长,围绕作者的愤懑之情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1)抒发了诗人避战乱的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悲凉落寞的情感。
(2)”极言路途很遥远,“三年”言时间很长,两个对举从空间和时间上形象地表现了北宋灭亡后自己所经历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很久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愤懑之情。
【点评】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要由诗歌内容出发,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及重点句子的含义进行分析概括。
理解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要从词语的含义,表现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进行分析。
4.(1)心远;悠然
(2)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
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解析】【分析】(1)抓住题目中提示的答点“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阅读诗歌,理解内容,判断答案。
“心远”指内心远离尘世,“悠然”指身心放松,心情愉悦的感受。
(2)根据全诗描述的意境,抓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句中每个字词的含义,从形、声、色等方面运用动静结合和修辞手法来想像描述画面,突出景物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心远;悠然
⑵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
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抓住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
⑵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述,注意在翻译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
5.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
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故答案为: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6.(1)一树梅花凌寒盛开、压满枝头,远远望去洁白的枝条就像是晶莹洁白的玉条。
(2)“疑”字,写诗人怀疑看到的不是梅花,而是未融化的冬雪。
用惊叹的口吻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看到梅花盛开的惊喜、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抓住“一树”“寒梅”“白玉条”来描绘即可。
(2)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疑是经冬雪未销”,这句话的意思是:以为是枝头上的白雪经过一冬仍然未消融。
“疑”字,更为传神,它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压枝头。
表达了诗人看到梅花盛开的惊喜、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⑴一树梅花凌寒盛开、压满枝头,远远望去洁白的枝条就像是晶莹洁白的玉条。
⑵“疑”字,写诗人怀疑看到的不是梅花,而是未融化的冬雪。
用惊叹的口吻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看到梅花盛开的惊喜、赞美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基本的要求是会翻译诗句,但又不能只翻译诗句,需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可运用修辞手法,使所描述的画面更加优美,语言更加生动,还要注意语句通顺。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7.(1)示例:凶猛的敌军似黑云翻滚,向我孤城逼压而来,大有城倾墙摧之势。
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铠甲熠熠生辉,将士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2)诗人引用黄金台的典故,写出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视死如归,坚决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要抓住“黑云”、“甲光”、“金鳞”等意象。
例如:敌兵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垣,城垣就要被毁坏,我军严待以待,阳光照耀着将士们的铠甲,一片金光闪烁,正准备迎战来犯之敌。
(2)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中的“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为了报答君主的赏识和信任,誓死杀
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故答案为:⑴示例:凶猛的敌军似黑云翻滚,向我孤城逼压而来,大有城倾墙摧之势。
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铠甲熠熠生辉,将士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⑵诗人引用黄金台的典故,写出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视死如归,坚决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画面的想象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诗句在的意象,要结合诗句的原义,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在语言上力求生动形象,言辞优美,运用一定的修辞。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语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联想诗人用典的表现手法,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倾向。
8.(1)一是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间情意的深厚。
(2)示例1:《金陵酒肆留别》更好。
诗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友人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
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子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诗新颖。
示例2:《渡荆门送别》更好。
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诗句从荆门至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贴切。
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换,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深长。
《金陵酒肆留别》借水寄情则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几句所描写的景象不协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
“风吹柳花满店香”的意思是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
这里的“香”首先有柳花淡淡的香味,突出了早春的景色特点。
因为是酒店,所以“香”还会有酒香。
联系作者的感情可知,作者与友人同在酒肆喝酒话别,所以这里的“香”还有二人之间友情深厚醇香之意。
(2)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
为类试题,可以认为本诗好,也可以认为《渡荆门送别》好。
认为本诗好的理由可以分析末句得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水喻别意,从而把抽象的别意具象化,生动而富有新意。
认为《渡荆门送别》好的理由可以围绕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先写景物的变化,由山地而进入平原,末句写故乡之水,自然表露出思乡之情,而本诗末句的“水”则出现的略显突兀来表述。
故答案为:⑴一是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间情意的深厚。
⑵示例1:《金陵酒肆留别》更好。
诗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友人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
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
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子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诗新颖。
示例2:《渡荆门送别》更好。
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诗句从荆门至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贴切。
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换,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深长。
《金陵酒肆留别》借水寄情则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几句所描写的景象不协调。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
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是:意思或修辞或手法+表达效果+感情(心情)。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先分别分析两首诗,再比较其异同,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再结合理解文段的内容进行赏析,思考选文中表达的主旨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即可。
9.(1)暮春;早春
(2)《春兴》中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春郊》中,东风好象非常乐意充当温暖的春天的使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春兴》开头两句,从春天的景物写起。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
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
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
《春郊》根据“水绕冰渠渐有声”,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早春的景色。
(2)《春兴》根据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可理解为春风寄托着“我”的思乡之梦。
《春郊》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东风好象非常乐意充当温暖的春天的使者,向花草汇报春天的到来”,由此可知诗人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与赞美。
故答案为:⑴暮春;早春;
⑵《春兴》中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春郊》中,东风好象非常乐意充当温暖的春天的使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0.(1)指归隐田园,在大自然中享受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人生乐趣。
(2)《陋室铭》中,刘禹锡虽身居陋室,但却结交君子,过的是闲适高雅的生活;《饮酒(其五)》中,陶渊明的归隐生活虽清苦,但他却乐在其中。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不为名利所累,追求高洁情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