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中考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生物中考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传染病和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引起传染病的传染源就是病原体
B.胸腺、淋巴结和脾等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C.抗体是在淋巴细胞刺激下由抗原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
D.疫苗能杀死病原体,所以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传染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详解】
A.传染病的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而不是病原体,所以A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所以B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C.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所以不是抗原产生的,所以C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D.疫苗注射到人体内会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该病毒的抗体,产生抗体属于免疫的第三道防线,该抗体只对该病毒有免疫作用,因此这种免疫类型属于特异性免疫。

所以D 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2.下列四种人体反应依次属于()
(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2)某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可导致严重发病
(3)某人感染某种细菌后,体内产生抗体向它进攻,并进攻心脏瓣膜
(4)细菌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抗体与之结合,使细菌聚集而失去活性
①正常免疫②自身免疫病③免疫缺陷④过敏反应.
A.④②①③B.④③②①C.④②③①D.④③①②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详解】
免疫具有以三个方面的重要功能: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属于④过敏反应。

(2)某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可导致严重发病属于③免疫缺陷;(3)某人感染某种细菌后,体内产生抗体向它进攻,并进攻心脏瓣膜属于②自身免疫病;(4)细菌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抗体与之结合,使细菌聚集而失去活性属于①正常免疫。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免疫具有以三个方面的重要功能:自身稳定、防御感染、免疫监视。

3.医学上“现场初步急救基本技术”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及转运等五项。

下列有关急救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人发生溺水事故时,应立即采取图一所示的方法急救
B.图一所示急救方法中人工呼吸的频率越快越好
C.图二中伤口处血液颜色鲜红,随心跳涌出,应在伤口A端用止血带止血
D.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时,应先将其移到通风处,然后拨打“120”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遇到意外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还要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如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止血等常用的急救措施。

图一为心肺复苏;图二为血管破裂。

【详解】
A.当人发生溺水事故时,首先请设法拨打号码120急救电话,清除口和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实施人工呼吸帮他恢复呼吸,故A错误。

B.人工呼吸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方法,吹气次数应和呼吸频率相似,吹气次数为每分钟15——20次,故B错误。

C.出血包括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其中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
出血时应该在近心端止血。

图二中伤口处血液颜色鲜红,随心跳涌出,是动脉出血,应在伤口B端用止血带止血,故C错误。

D.煤气中毒又叫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缺氧窒息。

因此,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时,应先将其移到通风处,然后拨打“120”,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掌握常用的急救措施,既解决题目,又会在必要的时候能用于救助他人。

4.联合国已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

下列对吸烟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吸烟会影响他人健康
B.吸烟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C.吸烟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
D.吸烟产生的烟雾会污染环境
【答案】C
【解析】
【分析】
烟碱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是一种致癌物质,焦油能粘附在肺部造成呼吸困难,烟碱和焦油是吸烟对人体危害的最大物质,一氧化碳虽然有毒。

【详解】
A、吸烟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健康,还会影响被动吸烟人的健康,不符合题意。

B、长期吸烟易患冠心病、肺气肿、肺癌等,大量吸烟能使人中毒死亡,不符合题意。

C、吸烟有害健康,是一种陋习,禁烟主要是为了人们的身体着想,吸烟不是成熟的表现,符合题意。

D、吸烟产生的烟雾含多种有害物质,排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吸烟的危害。

5.图中的四幅漫画寓意人体免疫的防线,其中属于第二道防线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知识点:保护人体的三道防线
【详解】
①是溶菌酶、④是吞噬细胞吞噬病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②是皮肤、③是黏膜,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此外还有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免疫细胞核免疫器官。

6.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

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SARS病毒
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详解】
免疫的功能包括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当免疫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疾病;例如防御感染的功能过强时,对进入人体内的某些药物和食物会发生过敏反应,当自身稳定的功能异常时人体会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人体可能会发生肿瘤。

所以题干中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移植的器官被排斥和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SARS病毒都属于免疫的功能,而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不属于免疫的功能。

故选D。

【点睛】
人体的免疫功能指的是:防御、自我稳定、免疫监视.防御是指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

7.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可经按蚊叮咬传播,其感染人的过程如图所示。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能有效治疗疟疾患者。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按蚊是引发人体感染疟疾的病原体
B.肝脏和红细胞是散播疟原虫的传染源
C.控制按蚊数量能有效预防该病的传播
D.用青蒿素治疗患者是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C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及时处理等)、切断传播途径(清洁、开窗通风、消毒等)、保护易感人群(加强锻炼、预防接种等)。

【详解】
A、从传染病角度分析,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A错误;
B、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因此,疟疾患者是散播疟原虫的传染源,B错误;
C、按蚊是能够传染病原体的动物,因此按蚊属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中的传播途径生物媒介。

所以控制按蚊数量能有效预防该病的传播,C正确;
D、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用青蒿素治疗患者是控制传染源,D错误。

故选C。

【点睛】
掌握病原体、传染源及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8.2017年5月18日,第三届健康中国发展论坛既2017《健康解码》开放合作大会在北京举行。

下列关于健康生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健康是指身体上没有疾病
B.人的健康既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与生活方式有关
C.少量吸烟和饮酒有助于身体健康
D.在流感易发的季节,我们可以服用抗感冒的药物,预防感冒,维持人体健康
【答案】B
【解析】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A错误;健康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B正确;
少量吸烟和饮酒有害于身体健康,C错误;
是药三分毒,尽量不要服用抗感冒的药物,预防感冒,维持人体健康,D错误。

9.今春,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共有200多个国家70多万人被感染,引起该病的是
()
A.肺炎双球菌B.非典病毒C.新冠病毒D.狂犬病毒
【答案】C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

【详解】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

今春,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共有200多个国家70多万人被感染,引起该病的是新冠病毒。

故选:C。

【点睛】
掌握传染病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0.2011年4月12日,卫生部公布了3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死亡人数居前5位的传染病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这5种传染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B.都可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C.死亡率最高的是艾滋病D.居室消毒可以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A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详解】
A.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如引起黄癣病的霉菌)、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以及螨类(如疥螨)等,表格中的疾病都属于传染病,都是有病原体引起的,A符合题意。

B.接种疫苗,即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如艾滋病目前还没研制出疫苗,还不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B不符合题意。

C.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发病后死亡率最高的是狂犬病,为90÷98≈91.8%,C不符合题意。

D.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

对居室消毒不能切断传播的途径,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传染病的相关内容,结合分析表中的内容来解答本题。

11.下列关于安全用药的作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生病买药时首先明确病情、病因
②即使是治疗同一种病的药也不能随意组合使用
③病情好转就可以立即停药
④服药时不可以随意增加用量
⑤发烧时可以直接使用退烧药
⑥用药前应关注药品使用说明书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⑥C.①②④⑥D.①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详解】
①生病买药时首先要明确病情、病因,对症下药,正确;②即使是治疗同一种病的药也不能随意组合使用,因为治疗同一种病的药名称不同,但可能成分相同,正确;③病情好转不能立即停药,一定要遵从医嘱,错误;④服药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不可以随意增加用量,因为药品有毒副作用,正确;⑤发烧时不可以直接使用退烧药,要咨询医生,根据病情对症下药,错误;⑥在用药前要关注药品使用说明书,按照说明书要求用药,正确。

因此正确的一组是①②④⑥。

故选C。

【点睛】
明确:处方药的使用要遵医嘱,非处方药的使用要认真阅读说明书,按说明书服用.
1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提出“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目的就是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更好地生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运动能使肌肉收缩,协调能力增强
B.运动能使呼吸得到锻炼,促进肺活量增长
C.运动能增强心脏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D.饭后运动能使消化系统得到充分锻炼,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影响:①能使肌肉的收缩、协调能力增加;②肺活量增大,呼吸功能加强;③心肌发达,搏动有力;④能使关节灵活、牢固.
【详解】
A、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对骨骼肌的血液供应,从而使肌细胞获得更多的营养。

长期锻炼,骨骼肌纤维逐渐变粗,肌肉体积增大,收缩有力,协调能力增加,A正确。

B、经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就能加强呼吸肌的收缩力量,扩大胸廓的活动范围,增多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

其结果是肺活量增大,呼吸功能加强,B正确。

C、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肌发达,搏动有力,每搏输出的血量比一般人的要大,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比一般人的慢,C正确。

D、饭后立即剧烈运动,会使肌肉内的血流量增大,流经消化器官的血液减少,导致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的分泌功能降低,分泌的消化液减少,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D错误。

故选:D。

13.注射流感疫苗可帮助免疫力较弱的人有效预防感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免疫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
B.注射流感疫苗可直接杀死病原体
C.该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D.注射的流感疫苗属于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

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因此,注射流感疫苗可帮助免疫力较弱的人类有效预防感冒,是因为疫苗进入人体后,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这种流感具有了抵抗力,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14.当人体注射疫苗后,体内抗原、抗体含量会发生相应变化,下列图示中能正确表示这种变化的是()
A.B.C.D.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

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3)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

当人体注射疫苗时,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详解】
在注射疫苗时体内没有相应的抗体,抗体数量为0;注射疫苗一定时间后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数量才开始增多;当抗体达到一定的数量时,抗体消灭抗原,导致抗原数量开始减少。

因此图示中能正确表示这种变化的是C。

C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抗原和抗体的特点以及二者的数量变化。

15.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唾液既有消化作用,又有免疫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免疫能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
C.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还需吞噬细胞才能将抗原清除
D.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体,能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已”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及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详解】
A、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的一种消化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初步的消化作用;唾液中含有的溶菌酶能够破坏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因此唾液既有消化作用,又有免疫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A正确;
B.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

免疫能监视、识别和消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这就是免疫监视。

B正确;
C、抗原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促进了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

故C正确。

D、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疫苗进入人体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能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D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免疫的知识。

16.当有人遇到危险或意外伤害时,下列不正确的是
A.将煤气中毒的人转移到通风处进行抢救
B.皮肤擦破时在出血部位消毒冲洗后贴上创可贴
C.动脉大出血时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并在远心端止血
D.有人溺水呼吸停止时可人工呼吸进行急救
【答案】C
【解析】煤气中毒又叫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大得多,血红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就使氧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因此,发现有人煤气中毒,迅速关紧煤气阀,打开门窗通风,降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快速移到通风处,再救治,A正确;
毛细血管是连接最小的静脉和动脉的血管,血流速度极慢,因而出血时是渗出,并像水珠一样的流出,一般在血小板的作用下可自行凝固,不用包扎,只要稍作消毒后贴上创可贴即可。

B正确;
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因而外伤出血时成喷射状或一股股的流出,故应在近心端用止血带或指压法止血。

C错误;
人工呼吸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方法,用于救助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停止呼吸的病人,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人工呼吸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

D正确。

17.如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A.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B.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
C.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D.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解答时可以从自然选择和抗药性形成的过程方面来切入。

使用农药时把一部分害虫杀死,害虫群体密度减少;一段时间药效过后,害虫大量繁殖,害虫群体密度增加;再使用农药又把一部分害虫杀死,害虫密度又减少。

【详解】
A、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A正确;
B、、害虫原来就存在着变异,不是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B错误;
C、由分析可知,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C正确。

D、从曲线变化可知,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全部害虫杀死,表明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D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农药的使用只是对害虫原有抗药性的变异进行了自然选择。

18.生活中遇到危险或意外伤害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当有人溺水而呼吸停止时,用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急救
B.当遇到有患者心跳停止时,必须及时进行胸外按压急救
C.当有人煤气中毒而昏迷时,应迅速将此人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抢救
D.某人因车祸导致动脉大出血,应立即在远心端止血,并要拨打急救电话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出现意外、危机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人工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挤压是常用的两种急救措施。

【详解】
人工呼吸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方法,用于救助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停止呼吸的病人,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人工呼吸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A正确;当遇到有患者心跳停止时,必须及时进行胸外按压急救,错过了时间,患者会有生命危险,B正确;煤气中毒又叫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大得多,血红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就使氧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因此,发现有人煤气中毒,迅速关紧煤气阀,打开门窗通风,降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快速移到通风处,再救治,C 正确;某人因车祸导致动脉大出血,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应在近心端用指压法或止血带止血,D错误,故选D。

【点睛】
掌握常用的急救措施,即解决题目,最好又会在必要的时候能用于救助他人。

19.体育课后口渴难耐,如果四位同学回到教室发现每个人只有半杯水,从各位的对话中,你认为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学应该是
A.“哎,真倒霉!才剩半杯水”B.“哈,还有半杯水,真不错!”
C.“太渴了,有水喝真好!”D.“OK!半杯水也能解决问题。


【答案】A
【解析】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由题意可知,体育课后口渴难耐,如果四位同学回到教室发现每个人只有半杯水,从各位的对话中,可以看出B、C、D的语言积极向上、乐观,体现出了其心理健康。

而A则消极、悲观,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20.移植别人的器官不易成活,从免疫的角度分析,被移植的器官属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