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学贵有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主题训练-------学贵有道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2020年12月18日,腾讯网报道, 一名外国教授在一档访谈节目中感慨地说,中国留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过于相信“课本知识”;不会发问,很少会阐述“自我观点”;缺乏“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
这番话非常扎心,但又让人觉得句句在理。
(2)2020年12月22日,在由搜狐教育主办的“2020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上,我们看到了多条名人的学习之道,如:
“知识不是从外部输入的,而是在人的脑袋里面慢慢建构出来的。
因此,很关键的一点是学生必须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
“我们往往以为理解与实践是先后的关系,先要理解才能实践,先学了才能用,但其实两者是一起发生的。
”
读了上述材料,结合课本中荀子、韩愈等人有关学习之道的论述,以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悟和认识。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3)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德]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以上四句话都阐释了“学习之道”。
株洲市二中校团委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请你选择其中两到三句,并建立关联,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孔子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
——(宋)张孝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不要一下子学很多的东西。
——(英)约翰·洛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
上述材料给了正在学习的当代青年以启示。
请以“学习之道”为话题,选择其中能引发你思考的一则或几则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
从《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到当今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
必修上第六单元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或阐述学习的意义,或讨论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或描述读书的经历与感受,使我们获得不同的启迪。
请以“学习之道”为话题,任选1-2个角度,深入思考,写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学习之道
人的一生都在学习。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世间种种,皆有法门,小小凡夫,穷其一生,也只窥得一二。
话虽如此,但我们依旧努力学习,学着怎样做学问,也学习怎样做人,在不断向前奔跑的路上,悟出自己的学习之道。
我认为,学习之道在于思考。
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博览群书,满腹经纶,这样的人令人敬佩。
若以前人为目标,只知道死读书又有何用?文字是沉默的,需要智慧的头脑将它们精彩的故事唤醒,这便要你思考。
从书中读到什么,你又悟到什么,这点犹为重要。
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获得的启示也不同。
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思,站在巨人的铁肩上,将前人的智慧变为自己的学问,读书的意义方才显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思考中悟道,成就更好的自己。
善于思考的人总是有一颗玲珑的心,而心亦是镜,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从思考中获得启发。
例如读史,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逐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心为镜则可容世间百味。
反思历史,展望未来,不也是一件有趣亦有意义的事吗?
我认为,学习之道在于态度。
每一个踏实做学问的人,都是谦逊,质朴的。
学者从不骄傲自大,他们怀着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在各自的领域中研究。
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沉稳又坦荡。
名誉于学者,就像过眼云烟。
或许这离学生太远,但亦有相通之处。
学生也要谦逊,如此方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与同学的建议。
切忌浮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大胆提问,兴致来了便与人激烈讨论,天长日久地积累下来,定有成效。
勤勤恳恳地积极进取,踏踏实实地学习思考,莫要怕吃苦,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学习中修得一颗坚毅的心,也是一件美事。
我认为,学习之道在于方式。
学习不仅学知识,也学做人;不仅从书本上学,亦从世间学。
平凡的世界,在你不曾驻足的地方,亦有小小的精彩。
向大海学习海纳百川的宽容,向深山古藤学习生生不息的坚韧,向苍鹰学习博击长空的勇气与力量……也可向人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方是大智慧。
当然,学习之道,岂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
唯有紧握当下,努力学习,以身实践,我们
才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多则材料作文题。
材料(1)关键词有“中国留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缺乏“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这里从外国教授的角度出发,指出了中国学生学习上欠缺的部分,即很少表达自我而容易相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批判意识。
材料(2)关键词有“主动的学习者”“理解与实践”,前者是指知识不能仅由外部灌输,更重要的是自己思考、构建,这就契合材料(1)中的“自我观点”“创新思维”,只有有自己的见解,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后者指理解与实践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理解不实践,难免“纸上谈兵”,而只实践不理解,则始终缺乏指导性思想,难以有所建树。
可见,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指出学习与思维、实践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学生要据此结合课内学过的荀子、韩愈等人有关学习之道的论述,根据自身领悟进行立意写作,阐述清楚学与思、行的关系,指明学习之道。
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韩愈的“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等等,都涉及到学习之道,指出了学与思、行的关系。
文体要求是议论文或记叙文。
若写议论文,可以谈学习之道——如何学习,这种学习之道的作用和意义;也可以谈学与思、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是思与行的前提和基础,而思与行是学的结果并反过来促进学。
若写记叙文,可以从生活或学习中的小事写起,以小见大,突出主题。
立意:
1.尽信书不如无书。
2.保持自我,方能创新。
3.学与思缺一不可。
4.学以致用才能有所收获。
2.例文:
学贵有道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学贵有道”。
“学不可以已。
”人的一生都在学习。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世间种种,皆有法门,小小凡夫,穷其一生,也只窥得一二。
话虽如此,但我们依旧努力学习,学着怎样做学问,
也学习怎样做人,在不断向前奔跑的路上,悟出自己的学习之道。
我认为,学习之道在于思考。
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博览群书,满腹经纶,这样的人令人敬佩。
若以前人为目标,只知道死读书又有何用?文字是沉默的,需要智慧的头脑将它们精彩的故事唤醒。
鲁迅先生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便是要你思考。
从书中读到什么,你又悟到什么,这点犹为重要。
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获得的启示也不同。
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思,站在巨人的铁肩上,将前人的智慧变为自己的学问,读书的意义方才显现。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思考中悟道,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
善于思考的人总是有一颗玲珑的心,而心亦是镜,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在思考中考获得启发。
例如读史,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王霸逐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心为镜则可容世间百味。
反思历史,展望未来,不也是一件有趣亦有意义的事吗?
我认为,学习之道在于态度。
黑塞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每一个踏实做学问的人,都是谦逊,质朴的。
学者从不好大喜功,他们怀着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在各自的领域中研究。
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沉稳又坦荡。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唯有不断沉潜,反复琢磨,方能深解其味,登堂入室。
孔子读书,堪称典范,他晚年爱读《周易》,不厌其烦,以致韦编三绝,令其学问欲加渊博深厚。
勤勤恳恳地积极进取,踏踏实实地学习思考,莫要怕吃苦,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学习中修得一颗坚毅的心,蓄得一泓“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清泉,也是一件美事。
我认为,学习之道在于方式。
学习不仅学知识,也学做人;不仅从书本上学,亦从世间学。
平凡的世界,在你不曾驻足的地方,亦有小小的精彩。
向大海学习海纳百川的宽容,向深山古藤学习生生不息的坚韧,向苍鹰学习博击长空的勇气与力量……也可向人学。
正所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正如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博采众长,自成圣家。
因为,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方是大智慧。
学习之道,岂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
同学们,让我们紧握当下,努力学习,以身实践,勇敢地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学习之道”列举了五句名言,荀子的话意思是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
韩愈的话意思是无论身份如何,年龄如何,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黑塞的话意思是读书人的标准是读书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认真与否。
《论语》中的话意思是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只思考却不学习则会感到危险。
这几句话都是关于“学习之道”的,且各有侧重。
第(1)(4)两句,侧重于学与思的关系,体现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它是思考的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积累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为思考提供材料和依据;思考是对学习的深化和升华,它能够让我们反思自我,弥补不足,也能够让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内化,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
第(2)句,说的是从师的原则和风尚,提倡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借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短板,不要高看自己,更不要小觑他人,只要对方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无论身份怎样,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虚心向他请教。
第(3)句,强调读书的态度:读书不在于数量,目的在于自我完善,提升思想,若为散心消遣而读,再多也无益;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心灵的获得,这才是有价值的阅读。
这四句话从不同的角度道出了从师的原则以及学习的方法和读书的态度,粘合度比较高,学生选择二到三句,言之成理即可。
文体是演讲稿,主题是关于“学习之道”的经验交流会,考生可以选择(1)(4)两句,运用并列式结构,以辩证思维来谈学与思的关系。
还可以选择(2)(3)两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学习应脚踏实地,学有所得,宁缺毋滥,同时还要虚心向比自己优秀或更擅长的人学习。
还可以选择(1)(3)(4),运用并列式结构,谈学习既要用心深入研究,不走马观花,又要不断思索总结,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
立意:
1.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
2.学习既要博采众长,又要稳扎稳打。
3.用功学习,用心思考,方是学习之道。
3.例文:
学贵有道
“学不可以已。
”人的一生都在学习。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世间种种,皆有法门,
小小凡夫,穷其一生,也只窥得一二。
话虽如此,但我们依旧努力学习,学着怎样做学问,也学习怎样做人,在不断向前奔跑的路上,悟出自己的学习之道。
学习之道在于思考。
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博览群书,满腹经纶,这样的人令人敬佩。
若以前人为目标,只知道死读书又有何用?文字是沉默的,需要智慧的头脑将它们精彩的故事唤醒。
鲁迅先生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便是要你思考。
从书中读到什么,你又悟到什么,这点犹为重要。
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获得的启示也不同。
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思,站在巨人的铁肩上,将前人的智慧变为自己的学问,读书的意义方才显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思考中悟道,成就更好的自己。
善于思考的人总是有一颗玲珑的心,而心亦是镜,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从思考中获得启发。
学习之道在于态度。
每一个踏实做学问的人,都是谦逊,质朴的。
学者从不骄傲自大,他们怀着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在各自的领域中研究。
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沉稳又坦荡。
名誉于学者,就像过眼云烟。
学生也要谦逊,如此方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与同学的建议。
切记浮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大胆提问,兴致来了便与人激烈讨论,天长日久地积累下来,定有成效。
勤勤恳恳地积极进取,踏踏实实地学习思考,莫要怕吃苦,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学习中修得一颗坚毅的心,也是一件美事。
学习之道在于广泛。
学习不仅学知识,也学做人;不仅从书本上学,亦从世间学。
平凡的世界,在你不曾驻足的地方,亦有小小的精彩。
向大海学习海纳百川的宽容,向深山古藤学习生生不息的坚韧,向苍鹰学习博击长空的勇气与力量……也可向人学。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方是大智慧。
学习之道,三言两语无法概括。
让我们紧握当下,努力学习,以身实践,勇敢地去打开求学的大门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六则名言:
第一则“学而不已,阖棺乃止”,意思是学习是不能停止的,一个人应该是见到了棺材的时候才能停止自己的学习。
这就告诉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
第二则“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意思是学习不在起步早晚,但可怕的是开始勤奋,最后放任。
意在表明学习的态度应该是持之以恒。
第三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第四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第五则“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不要一下子学很多的东西”,意思是要想学到很多的东西,就不能同时学很多东西,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理解并吸收很多东西。
因此,要想学到很多东西,关键是要耐心地积累和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逐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能力;
第六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 如果要想认识事物的根本或道理的本质,就得用自己亲身的实践,去探索发现。
由此看来,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对于学习的认识,考生可以依据材料中的任何一种来作为基础立意,也可以把其中几种认识结合起来综合立意。
可从学习的态度、方法、目的等方面进行思考。
在学习态度上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学习的内容要博专相济,学习的方法是学与思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的风气要勤勉好学等。
任务要求是以“学习之道”为话题,写出给当代青年在学习上的启示。
考生需要重点注意两点,一是联系时代发展,结合当代学习呈现新的特点,也遇到了新的问题的现实;二是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或感悟进行写作。
可以把“学贵有道”作为全文的中心,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具体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途径、学习的态度等。
写作时,可采用主体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态度,如何学习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
在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时,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
在论述“如何学习”时,可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学习应注重知行合一,亲身实践,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学习应坚持不懈,勤勉以待;学习应循序渐进,精学深思等。
立意:
1.知之愈明,行之愈笃。
(第四则)
2.勤勉奋进,持之以恒。
(第一、二则)
3.学贵积小流汇江河。
(第五则)
4.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
(第二、三、六则)
4.例文:
让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在不断磨砺中总结出来的成长经验。
学习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
知物由学,学习对青少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
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
”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
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才能为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知识基础。
但世间种种,皆有法门,小小凡夫,穷其一生,也只窥得一二。
所以,新时代我们想要学有所成,就更需要讲求学习之道。
对此,我认为,学习之道首先在于思考。
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博览群书,满腹经纶,这样的人令人敬佩。
若以前人为目标,只知道死读书又有何用?文字是沉默的,需要智慧的头脑将它们精彩的故事唤醒。
这便要你思考。
从书中读到什么,你又悟到什么,这点犹为重要。
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获得的启示也不同。
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思,站在巨人的铁肩上,将前人的智慧变为自己的学问,读书的意义方才显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思考中悟道,成就更好的自己。
善于思考的人总是有一颗玲珑的心,而心亦是镜,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在思考中考获得启发。
例如读史,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王霸逐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以心为镜则可容世间百味。
反思历史,展望未来,不也是一件有趣亦有意义的事吗?
此外,学习之道还在于善于从师。
学习不仅学知识,也学做人;不仅从书本上学,亦从世间学。
平凡的世界,在你不曾驻足的地方,亦有小小的精彩。
向大海学习海纳百川的宽容,向深山古藤学习生生不息的坚韧,向苍鹰学习博击长空的勇气与力量……也可向人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方是大智慧。
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必须要谦逊,如此方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与同学的建议。
切记浮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大胆提问,兴致来了便与人激烈讨论,天长日久地积累下来,定有成效。
恰是一生好年华,正是发奋学习时。
青少年时期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勤奋学习,塑造优秀的人格,练就过硬的本领和才干,改变自己的前途命运。
广大青年把勤奋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和态度,作为探索未知世界的一把钥匙,就能让学习的灯
塔始终照亮人生前行的道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核心话题为“学习”。
开篇第一句话以“学习是永恒的话题”开头。
第二句话指出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学习之道。
第三句话指出必修上第六单元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
试题要求以“学习之道”为话题进行写作,对此可依据材料,重点从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或者学习方法等角度展开,也可由此生发,对学习与坚持、学习与从师、学习与借鉴、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博与专等问题分别展开讨论。
写作中,可以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有关学习的名言来论证学习与思考、实践等的关系;举例论证时可以写司马迁、郦道元、李时珍,来论证实践的重要性;写袁隆平英语流利,俄语也不差,还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等,来论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在写作时,可以从学习这个角度选择一到两个,然后就是文体确定为议论文。
比如文章开篇引出观点:立业修身,强国富民,唯有终身学习才能面向未来。
主体采用分论点并列的形式:分论点一,学习之道在于思考;分论点二,学习之道在于态度;分论点三,学习之道在于广泛。
文章结尾:学习之道,岂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让我们紧握当下,努力学习,以身实践,勇敢地去打开求学的大门吧!
立意:
1.终身学习,青年必修课。
2.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成为时代弄潮儿。
3.终身学习,学习之至道。
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学习不止。
5.学习不当闭门造车。
6.在博学中精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