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课间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浙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课间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理解
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桥
一个初冬的夜晚,解放军某部奉命追击一股逃窜的敌人,他们经过50多公里的急行军,快要追上敌人了,却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

这条河只有10米多宽,水流很急。

河里没有桥,我军过不去,连长命令三班架桥,二班负责掩护。

三班战士接到命令,立即行动。

他们找不到架桥的器材,就利用仅有的两架木梯架桥,班长和战士们跳下寒冷的急流,把木梯扛在肩膀上,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

一班班长看到“桥”还不稳,就说:“还缺桥腿,咱们一班来当!”战士们纷纷跳进急流。

两个班的战士合在一起,有的用胳膊抬,有的用肩膀扛,一座平稳的“人桥”架成了。

架桥的战士们向岸上的战士喊:“放心过吧!同志们,过吧!”
机枪连迅速踏上这座“人桥”。

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

同志们浸在11月的寒流里,冻得牙齿咯咯地响,桥面渐渐低下去了。

一班班长大声喊:“同志们,咬紧牙,挺起胸,保证完成任务!”有的战士唱起来:“野战军什么也不怕,艰苦和困难吓不倒咱……”大家也跟着唱起来。

进攻的部队踏着这座“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奉命:_____________________。

迅速: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中摘出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

________
3.写出文中的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战士们为什么要“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芳草地。

微塑料
2016年,日本九州大学与东京海洋大学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南极海域漂浮着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的“微塑料”。

这被认为是首次在南极海域发现微塑料。

该调查于当年1月至2月,在澳大利亚与南极大陆间的五个地点实施。

经换算,每平方千米有14万至29万个,与北半球海洋平均数量不相上下。

研究者表示,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超过3亿吨,约有10%的塑料会进入海洋。

在风、阳光和水的作用下被分解为极小的碎屑。

这些塑料难以降解,会在海里存在数百年。

另外,我们使用的带有磨砂颗粒的牙膏、洗面奶、洗衣粉,这些颗粒的体积小,漂浮在水面上,城市的污水处理厂根本没办法处理它们,于是它们不能被分解,最终都有可能进入大海。

据估计,现在的海洋中已有数十亿个塑料微粒在海水中沉浮,海洋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塑料汤”。

除了海鲜类正在遭受塑料的污染,海盐等海产品也正在受到微塑料的影响。

据马来西亚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从全球各地采取的几十个海盐样本中,不合塑料微粒的仅有个例。

它们会登上人类的餐桌,进入人体。

2018年1月10日,正在执行我国第34次南极科考任务的科学家,在南极海域首次发现微塑料的存在,目前学术界对微塑料的尺寸还没有共识,但通常认为是粒径小于五毫米的塑料颗粒,它也被科学家形象地比作“海洋中的
PM2.5”。

1.画“___”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并说明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与短文表述不一致的是( )。

A.在人迹罕至的南极都有微塑料的存在,说明微塑料的影响非常广远
B.微塑料已经通过海产品,对人类产生影响
C.牙膏、洗面奶、洗衣粉中的磨砂颗粒一定会进入大海
D.治理塑料制品对海洋的污染迫在眉睫
3.阅读短文,找出微塑料的危害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中的“约”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

A.事情的发展顺序B.按不同方面C.逻辑顺序D.时间顺序
3. 课外阅读。

军人
初春的一天,我在东单几乎是脚不沾地地被拥上了公共汽车。

我刚一上车,目光便被一位靠窗坐着的军人吸引住了。

他年近七旬,军帽下露出如雪的鬓发。

在鲜艳夺目的帽徽领章的衬托下,他显示出了军人的威严。

虽然出现在这喧闹、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他依然挺直身板坐着,两只手放在膝盖上,保持着军人特有的风度。

在他那微合的眼皮下藏着一星炭火似的光点,默默燃烧着。

车又继续行驶了。

又是一站。

从车门进来一位抱孩子的妇女。

车厢里立刻响起售票员清脆的声音:“哪位同志给抱小孩的乘客让个座?”我本想站起来,可又觉得那站立的滋味实在难受。

迟疑之间,那稳重、沉默的老军人突然扶着椅背站起身来,第一个开了口:“请到这里坐吧!”那位年轻的母亲过意不去,连声推辞:“您……这么大年纪还……我站会儿就行了!”这句话像一支利箭,刺穿了我那一瞬间的私心,使我感到羞愧。

我连忙招手请她过来,可是她怀里的小孩已经扑往老军人的座位的方向了。

这情景,仿佛一道无声的命令,好几个人几乎同时站起来,态度和善亲切地要让座给那位妇女。

那久已被人们遗忘的美好的东西重新回到人们身上来了。

抱孩子的妇女终于在老军人让出的座位上坐下了,孩子冲着老军人说:“谢谢解放军爷爷!”甜甜的童音仿佛是一阵春风,把老人脸上庄重的神色冲淡了。

此刻,我身下的椅子像长出无数钢针,使我疼痛难忍。

我第一次体会到坐着的滋味比站着难受得多,因为他——一位老人还站着。

我悄悄地离开了座位,让更需要座位的人去歇歇脚吧!谁知,车子猛一停,强大的惯性使我失去了平衡,身子不由自主地向前栽去,一脚踩在那老军人的左脚上,可是他竟然一点儿知觉也没有似的。

我连忙向他道歉,他却奇怪地看着周围的人。

终点站到了,人们蜂拥而出。

老军人最后一个走出车门。

当我在人流中往后一扭头时,看到他的左腿直挺挺地朝前挪动,听到吱吱的响声,原来是假肢!我心里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这时,我不由得收住脚步,望着他步履艰难地走向茫茫人海。

1.短文所写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_,主要人物是老军人。

2.用“____”画出一处外貌描写的句子。

3.“这句话像一支利箭,刺穿了我那一瞬间的私心。

”句中“我那一瞬间的私心”指的是_________。

4.“那久已被人们遗忘的美好的东西重新回到人们身上来了。

”句中“那久已被人们遗忘的美好的东西”指的是__________。

5.“一脚踩在那老军人的左脚上,可是他竟然一点儿知觉也没有似的。

”这句话暗示出___________。

6.短文赞扬了老军人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理解。

张大力
冯骥才
张大力,原名叫张金璧,津门一员赳赳武夫,身强力蛮,力大没边,故称大力。

津门的老少爷们喜欢他,佩服他,夸他。

但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

张大力就有这么一件事,当时无人不晓,现在没人知道,因此写在下边——侯家后有一家卖石材的店铺,叫聚合成。

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把也是石头的。

锁上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

聚合成设这石锁,无非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

可是,打石锁撂在这儿,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您说它有多重?好像它跟地壳连着,除非把地面也举到头上去!
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石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像摇一个竹篮子,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

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

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像举着一大把花儿!
众人叫好呼好喊好,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

老板上来笑嘻嘻
...地说:“原来张老师来了,快请到里头坐坐,喝杯茶!”
张大力听了,正色说:“老板,您别跟我弄这套!您的石锁上写着嘛,谁举起它,赏银百两,您就快把钱拿来,我还忙着哪!”
谁料聚合成的老板并不理会张大力的话。

待张大力说完,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张老师,您只瞧见石锁上边的字了,可石锁底下还有一行字,您瞧见了吗?”
张大力怔了。

刚才只顾高兴,根本没瞧见锁下边还有字。

不单他没瞧见,旁人也都没瞧见。

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以为他使过一次劲,二次再举不起来了,于是上去一把又将石锁高高举到头顶上。

可抬眼一看,石锁下边还真有一行字,竟然写着: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把这石锁上边和下边的字连起来,就是: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众人见了,都笑起来。

原来人家早知道唯有他能举起这家伙。

而这行字也是人家佩服自己,夸赞自己——张大力当然明白。

他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1.短文中写道“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这“方法”具体指______。

2.文中画线部分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B.拟人C.排比D.夸张
3.“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像举着一大把花儿!”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4自然段中,加点词语“笑嘻嘻”有什么作用?全文中与之关联最紧密的话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A.短文中的张大力能轻而易举地举起石锁,这让人们感到惊讶。

B.短文中的张大力不但能举起石锁,还向老板要银两。

C.这篇短文虽然短小精悍,但是却一波三折。

D.短文中的张大力举起石锁,不仅没有得到老板的银两,还让旁人笑话他。

6.短文强调“打石锁撂在这儿,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的原因是()。

A.这块石锁从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村里的人们谁也不会去动它。

B.聚合成的老板是为了证明这块石锁的石料是坚实耐用的好料,所以没有人敢动它。

C.人们知道张大力的力气很大,谁也不愿意和他争高低。

D.为了强调石锁之重,为下文表现张大力的力气大做铺垫。

5. 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点亮心灯
有一个三十多岁的男青年,没家没业,游手好( hǎo hào )闲,赌博打
牌样样精通。

他是那样坏,坏到家人都以他为耻。

他没钱赌博,向人家借钱时谎称家里人得了绝症。

因为他撒谎家里人从老到小都“死”过几百回了。

后来,所有亲友都不再相信他,见了他如避瘟神。

他落魄之极,到处混吃混喝,更加惹人厌恶(è wù)。

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在省城还有一个亲戚,而且很有钱,于是他跑到那里去,说家里人得了重病,需要借三万元应急。

一般情况下,他借几万块钱,人家只借几千或几百,但这个亲戚二话没说
就把三万块钱拿了出来。

“给,”她说,“快拿去治病﹗”
那只是一个远房亲戚,与他家联系甚少,这样的信任对于他而言简直是奇迹。

况且,从进了门,他就递上水果与热茶,并且说,累了吧,要不要洗个澡?许久以来,他如一块破布,被人扔来扔去,这忽然到来的关怀让他受宠(ch ǒng)若惊。

临走时,亲戚说,他们都说你说谎,说你借钱从来不还,我一直相信自己的眼光,不信你是那样的人……
亲戚还要说下去,他的眼泪已经下来了,原来亲戚什么都知道,可她对他这样信赖,还是借三万块钱给他﹗她明明知道这三万块有打水漂的危险啊。

他没有拿钱。

下了楼,他用身上所有的钱买了张车票,来到南方。

他从一个搬运工做起,最苦最累的活都做遍了。

几年后,他成了一个房地产开发商,他有了自己的车子房子妻子孩子。

曾经,他以为这一生没有什么指望了——三十多岁了还能做什么呢?但是他就是从三十多岁才开始自己的,他终于明白,只要有希望,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而这希望,就来自一次信任。

那年春节,他专程去了趟省城,带着一份厚礼,拜访那位亲戚。

“谢谢你,点亮了我心中已经熄灭的灯,那灯,照亮了我的人生!”他说。

1.给文中的多音字用“√”标出正确读音。

2.“宠”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音节();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再查()画。

3.文中两个问句不相同。

第一个是(_______)句,第二个是(_______)句。

4.文中“我一直相信自己的眼光,不信你是那样的人”这句话中“眼光”的意思是(_________),“那样的人”指(_________)的人。

5.用“﹋”标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6.“他”和“她”是什么关系?“他”是靠什么使自己由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这个故事后你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外阅读。

暑假一开始,我就赶回乡下老家,帮父亲母亲采摘李子。

今年村里李子泛滥成灾,导致李子的收购价一降再降,由最初的六毛五一斤降到三毛五一斤。

包括父亲在内的许多乡亲都叫苦连天。

于是,摘李不过10天,大部分乡亲就停止采摘了。

他们放出话来:李子不要了,宁可看着它烂在树上,也不要费时费力摘下贱卖。

父亲预估今年可以摘到20000斤李子。

摘到约18000斤的时候,他和母亲也决定不摘了,因为实在不值,也没人收购了。

歇工的第一天刚好下小雨,我和母亲在家里掰玉米、煮玉米,父亲却扛着一根竹竿往屋子旁边的那片李树林走去。

那根竹竿我再熟悉不过,它的尾部有一个铁钩。

每年的李子采摘季,父亲就用它敲打树上的李子,我们再从地上一个一个拾起李子放进筐里、袋里。

“不是说不摘了吗?”我问母亲。

母亲回答:“谁知道呢?但你爸做事一向有分寸,他那么做应该有他的道理。


只见父亲走向一棵长满李子的李树,伸出竹竿,“梆梆梆”,三下两下,就把红彤彤的李子打到了地上。

然后,他越敲越起劲,一棵接着一棵。

不到两个小时,他就把整片李树的李子敲到了地上。

看得出来,他是又心疼又愤怒。

收工回到家里,父亲拿过一个玉米吃起来。

看到他一脸轻松的样子,我不禁问:“爸,这么多李子不要了,您不心疼啊?”
父亲说:“当然会心疼。

但今年李子价格低,并且村里所有人都这样,我有什么好抱怨的?我们还只丢了2000斤,你陈大伯家可整整三片李树园没动,得有上万斤李子扔掉呢。


“那李子不要就不要了,您让李果挂树上不就得了,怎么还要费劲把它们敲下来?”
父亲说:“孩子,你记住:就算不要,也一定要从树上把李子敲下来。

为啥呢?因为李果烂在树上和烂在地里有着天壤之别。

前者只会吸干树的养分,
损伤树干,后者却能化成肥料滋润树根,助李树来年长得更好。

眼下李子不值钱已成事实,但我们还得往前看,为明年的收获作准备,你说是不是?”
我点点头。

父亲说得太有道理了。

我突然觉得,人过一生就跟农民摘李是一个道理。

不要的李子,就狠狠敲掉,别让眼前的伤痛影响到来年的丰收。

人要往前看,如果总活在过去,就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痛苦的阴影。

1.本文共860余字,我阅读的时间大约是__分钟。

2.大部分乡亲停止采摘李子的原因是()。

A.想等李子的收购价涨上去
B.不想费时费力采摘却拿来贱卖
C.想要看李子烂在李树上
3.下列对父亲费劲把李子敲下来的原因,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果烂在树上只会吸干树的养分,损伤树干。

B.李子不值钱已成事实,打李子可以锻炼身体。

C.李子烂在地里,能化成肥料滋润李树的树根。

D.李果烂在树上和烂在地里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4.文中画“——”的句子中的“红彤彤”表现出作者()的情绪。

A.激动B.愤怒C.伤心D.心疼
5.请写出父亲打李子时的感受,试着解释为什么父亲会有这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写两个特点,并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外阅读。

钻石,我们都知道它是天然矿物中硬度最高的物质。

为此,有一段时间我就想,不知道是怎样特别的结构,使它如此坚硬和神奇。

也正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查了一下钻石的化学成分和结构,才知道钻石的化学成分是碳,它是宝石中唯一由单一元素组成的,属等轴晶系。

简单地说,钻石是在地球内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
体。

相反,其他材料都达不到这样的纯度。

也正因为这样,钻石才有了其他物质所没有的硬度。

那么,接着就又有一个问题了,靠什么来切割打磨如此坚硬的物质呢?答案让我感到很意外,靠另一颗钻石。

想想也对,如此坚硬的物质,也只有靠自己来打磨自己了。

正如毕淑敏说过的一句话:钻石自己敲打自己,是为了更完美。

也正因为这样,钻石才会拥有坚硬的外表和耀眼的光彩,也才会让世人喜爱。

其实,这正是钻石的品格。

钻石的形成可以说是非常不容易,它深埋于地下,经过多少年高温、高压慢慢变化,最后在某一时刻随火山熔岩喷涌而出,又被泥沙夹带,接受风吹雨淋的考验,又经过多少年,才可能有幸被识货的人发现,才有可能变成一块儿真正的钻石毛料,再经过慢慢加工、打磨,才能渐渐地显现出光彩华美的一面。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既有长久深埋的寂寞,又有无人赏识的孤独,更有最后加工过程中经受的种种痛苦和磨难。

也正因为这一切,最终钻石才成为一颗真正的钻石,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做人也是一样的,人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只是我们许多人只看到了别人成功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别人经受磨炼的一面。

一个人如果有了钻石一样的品格,能吃苦,不怕吃苦,靠自己打磨自己,只要能坚持下来,也许某一天你的光环会被更多的人发现,你也会被更多的人赏识。

只是,我们现在的许多人,总是羡慕钻石的完美和价值,却不知道学习钻石的优秀品质。

为此,我们每个人都该多一些钻石的品质。

1.给短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应是()
A.钻石的品格 B.天然矿物——钻石 C.钻石的硬度 D.神奇的钻石
2.钻石是一种怎样的物质?请用文中的话对它作一个适当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钻石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深埋于地下→______→随火山熔岩喷涌而出→________→被人发现→__________。

4.“做人也是一样的”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

A.画龙点睛B.总结全文C.点明中心D.承上启下
5.在钻石漫长的形成过程中,要经历哪些艰难困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与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现代文阅读。

炎夏说瓜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结交了许许多多农民朋友,老的少的都有,和我交情最深厚的是三十多岁的“六机匠”。

他在离我村三四里地的“西河”,种着一点“河淤地”。

夏天一早,我跟他下“西河”。

他在高粱地里劳动,我在清清的河水里捉鱼,河水清且浅。

晌午,我们仰卧在河边树林的沙地上,听千万只鸣蝉的大合唱,其声悠悠,把人催入梦境。

傍晚,收工归来,“六机匠”的肩上扛一把锄,锄杆上搭一领破蓑衣,还有一个小小的牛眼罐。

小路两旁,全是“青纱帐”,远远的一个小瓜棚映入眼中。

我们拨开高粱,走进瓜棚。

主人身旁卧着一只小犬,旁边有一枝土枪。

这是防备獾、狼和野兔的,也防有人夜间来“摸瓜”。

我们和瓜地主人聊上几句,道一声摘两个“子瓜”。

主人慢慢起身,脚步小心地进入瓜地,这儿看看,那儿瞧瞧,最后,一手托一个瓜送到我们面前,用瓦盆里的清水洗一下,然后用手指弹弹,眼睛看看瓜,再望一望我俩。

我们用指甲在瓜中间掐一道印子,左手托住,轻轻用右手掌打几下,瓜应声一裂两半,果然是沙瓤。

我们用手抓瓤子吃,然后,咬下一块瓜皮刮着吃,刮着刮着,一直刮到了“青州”。

瓜,又甜,又鲜,可口沁心。

吃完了,抹一抹嘴,丢下三四个铜板,道一声谢,便踏上归途。

这时,夕照烧红了半个天,微风从禾稼声中送来,西瓜在肚里发散着清凉。

我们两个人,沐浴着夏风的凉爽,悠悠然走在回家的路上。

“六机匠”的巧嘴给我讲吃瓜的故事。

我们一面说一面走,一会儿就到了家。

这时候,一钩新月像镰刀高悬在他土屋的茅檐上了。

年老了,在都市里吃瓜,想到儿童时期吃瓜的往事。

一样是夏天,一样是
.........
吃瓜,在北京这样的生活环境里吃瓜,是一种享受,但我感觉,儿时在乡村瓜..................................
棚里吃瓜却更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
1.《炎夏说瓜》是一篇________(记叙说明)文,主要写了作者儿时和
__________在乡村瓜棚里__________的快乐往事,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____________之情。

2.文中画“__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点的句子中,“浓厚的生活情趣”是指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两道题中,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道题来回答。

(1)如果你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请你把自己在城里吃瓜的情景写下来。

(2)如果你是生活在农村里的孩子,请你把自己在乡下吃瓜的情景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外阅读。

小牛和老骡子
有一段时间,老农夫一直用小牛和骡子一起耕作,耕作相当辛苦。

年轻的小牛对骡子说:“今天我们装病吧,休息,休息。

”老骡子却答道:“不行啊,我们需要工作做完,因为耕种的季节很短啊。


但小牛还是装病了,农夫给它弄来新鲜的干草和谷物,尽量让它舒服些。

等老骡子耕种回来,小牛询问地里的情况如何,“没有以前耕种得多,”老骡子回答道:“但我们也耕种了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小牛又问道:“老家伙说我什么没有?”“没有。

”老骡子回答。

第二天,小牛还想偷懒,就再次装病。

当老骡子从田间回来时,小牛问道:“今天怎么样?”“还不错,我认为。

”老骡子答道。

“但耕种得还不是太多。

”小牛又间道:“老家伙说我什么了?”“啥也没有对我说,”老骡子说,“但是,他停下来和屠夫说了好长时间的话。


——慵懒是一种自我扼杀。

1.小牛两次装病,第一次是_________;第二次是________。

2.小年装病不耕田,却一再询问“老家伙说我什么了?”“老家伙”指
_________一再询问,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骡子和小牛的差距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停下来和屠夫说了好长时间的话。

”老农夫和屠夫说话,意味着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句破折号的用处是()
A.解释说明B.话题突然转换C.声音延长
10. 课外阅读。

儿子的礼物
今年春节,我生平第一次收到儿子用自己劳动报酬买的礼物——一块德芙巧克力,就是我平时最喜欢却舍不得买的那种。

把那块东西放在我手心里时,儿子显现出从未有过的辉煌的表情。

儿子二十岁了,在一个自修大专班读书,钱是他业余打工挣来的。

他在一家卡拉OK厅当服务员,从晚上6点干到午夜12点,第二天一早,赶两趟车去学校上课。

儿子读中学时,用眼下父母们的标准衡量,他要属“不及格”之列:一看电视就来劲,一翻书本就打呵欠,一碰上考试就发抖。

我对他嚷得最多的是:“看看人家的孩子!父母这辈子不指望享你的福,你总要自立于社会吧!”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儿子便垂头不语。

现在回想,在这“激将”的后面实际是在发泄作父母的心理的不平衡。

捧着儿子的礼物,心不由地轻轻发痛,那么多冷言冷语,他全以宽容和理解消化了,没有怨怪,没有疏远,只是悄悄地给了我一份证明。

对母亲来说,儿子送一块巧克力抑或一幢房子,在意义上没有区别。

他的爸爸、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也都分别收到一份小小的惊喜。

每位亲人的爱好他都点点滴滴想到了,真是难为了他的细心和周到。

儿子从小性格宽厚,待人真诚,做事勤快,动手能力强——这些优点,过去我都忽略了,或者说漠视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