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6高一下·泉州期中) 所谓“因境设辞”,指的是依据特定的场合,说话用语巧妙自然。
请根据下面两段话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1)
1978年8月8日,时任日本外相的园田先生来北京,准备和我国政府签订和平友好条约,黄华外长到机场去迎接。
不料,天公不作美,飞机刚停到机场上,就下起了大雨。
见园田先生走下飞机,黄华外长迎上前去,随后陪同园田走进了贵宾室。
园田寒暄道:“到北京迟到了,见到黄外长,旅途的疲劳消失了。
”
黄华外长笑着说:“________。
”
(2)
有一次,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江西革命老区做慰问演出,不料正值关牧村演唱《多情的土地》这首歌时,天空乌云密布,落下了一些雨点,顿时现场开始骚动不安。
歌声一停,赵忠祥快步走到台前,深情地对乡亲们说:“________。
”赵忠祥的一番话,让演出在感人的气氛中得以继续进行。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2. (6分) (2017高二上·会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今日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诚信的缺失——以及随之而来的信任的缺失——已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其原因还得从我们自己身上寻找。
现在有些人把诚信的缺失归咎于市场经济,这种认识水平比起严复来不知倒退了多少。
其实,诚信的缺乏正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够成熟,其规则和秩序未能建立健全并得到维护。
而之所以如此,近因甚多也甚复杂,远因一定可以追溯到文化传统和国民素质。
西方人文传统中有一个重要观念,便是人的尊严,其经典表达就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
按照这个观念,每个人都是一个有尊严的精神性存在,不可被当作手段使用。
一个人怀有这种做人的尊严感,与人打交道时就会有一种自尊的态度,仿佛如此说:这是我的真实想法,我愿意对它负责。
这就是诚实和守信用。
他也会这样去尊重他人,仿佛如此说:我要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并相信你会对它负责。
这就是信任。
可见诚信和信任是以彼此共有的人的尊严之意识为基础的。
相比之下,中国儒家的文化传统中缺少人的尊严的观念,因而诚信和信任就缺乏深刻的精神基础。
也许有人会说,“信”在儒家伦理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不错,孔子常常谈“信”,《论语》中论及诚实守信含义上的“信”就有十多处。
但是,在儒家伦理系统中,“信”的基础不是人的尊严,而是封建等级秩序。
所以,毫不奇怪,孔子常把“信”置于“忠”之后而连称“忠信”,例如“主忠信”“言忠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等。
可见“信”是从属于“忠”的,诚实守信归根到底要服从权力上的尊卑和血缘上的亲疏。
在道德实践中,儒家的“信”往往表现为所谓仗义。
仗义和信任貌似相近,实则属于完全不同的道德谱系。
信任是独立的个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各人有自己的人格、价值观、生活方式、利益追求等,在这些方面彼此尊重,绝不要求一致,另一方面合作做事时都遵守规则。
仗义却相反,一方面抹杀个性和个人利益,样样求同,不能容忍差异,另一方面共事时不讲规则。
在中国的商场上,几个朋友合伙做生意,一开始因为哥们儿义气或因为面子而利益不分,规则不明,最后打得不可开交,终成仇人,这样的事例不知有多少。
毫无疑问,要使诚信和信任方面的可悲现状真正改观,根本途径是发展市场经济,完善其规则和秩序。
不过,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同时很有必要认真检讨我们的文化传统,使国民素质逐步适应而不是严重阻碍这个市场经济健全化的过程。
(摘编自周国平《诚信、信任和人的尊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诚信缺失的原因,不应归咎于市场经济,只能从我们自己身上寻找。
B . 诚信之所以缺乏,其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国民素质。
C . 儒家文化传统中的“信”与信任貌似相近,实则属于完全不同的道德谱系。
D . 要使诚信和信任的缺失得以真正改观,只能认真检讨我们的文化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针对诚信缺失的现状,文章主要论证了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指出了解决的办法。
B . 文章将诚信缺失的原因分为近因和远因,并主要从文化传统上加以论述。
C . 文章分析论证了“信”在儒家伦理中的重要位置及在道德实践中的表现。
D . 文章对比论证了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人的尊严的概念上的区别与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只有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成熟,才能改观诚信和信任缺失的现状。
B . 如果认真检讨文化传统,就完全能够解决诚信和信任缺失的问题。
C . 儒家文化传统中缺少人的尊严的观念,因而诚信和信任就缺乏深刻的精神基础。
D . 因为儒家的“信”主要是对他人的服从和仗义,所以可能造成信任缺失。
3. (12分) (2017高二上·东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晓晓
老了。
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
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
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
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
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
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
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
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
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
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
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
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其他的就是想吃也吃不上。
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
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
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
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
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
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
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
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
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
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
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
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
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
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
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
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
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
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
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
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
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
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
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
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
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头“没有了热度,还怕冷”不仅写出老木的身体状况,也表现出他内心的凄凉。
B . 文章第三段通过写老木对小时候左邻右舍的回忆,表现了乡村生活朴素温馨的美。
C . 文章对阿黄衰老的描写呼应了老木的内心感觉,写阿黄的陪伴更突出了老木的孤独。
D . 以前老木很反感火化,现在不这样想了,说明老木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变得豁达了。
(2)文中划线处两次写到炊烟,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3)谈谈你对小说标题“渐渐消散的炊烟”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4. (11分) (2017高一上·罗湖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 击空明兮溯流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B .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C . 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
D . 哀吾生之须臾哀民生之多艰
(2)下列对原文中加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望,农历每月十六。
纪日的用字还有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月末)。
B . 孟,古人以伯、仲、叔、季或孟、仲、季为兄弟排行,“孟”与“伯”均说明排行老大。
C . 下,战胜、攻下,与之同义的还有“既克,公问其故”的“克”、“破荆州”的“破”等。
D . 槊,长矛。
“横槊赋诗”即横执长矛昑《短歌行》,这是描写曹操的“雄壮”形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关于箫声的描写,既有对音乐形象的描摹,又有对音乐效果的渲染。
比较而言,对音乐形象的描摹详而对音乐效果的渲染略。
B . 吹箫之“客”回答苏子的话,先将曹操的生命精彩推到极致,后用“而今安在哉”转折,揭示出生命的短暂与渺小。
C . 苏子开导“客”的话,以“水与月”作比,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观照世间万物,得出“万物与我皆同、无须艳羡”的结论。
D . 全文以“乐”为起始,以“喜”收束,中间夹杂苏子与“客”各自的哲学观点,结构与王羲之《兰亭集序》完全一致。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5. (7分) (2019高三上·北仑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海棠
(唐)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菩萨蛮
(唐•五代)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①莫愁:古代美丽女子的代称。
(1)郑谷诗的颔联抓住了海棠在________时秾丽的颜色和娇娆的形态。
(2)郑诗写“莫愁粉黛临窗懒”,温庭筠词写“懒起画蛾眉”,两诗都写到人物之“懒”,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4分)
6. (4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离骚》中,屈原指出自己被贬黜定罪的原因是自己采集佩戴香草:“________,________。
”
(2)
屈原在排遣胸中郁结之时,也传达出一份即便自己不被人理解也要守住美好本心的坚定:“________,________。
”
(3)
庄子在《逍遥游》中虚拟了一只大鹏鸟。
文中表现鹏飞到九万里高空时,头顶苍穹、毫无阻碍的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
庄子在说明列子是“有所待”之后,指出了“无所待”的状态。
能够表明这种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其他 (共1题;共5分)
7. (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仔细揣摩画线句子的特点,仿写两个句子。
时光如水,生命如歌。
在历代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生与死是最丰富、最悲壮、最动情的话题。
人世间的所有悲欢冷暖和人生的全部感悟,皆包含于其中。
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悲壮,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断肠凄婉,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8. (5分) (2017高三上·于都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3月16日,美国马里兰州的罗克维尔城(Rockille)发生了一起刑事案件。
某微博博主以截图形式引用了《华盛顿邮报》的英文报道后,用中文写道:“石家庄出事了!当地媒体静悄悄,但倒是惊动了中央!”
因为该博主将罗克维尔城(Rockille)俏皮地翻译成了“石家庄”,这引起了石家庄网警的注意。
网警通过私信联系该博主,认为其“无任何事实依据,涉嫌传播不实信息”,要求“立即将该微博刪除,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该博主删除该微博后,将私信和这条微博的截图一同晒到了网络上,并批评石家庄网警不懂幽默。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1、
1-2、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2-1、
2-2、
2-3、
3-1、
3-2、
3-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4-1、
4-2、
4-3、
4-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5-1、
5-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4分) 6-1、
6-2、
6-3、
6-4、
六、其他 (共1题;共5分)
7-1、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8-1、
第11 页共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