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散文部分 第五单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作者写“烈日下的人影,瘦瘠短小得全无生气,到夕阳西下,人影已随着长大变活,蠢然欲动”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是为了和上文写的“灯笼蜡烛所以引人”做对比,说明和照应段首句“越是微弱的光,越是可爱……非有黑 影的对照,不能衬出光的美丽”,同时引出下文对“点上蜡烛之后,影子才真正得了生命”的1)善用对比,准确传神 如写太阳只垂顾大自然的万物而无暇及于人为的事物,对比十分鲜明:“在朦胧中显得古色古香的点缀,在日光 中只觉得陈旧破敝,在月光下显得神秘艳异的装饰,在日光中只觉得荒谬可笑,在灯光下显得娇艳欲滴的美人, 在日光中每见得脂粉狼藉……”这种对比突出了太阳的“深入”“清晰”。 (2)运用拟人,生动形象 如写晨光的“羞缩胆怯”的情态:“它不停地抖动闪烁,欲言又止,欲进又退。”这一描绘可谓灵动可感。
【语基训练】
一、音形识记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静穆.(mù)
倏.忽(shū)
窒.闷(zhì) 巍峨.(é)
B.荒谬.(niù)
倔强.(qiǎnɡ)
深邃.(suì) 退缩.(shuò)
C.奄.忽(ān)
纤.细(qiàn)
阴霾.(mái) 窸.窣(xī)
D.刚劲.(jìn)
侧重事件感受者的心理反 应
5.漫无边际:形容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也形容谈话、写文章等没有中心,离题很远。 6.古色古香:形容富于古雅的色彩或情调。
[运用](选词填空或判断正误。) 1.博伊曼斯的作品通常表现一种未明示的疾苦,像一场苦心编排的_____戏剧, 却恰恰在一个巧合的时间上演。(荒谬·荒诞) 2.对于与谢淑薇的比赛,大阪直美说:“我可不期待与她交手,她的打法太诡 异了,我_____不透她的打法。” (捉摸·琢磨)
2.运用联想的技巧 (1)明目的 明确表达的目的, 即明确自己要表达什么主题。 (2)定方法 确定联想的方法,即结合自己的表达需要和习惯,明确自己是运用相似联想,还 是运用相反或相关联想。 (3)察范围 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识地将自然或社会归类,如演艺界、体育界等,以免用例 单一而致使说服力不足。 (4)巧表达 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语言和叙述角度,巧妙表达。
2.捉摸·琢磨 捉摸:侧重“猜测”“预料”,多用于对某人脾性或言行用意的猜测、把握,有时也用于对某种情况的猜测、预 料。多与否定词连用。 琢磨:是“反复思考、仔细考虑”的意思,多用于对某一具体问题采取何种对策或做法的考虑,有时也指对文章 中词句含义的思索、体味,还可以用于人。
3.惊天动地·惊心动魄
荒诞
捉摸
3.安徽合肥一女孩被家人锁在了屋子里。她从 14 楼徒手爬到 4 楼,路人见状拨 打消防电话后才将她救下来,现场可谓惊.天.动.地.。(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
特别响亮,也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此语境应该是使人感受很深,
震动很大的意思,应该用“惊心动魄”。
)
4.隶属上海市青浦区的朱家角古镇活色生香,文脉绵长让人回.味.无.穷.,现在正大
【初读感悟】
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精细、绵密地描述了一天之内“光”的变化及其带给人的
感受。
B.作者描写了月光、闪电和烛光。“越是微弱的光,越是可爱”,作者笔下的闪
电也显得瑰丽奇美。
C.作者在第四段写阳光的活泼、好动是为了表现自己对它的热爱,可见作者是一
个好动的人。
顺序
以④__时_间__为线索, 描述了 ⑤__一__天_之_内___光的 变化及给人的感 受
2.作者是怎样写晨光的? 【明确】先从黎明写起,在“刚醒未醒之间”,感到“只有窗口模糊灰白的一小方天”,晨光给人的“第一个印 象”是“灰败冷寂”。再写作者的感觉:“晨曦最活泼闪烁”,只是不易被人觉察罢了。接着,拿阴天的灰色和 晨曦的灰色相比较,进一步指出“晨光比其余的光羞缩胆怯”。最后作者通过展示黑暗与阳光的对峙、天空中蓝 的微妙变化,勾画了早晨的“可爱”。
√
力提升景区的旅游品质,向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迈进。 (
)
5.人类在路上的觅求,是在高级思维基础上被赋予了独特价值和意义的活动,漫.
无.边.际.的人类行为不是没有,但在评价时人们常常把它和盲目联系起来。
( ×。语境中形容放纵散漫,没有目标。应用“漫无目的”。
)
6.2 月 6 日晚,占地面积约 80 亩、总投资 20 多亿元的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 区正式亮灯,更显古.色.古.香.,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入场参观。 ( √ )
段落 1
2~4
5~8 9
事物 晨光
阳光
②__光__与_黑_暗___ __的_关__系__
夜晚的声音
特点 活泼、闪烁 ①_____犀_利__、_深__入_、_富__有_、_独__立_、__活_____ __泼_好__动__
相互追逐、融为一体
③____有__节_奏__、_有_韵__律_、_是__依_靠_____
③收藏了一秋和将近一冬的阳光,漫山遍野的山茶花,路边篱笆下的海棠和梅花,都早熟了,全身暖洋洋的, 等不及春天来到,就已经绽开了她们很阳光很美丽的笑脸。
④终于闲适了的母亲,在篱笆墙上闲适地晾晒着要腌制腌菜咸菜的蔬菜,或者在院子里的果树间搭上竹竿, 晾晒蔬菜,或者晾晒拆洗过的被窝和冬衣。那么细心,那么惬意幸福。吸足了阳光,收藏了充足阳光的蔬菜,将 会被切细拌上佐料,然后盛装进陶罐里,再次放进阳光里晾晒,继续收藏阳光,酝酿成阳光味道充足的咸菜腌菜。 全家人,整整一年,就可以慢慢咀嚼品味和回味阳光的味道。
【迁移·运用】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将“童年”“风筝”“天空”这三个词扩展成一段文字,描绘一个 场景,词语顺序可颠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看着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着的一只只美丽的风筝,这多像我们的童年,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任意飞 扬。
第五单元 自然的年轮 光
资料助读·自主学习
一、作者名片
【知识必备】
令人扼腕的英才——杨必
简介:杨必(1922—1968),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翻译家。曾就读于上海震旦 女子文理学院外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际劳工 局担任英语翻译,1952年院系调整,任教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其翻译的《名 利场》(英国萨克雷著)享有很高的声誉。
【类文欣赏】 收藏阳光 余继聪
①深冬的早晨,太阳慢慢升高,屋顶上敷着的厚厚白霜,渐渐融化,潮湿了黛青的屋瓦和太阳红的瓦松。明 媚的阳光,奢华地倾泻进农家小屋里来,绿色的藤萝窗纱,被金子般的阳光浸透,室内弥漫着浓浓的、暖暖的浪 漫和温馨味道。女孩静静地坐在窗前的阳光里,一边纳花鞋,一边沐浴着幸福的阳光,一边梳理着心事。甜甜的 笑容,很阳光很温暖地从她美丽的嘴角漾开来。
篷勃
百叶窗
C.陷井
宏伟
缭绕
黑魆魆
D.揩模
萦绕
破敝
主叶脉
【解析】选A。B项,篷勃—蓬勃;C项,陷井—陷阱;D项,揩模—楷模。
二、用对词语 1.荒谬·荒诞 ①“荒谬”指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侧重于严重背离正常情理,一般用于形容观点、理论等。 ②“荒诞”指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侧重于虚妄、不真实,令人难以置信,多用于形容故事情节等。
微课二:品味文章的语言 4.鉴赏品味下面句子的语言特色。 于是在朦胧中显得古色古香的点缀,在日光中只觉得陈旧破敝,在月光下显得神秘艳异的装饰,在日光中只觉得 荒谬可笑,在灯光下显得娇艳欲滴的美人,在日光中每见得脂粉狼藉…… 【明确】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一连列举“点缀、装饰、美人”等在太阳下的表现,写出太阳只垂顾隶属于大 自然的万物而无暇及于人为的事物,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阳光能暴露一切事物的真面目的犀利、深入、伟大,显 示了作者的观察敏锐,思维深刻。
素养发展·拓展迁移
【素养践行】 发散思维,联想丰富
【课内·回扣】 在本文中,作者在谈及阳光的“热闹好动”时,不仅联想到成人与小孩在阳光下的不同表现,而且还联想到 光亮的被约束所造成的幽暗静穆。作者由某一点,联想并引出了许多相关的话题,这种思维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 效仿。
【课外·拓展】 1.概念阐释 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就是联想。联想,在写作中,是拓宽思路、汇集题材的有效方法。例如郭沫若的《天上的 街市》,作者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上的明灯,又由街上的明灯想象到天上必定有美丽繁华的街市,又联想到传 说中的牛郎织女。
褊.狭(biǎn)
挑.灯(tiāo) 翱.翔(áo)
【解析】选A。B项,“谬”应读miù,“强”应读jiànɡ,“缩”应读suō。C项,“奄”应读yǎn,“纤”应读xiān。 D项,“劲”应读jìnɡ,“挑”应读tiǎ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纹理
末梢
颓丧
水龙头
B.馨香
斑斓
②楼顶上挂着的一串串红辣椒和苞谷穗子,也在滋滋地吮吸和收藏着冬日温暖的阳光。用盐巴腌浸透的腊肉, 用夹杆串起的豆腐肠,一挂挂晾晒在屋檐下,收藏着阳光。摘回家的老南瓜,一个个圆溜溜地卧在楼月台上,挖 回家的红薯都堆在院子一角,嗞嗞地吮吸收藏着阳光。水牛和山羊都散窝在山坡上,收藏和反刍着阳光。大片的 庄稼地也在嗞嗞地吮吸和收藏着阳光,有的庄稼地已经被犁铧翻出了泥土,也在收藏着阳光。整个乡村世界,都 在嗞嗞地吮吸收藏着阳光。
D.作者拿阴天的灰色和晨曦的灰色相比较,通过展示黑暗与阳光的对峙、天空中
蓝的微妙变化,勾画了早晨的“可爱”。
【解析】选C。“可见作者是一个好动的人”无中生有。
能力形成·合作探究
【文本突破】微课一: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 1.阅读全文,思考:文章写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文章的? 【明确】
3.作者多次谈到光和黑暗不可分离,试指出这些段落并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明确】作者先是以月光“带来无数黑影”、闪电过后“广大得漫无边际的黑暗”、蜡烛光使影子“真正得了生 命”为例,点明了光与黑暗的“分不开”;接着谈到了黑夜带来的“静穆”,其中以电光为最,它“轻疾冷静”, 且“孤高脱群,来去无踪”;然后指出虽然“光和黑暗永远在相追随相角逐”,但月光、星光、雪光,还有地上 的小白花“像浇不灭的火星”,不能被黑暗“完全掩灭”;最后谈到光与黑暗如何“融成一体”,认为“只有黄 昏的一刹那,光和黑影才真正的融合成一片”。显然,作者谈论光与黑暗的关系,是包含了一定的情感的:对光 的热爱和向往,对光与黑暗辩证关系的参悟,因为光需要黑暗的映衬。
【鉴赏提升】 1.在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发散型的思维来写作,结合文章分析。 点拨
作者运用了发散性思维,由某一点联想开去,引出了许多相关的话题。这种发散式联想一方面导致了行文的密集, 另一方面使得作者的情感和意绪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
2.文章尾段都写了哪些声音?最好听的是什么声音?写“光”的文章写“声音”是不是偏离了主题? 点拨(1)在夜色的笼罩下“声音从四方浮来”:风声、雷声、海涛声、暴雨声、细雨声、蚕啮声、落叶声、鸟声、 人声,简直是声音的海洋。(2)其中“最好的还是人的声音”。(3)这样写不是偏离主题,而是对主题的深化。由 黑夜到黎明,是作者观察体味自然的一个循环的结束,也是开始。这个宇宙却没有在黑暗中停下脚步,作者以声 音的形式呈现给我们,让我们充分体验到自然前进的步伐不停,生命涌动的节拍不停。
词语
释义
辨析
4.耐人寻惊味天·回味无形穷 容声音特别响亮,也形容声势浩 侧重事件本身的动静大,
①“耐人动寻地味”指意大味或深长事,业值伟得仔大细体会琢磨;“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影一响事物大,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②“耐人寻味”不仅指事后,也可以指当时;“回味无穷”只限于事后回忆。
惊心 动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二、大家风采 杨家的“西碧儿”——杨必
杨必,比杨绛小11岁,在家行八,父亲老圃先生爱用古字,“因为‘必’是‘八’的古音:家里就称阿必”。 依杨绛回忆,淘气的阿必从小就“善摹仿”,“她能摹仿方言、声调、腔吻、神情。她讲一件事,只需几句 叙述,加上摹仿,便有声有色,传神逼真。所以阿必到哪里,总是个欢笑的中心”。 钱钟书管杨必叫“西碧儿”(古代女预言家),因为姐姐们遇到什么问题,都会请教这个小阿妹,尽管她是个“家 事不能干、也从未操劳过”的“真大小姐”,但是,“她好像比谁都老成,也有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