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推荐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第【1】篇〗
《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它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情景,特别是《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让孩子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
这首诗必须细读才能品出味道,我担心学生们抓不住重点,品不出味道。
课堂上,见学生似乎摸不着头脑,我心里急了,几乎要把答案公布了。
关键时刻,我忍住了,因为我看到后排的几个学生显得跃跃欲试。
我赶紧提问,哎呀,真好,他们不但回答正确,而且理解得比我想象得要到位,有趣味。
接下来是《溪边》,当我询问:“为什么人影会碎了?”的时候,有个孩子居然会回答:“因为鱼儿上钩了,欢蹦乱跳的鱼儿打破了孩子的影子”我一听这话,心里高兴极了,我没想到他能这样机敏。
这首诗里,并没有直接说到“鱼儿上钩”的语句,能这样回答,说明他思考了,理解了。
最后一首是《林中》。
一开始,学生们还明确提出这样那样的问
题,我让他们小组自由讨论发言后,再统一汇总上报。
这样的程序以后,学生们的问题少了,原先很多的问题他们都已经解决且非常明了。
剩余的问题,我依然让学生自主探讨解答,效果依然不错。
在他们显得特别有阻碍的地方,我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有恍然大悟的愉悦感,师生均受益匪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第【2】篇〗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
一首写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非常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
《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街头》──读《水浒传》的孩子,那样的专注,尽管马路街头是那样的喧闹,却丝毫不能影响他,对时间的推移也浑然不觉。
无边的喧闹和一隅的安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江上》──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互相你泼我溅地嬉戏,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对小虎牙。
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与本组古诗中的孩子们不同,这首诗里洋溢着的浓浓的现代气息,现代儿童生活得更加幸福,或静静地读书,或呼朋唤友去钓鱼、游泳,时时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
读着它,那孩子嘴边的笑意,那阵阵快乐的笑声,仿佛就在眼前闪烁着,就在耳边充盈着。
两首儿童诗的语言优美明快,前一首孩子气十足,动词用得很准确;后一首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富有形象感。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通过朗读儿童诗,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一是进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
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这是《我想》诗中的最后一节,从诗意上看,与第四节诗是紧密相关的。
乍看起来,似乎有画蛇添足之嫌,把孩子的想象一下子拉到了现实,与前面的诗句有些不和谐,甚至格格不入。
实际上,正是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我”是怎样地沉迷在想象之中,以至于把想象当成了现实,一想到要飞向遥远的地方,自己是快乐了,爸爸妈妈是不是放心呢所以得和他们商量商量。
这更增加了诗的情趣。
②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前一句描写了读书的神态,孩子是坐在街头读书,书就放在膝盖上,他(她)似乎很懂得爱护书,翻页时动作是轻轻的。
肯定是书中的故事有趣,所以他(她)情不自禁地微笑着。
后一句点明了他看的是《水浒传》,但主要说他看书看得入迷了,只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的事,对时间的悄然流逝一点也没有注意到。
(2)对词语的理解。
汲取:吸取。
喧闹:喧哗热闹。
水葫芦: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直立,卵形或圆形,叶柄中
部以下膨大,花呈漏斗状,蓝紫色。
诗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水性极好的孩子,与我们通常说的“旱鸭子”是相对的。
二、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三、教学建议
1.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要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
2.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尽量在学生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可以就语言进行交流,可以就感受到的童年生活的快乐进行交流。
教师相机指导,如“读《我想》,你觉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读《童年的水墨画》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等,结合学生的感悟,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悟。
对《我想》一诗的朗读,要读出幻想的意味,边读边想象,才能入境;对《童年的水墨画》一诗,要读出诗的意境。
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评读,互相取长补短。
3.要重视语言的积累。
对于这样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的儿童诗,可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还可以结合《我想》,让学生模仿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
4.如果学生对儿童诗感兴趣,可以举办儿童诗朗诵会、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也可以向学生推荐几首儿童诗,拓展阅读,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四、教学案例
片段:
体会诗的意境,入情入境地朗读
师: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师: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生: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生: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师:对,就这样边读边想象,你才能真正地走进诗境。
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
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都在等待水里鱼儿上钩;当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生: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这里有绿色的柳树,有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并且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
生: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
柳树是快乐的,它快乐地照着溪水这面镜子,山溪是快乐的,因为它美得像绿色的玉带,蜻蜓是快乐的,因为它觉得钓竿真是有趣的地方,更快乐的是孩子,因为他钓上了活蹦乱跳的鱼。
师: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五、相关链接
高洪波笔名向川,1951年生,内蒙古开鲁人。
有儿童诗集《鹅鹅鹅》《大象法官》《飞龙与神鸽》《喊泉的秘密》《少女和泡泡糖》《吃石头的鳄鱼》《种葡萄的狐狸》《我喜欢你,狐狸》。
散文集《波斯猫》《文坛走笔》《人生趣谈》《司马台的砖》《高洪波散文选》《高洪波军旅散文选》。
评论集《说给缪斯的情话》。
诗歌《我想》获全国第一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散文集《悄悄话》获全国第三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
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朗读,想象童年愉快的生活画面。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
1.学写儿童诗
2.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第【3】篇〗
童年的水墨画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童年的水墨画》由儿童诗人张继楼的《溪边》《江上》《林中》三首小诗组成。
《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本课教学的重点意在借助诗歌这种体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之中。
依据文体特征和教学重点,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以“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读中正音、读出节奏、读中感知、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积累”,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获取丰富的感性画面,领悟童年的乐趣,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形成丰富的语言积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回忆
1.播放歌曲《童年》,激发回忆:“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每当这首歌曲响起的时候,老师就会想起自己童年时那一段段美好的时光。
同学们,在你们的美好的童年生活里,有什么难忘的趣事吗?(指导学生自由交流)
2.导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走进缤纷的童年乐园,去欣赏那一幅幅精彩的“童年的水墨画”吧。
(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认读生字“墨”,说说这个生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从字形上猜一猜它的意思。
4.猜一猜:童年的水墨画上会“画”些什么?
设计意图:在歌曲的渲染下,引导学生交流童年中印象最深的趣事,勾起孩子们相似的回忆,更容易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景之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为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打好基础。
二、初读指导,正音识字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朗读三首诗歌,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注意生字读音。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从这三首小诗中分别读懂了什么。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①指名朗读,读中正音。
注意“染”是翘舌音,读rǎn,“爽”是翘舌音,读shuǎnɡ。
②齐读。
(2)理解部分词语:
①教师出示几幅水墨画,引导学生交流:知道什么是“水墨画”吗?这些水墨画上画了哪些内容?你怎么理解课文题目“童年的水墨画”?
②教师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文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你知道是指什么吗?为什么要把孩子们称作“水葫芦”呢?
③教师课件出示斗笠的,质疑:见过“斗笠”吗?诗歌中讲谁戴着斗笠?(出示小蘑菇,对比感知比喻的恰当。
)
④引导学生运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一两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3.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正音。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组织赛读,不仅要读准,而且要读出诗歌的韵味。
4.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
(1)自由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收获,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在三首诗歌的标题后分别加一个动词短语,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设计意图:“读”是诗歌教学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引导学生慢慢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才能将诗歌
独特的音韵美、意境美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中呈现出来。
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运用实物和结合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意境打好基础。
在学生初读诗歌的基础上在标题后加一个恰当的动词,目的是帮助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溪边》
1.过渡: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溪边”发生的趣事。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自主学习。
默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溪边的哪些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2)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根据学生交流,在课件上呈现如下景物(或用板贴):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诗歌中“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和“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应该怎么理解?
(4)组织学生交流,明确“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的意思是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这句话进一步表明了溪水“绿”“清”的特点。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意思是钓上鱼来了,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
3.想象诗歌画面,走进诗歌意境。
(1)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交流时可以先交流零碎的画面,再组织学生将零碎的画面整合起来。
)如,一条小溪边,高大的柳树垂下一条条碧绿的柳枝,平静的水面就像一面硕大的镜子,柳树正对着这面镜子在梳妆打扮呢!小溪的水碧绿碧绿的,像一条长长的绿玉带。
小伙伴们安静地坐在溪边垂钓,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
一只红蜻蜓飞来,立在钓竿上。
忽然,水面上传来“扑腾”一声响,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原来鱼儿上钩了!一条闪着银光的鱼儿在草地上欢蹦乱跳,小溪边传来一阵阵欢笑声。
4.感受诗情,激情诵读。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幅童年的“水墨画”吗?为什么?(自由交流)
(2)是呀,平静的溪水,高大的垂柳,立着的红蜻蜓,钓鱼的孩子,蹦跳的鱼儿,欢快的笑声……这有动有静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有趣,怎么不让我们喜欢呢?请你带着这样的情感读出这首诗的趣味。
(指名读、齐读,尝试背诵)
5.赏析诗歌,感受语言美。
(1)画出课文中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组织交流。
句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打比方的表达效果。
(把“溪水”比作“镜子”,突出溪水平静、清澈的特点,把“溪水”比作“绿玉带”既突出了其平静的特点,又突出了它的绿。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把垂柳当作了人来写,有了人的情味,使句子更有画面感。
)
③有感情朗读。
句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染”字的表达效果。
(进一步表现了溪水“绿”的特点。
)
③有感情地朗读。
句3: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碎”和“蹦跳”的表达效果。
(画面由“静”变“动”)
③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围绕“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赏析诗语”等步骤展开教学。
“理解诗意”是学习诗歌的基础,这种理解必须注重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
于是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诗歌和展开丰富的想象,领略诗歌背后令人不断回味的深远意境,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
适度引导学生体悟诗歌
的语言之美,让内容与形式有效结合起来,凸显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组织交流并范写,重点指导:
“染”字右上角是一个“九”,不能写成“丸”。
“碎”左窄右宽,最后一笔“竖”不能写到两个“人”之间。
“拨”的右边是“发”,要与“拔”字区分开。
“爽”的笔顺是: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撇、捺。
“墨、蘑”的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紧凑些,总体上不能写得过长。
3.将易错的和难写的生字在练字纸上书写,并组织反馈。
设计意图:加强写字教学,夯实读写基础。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溪边》。
设计意图:巩固生字词,背诵并积累诗歌。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回顾内容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来到了“溪边”,欣赏了富有童趣
的“钓鱼”图,谁能把这首富有童趣的小诗背诵一下?(指名背诵、全体背诵)
2.想一想,上一堂课我们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首小诗的?(如:朗读、想象)
3.导入:这一堂课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跟随作者的脚步,到“江上”、到“林中”去欣赏另外两幅“童年的水墨画”。
设计意图:加强背诵反馈,夯实语言积累,回顾学习方法,积累阅读经验,把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江上》
1.指名朗读诗歌。
2.这首诗描绘的是孩子们在江上戏水的场景,读了这首诗,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同桌之间先相互交流交流。
3.组织学生交流。
句1: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1)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2)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么“拍水戏耍”?(如:孩子们像泥鳅那样一下子钻入水中,一会儿又在不远处露出一个个水淋淋的小脑袋;孩子们在水里追来逐去,又喊又叫;孩子们挥动着双臂,猛蹬着双腿,正在比赛谁游得快……)
(3)这句话中说“像刚下水的鸭群”,谁像“刚下水的鸭群”?为什么把孩子们比作“刚下水的鸭群”?(突出孩子们游泳本领高,在水中灵活。
)
句2: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1)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2)说说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孩子们在水中十分欢快,水面上一双双小手不停地挥动着,溅起一片片浪花。
他们互相追逐,互相泼水,水面上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
(3)读出欢乐。
句3: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1)说说吸引你的理由。
(2)读了这句诗,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一个男孩子忽然钻进了水中,不见了身影。
一会儿,他从另一处钻出了水面,露出一个水淋淋的脑袋,乐呵呵地,露出两排白牙。
)
(3)读出乐趣。
4.尝试将刚才想象到的画面连起来说说。
5.指导整体朗读,读出江上戏水的乐趣。
设计意图:教学中以“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为导读话题,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并展开想象,将简约的文字转化为丰富可感的画面,真切地感受江上戏水的乐趣。
三、学习《林中》
1.过渡:让我们再到“林中”去看看,那里又会发生什么童年趣事?
3.作者在林中见到了什么?请读读描写的相关句子。
(1)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①“松树刚洗过澡”是什么意思?联系下文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松林里刚下过一阵雨”呢?(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
②你们看见过“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吗?(课件出示动态)说说从上看到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
(2)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①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想看看小蘑菇戴着斗笠在树下开放的样子吗?(出示课件)
③指导朗读,读出小蘑菇的可爱。
(3)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①想象一下孩子们的样子以及采蘑菇的情景。
(一群孩子戴着斗笠,挎着篮子,唱着歌曲,来到林中。
他们在松树根底下、草根底下、土坡上找起蘑菇来。
欢声笑语在林中回荡。
)
②指导朗读。
③“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里的两个“斗笠”意思一样吗?(不一样。
前一个“斗笠”是指蘑菇的菌盖,好像一顶斗笠;后一个“斗笠”是指孩子们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