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文学作品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
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平民化与京味的创作风格。
他创作上与时代主流保持距离,超越一般感时忧国的范畴探索现代文明的病源。
1926年长篇《老张的哲学》《二马》(塑造了一个华侨,迷信中庸马虎懒散落后国民性奴才式的人物1929年)30年代创作进入鼎盛期1936《骆驼祥子》优秀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寓言体小说猫民影射落后的国民性),两部艺术粗糙代表文化批判思想,离婚牛天赐长篇巨制,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断魂枪,月牙儿,柳家大院,微神短篇小说。
抗日战争投身抗战文艺工作。
40年代主要长篇《四世同堂》,五六十年代最成功作品话剧《茶馆》和《正红旗下》。
一生一千多部作品,七八百万字老舍独特地位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作品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体现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俗文化冷静的批判又眷恋的审视。
注重文化铺写世态真实又有世俗的品味。
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独特的文体风格作品的北京味幽默风,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独具一格。
京味小说的源头长篇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取得重要的突破。
老舍矛盾客观写实性中长篇小说,巴金强烈主观抒情性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描写城与人的关系构筑了广大的市民世界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用文化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文化对于人伦关系的影响。
在文化批判视野中展开的市民世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国民性的探讨富有独创性。
老派,新派,正派市民人物系列性格阐释着文化,写人的关节点是文化。
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并批判老派市民实际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很旧派保守精神病态的消积方面。
老舍注重展示市民生活中人生观及文化根底,老舍以幽默的笔法写出《离婚》中的老派张大哥这类市民社会老中国儿女因循保守的庸人哲学的破产,欲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四世同堂》通过祁老人,祁瑞宣思想性格的刻画,深刻反映背景市民乃至整个民族的国民性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被改造的历史过程。
老舍对新派市民角色的批判嘲讽意味太浓刻画不深入有类型化的倾向充满鄙夷不屑之情。
老舍对老牌批判又同情能揭示性格心理矛盾带着悲剧意味,批判传统文明的失落感和新潮的愤激之情交织贯穿在小说中。
在表现底层市民命运的作品《月牙儿》贯穿批判排斥资本主义文明的主题,对西方个性解放思潮的批判与质疑很深刻,带有美化封建宗法社会的民粹主义倾向。
老舍正派或理想市民形象以传统道德观构思,老张的哲学里赵四,离婚里丁二爷都是侠客兼实干家反应中国传统小市民
的理想,以理想市民的侠义行动获得大团圆式的戏剧结局,真诚天真和思想的平庸面。
抗战时期的《四世同堂》体现其创作从传统文化民族性格的潜在力量的挖掘中寻找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肯定坚韧不屈勇于自我牺牲的民族精神,创作达到新高度。
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老舍笔下城市底层贫民形象系列占有显著位置,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老派与新派市民带戏剧色彩,城市贫民形象作品浓烈的悲剧性。
《骆驼祥子》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创作高峰,成功在于真实反映了二三十年代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农民如何市民化又被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精神毁灭悲剧的过程,更深入思考了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
作品主要写了一个来自农村的淳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骆驼祥子》祥子是小生产者个人奋斗的思想性格悲剧的深刻概括,老舍对城市贫民性格弱点的批判(逃避现实自欺欺人,冷漠苟且忍让)纳入他批判国民性弱点总主题中。
祥子不幸遭遇蕴涵一个不断向自我和人类内心探究的旅程结构。
小说直接解剖成环境的各式人的心灵,揭示文明示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老舍出于道德审视对城市欲的嫌恶,人伦关系丑的反感。
骆驼祥子在批判现实的同时又探索现代文明病源是独树一帜的。
三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京味一种风格现象,包括对背景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所注入的文本化趣味。
1.京味取材的特色充溢着北京味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2.京味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描写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官样,礼仪,性格的懒散苟安)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高雅含蓄精致舒展的美行赏,因美丧失毁灭而生的感伤悲哀若有所失的惆怅,也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而叹惋不已,沉痛批判和挽歌情调交织一起,主观情愫与对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构成京味的统一。
老舍的幽默有打哈哈的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以笑代愤的发泄,也是对自身不满的自我解嘲。
幽默后期形成追求生活化,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的意味谑而不虐,追求更高的视点深厚的思想底蕴,艺术表现的节制与分寸感温情的自我批判,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渗透结合的内在艺术力量。
老舍成功的把语言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不粗俗精致不雕琢,语词句式语气说话气韵有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渗透着北京文化。
在现在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突出的贡献。
40年代讽刺剧:抗战时期《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大地龙蛇等话剧歌舞混合剧》《归
去来兮》暴露性讽刺剧最特色《残雾》嘲讽表里不一的抗战官僚《面子问题》揭露面子观念的表现《归去来兮》讽刺知识分子的弱点,是讽刺喜剧题材的新开拓。
乔仁山与曾文清都是精神兄弟怯弱传统文化里的废物,贯彻了其改造国民性的主题注重性格创造和矛盾路翎创造了小说化的戏剧。
当代十七年:1950到65年共23部戏剧作品,此时期水平高低互见,《龙须沟》三幕话剧表现对下层小人物命运的关切,写实手法和幽默对新社会的高度政治仍结合起来。
1957《茶馆》十七年重要的作品裕泰茶馆三个时期表现19世纪末后半个中国的历史变迁,历史跨度是当代作家热衷的,从侧面小人物的生活变迁的角度,表现范围限制在茶馆的小社会中,采用图卷戏或三卷风俗画的创新形式。
三教九流人物放置在不同时代风貌场景中。
剧中的悲凉情绪,人物自身命运的困惑与绝望,透露了与现代历史有关的某种悖谬含义。
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建立现代国家的渴望,和对不公正社会的憎恶,新旧社会的对比结构作品,对普通人的同情,温婉幽默,含泪的笑,深厚的人性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