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3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实验内容:
(1)2004-2013年10年来的我国国际收支表
2004至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
(2)2004-2013年总差额、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三者的柱状图
(3)对我国国际收支情况的分析
①研究我国国际收支近10年的发展趋势,并进行总体情况分析。

近几年,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

为此,我从国际收支平衡表入手,用实际的数据说明问题,为了更好的说明,我先对200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国际收支的发展趋势。

由200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出,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来自于商品出口顺差这一项,历史上其对经常项目顺差的贡献度高达90%。

但是要注意到这里的商品出口主要指的是加工贸易商品出口,一般贸易商品出口顺差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同时资本项目也长年保持顺差,形成罕见的“双顺差”,这样就导致了我国近几年官方储备持续高速增长,而且增速呈加快趋势。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9年,我国经常项目账户余额迅速下降,2010年虽然有所恢复,但只是接近2007年的水平。

根据2011年的前三个季度数据显示,我国经常项目余额又一次骤然下降,到年末可能只有2006年的水平。

与此相反,自2009年开始,我国资本金融项目余额连续大幅增加,2011年可能达到史无前例的2600亿美元,在数额上首次超过经常项目余额。

因此,官方储备增加额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仍然保持高速的增长,且增速呈加快趋势。

在2008年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的顺差主要来自于加工贸易产品的出口而不是内资企业的一般贸易,国内企业往往只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缺少核心竞争力,这种世界工厂的地位其实是很不稳定的,因为一旦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失去,制造厂商就会转移工厂至中国的竞争国如印度、越南等。

这样中国就会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并会出现经常项目逆差。

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内资企业的一般贸易处于逆差状态。

经常项目顺差潜在的脆弱性无法抵御人民币升值的冲击。

2010年9月重启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总体上处于缓慢升值的状态,截至2011年11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6.35,相对于2010年9月的6.83升值了约7%。

这样我国的商品出口顺差就从2011年开始迅速下降,逆转了2010年经济复苏的态势,2011年末只能达到2006年的水平。

②分析近10年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的发展特点。

国际收支是由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以及储备资产组成的。

2004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快速增长, 2005年达到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是2000年的7.8倍。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增长同样也很快,但增幅波动非常大。

进入“十一五”期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没有改变。

2006 年经常项目顺差同比均增长57.5%, 达到 2532.68 亿美元,2007 年又增加了 3718.32 亿美元,增幅达46.8% 。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波动依然很大, 2006 年下降89% , 2007 年又增长 10 倍, 达到735.09 亿美元。

但是,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2008 年双顺差增幅放缓, 经常项目顺差4261.07 亿美元, 仅增长 14.6% ;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189.65 亿美元, 增幅同比下降74.2% ; 当年储备资产增长放缓, 绝对额为 4189.78 亿美元, 增幅同比下降 9.3%。

截至2008年年底,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 1.95 万亿美元。

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仍未改变, 但增速继续放缓。

经初步统计, 2009 年上半年末, 外汇储备资产较上年末增加了 1856 亿美元, 达到 21316 亿美元。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9年,我国经常项目账户余额迅速下降,2010年虽然有所恢复,但只是接近2007年的水平。

根据2011年的前三个季度数据显示,我国经常项目余额又一次骤然下降,到年末可能只有2006年的水平。

与此相反,自2009年开始,我国资本金融项目余额连续大幅增加,2011年可能达到史无前例的2600亿美元,在数额上首次超过经常项目余额。

因此,官方储备增加额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仍然保持高速的增长,且增速呈加快趋势。

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两项的数据表明,自2009年开始,我国资本金融项目顺差在“双顺差”中的比重突然加大,并持续下去。

2011年,资本金融项目顺差首次超过经常项目顺差,成为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可见其在金融危机期间也保持高速的增长,并在后危机时期增速加快。

再来看看资本金融项目,外国直接投资在2009年受危机影响有所下降,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投资机会的增加以及地方政府的积极吸引,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大幅上涨,目前已恢复到危机前期的高位水平。

最有戏剧性变化的是金融项目账户下的其他投资账户贷方余额,在2009年危机期间突然急剧上涨,而且其中的债务方贷款项是其主要增加的来源,从直观上可理解为外国对我国的放贷净额的急剧增加。

分析我国国际收支现状, 具有以下特点:
1、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持续扩大的主要来源
2、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波动幅度较大
③分析近10年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差额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一. 2004至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
单位:亿美元
二. 主要原因:
(1)2004年、2005年、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较快增长.经常项目顺差增加,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大幅下降;货物贸易顺差再创历史新高;
(2)2007至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继续增长,但国际收支和内外部经济不平衡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其次从开始07年经常类项目差额占总差额比重逐步下降,资本项目差额站总差额比重逐步上升;
(3)2009年我国经济逐见复苏,国际收支规模开始增加,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格局增长,经常项目顺差绝对额有所下降,占GDP比重也进一步下降,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
善。

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储备资产持续增长。

2011年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加,货物贸易顺差,服务贸易逆差,收益逆差,经常转移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经济发展较好;国际收支环境明显改善;
2009年以来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总体规模创历史新高,贸易、投资等主要项目交易量均较快增长。

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持续改善,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明显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历史高点。

同时国际收支中的货物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明显下降下降。

但同时由于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2010年至今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年内呈现一定波动。

境内市场主体的负债外币化倾向依然较强,外债规模有所上升,外汇贷款继续增加。

(1)2005年至2007年我国的贸易规模逐步扩大,2005至2010年一直保持着货物贸易的顺差发展;货物贸易差额占GDP的比重从2009年急剧下滑,主要是由于07至08年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国际经济的发展,进出口贸易手足,我国逐步调整国际收支结构,改善对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正在从外需拉动更多转向内外需均衡拉动。

(2)2005至2010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逐年增加,但服务贸易却连年逆差,且规模不断扩大。

收入项目一直是逆差。

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经常账户顺差大量减少。

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仍将保持顺差格局。

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稳步回升,我国将继续吸引外资流入,利差、汇差等因素可能增加我国资本净流入。

主要发达国家消费有待进一步提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有所加快,内需将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贸易平衡状况可能有所改善。

此外,宏观经济金融中的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国际收支运行可能呈现一定波动。

三.几点关于如何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建议:
1.面对全球经济失衡的新形势,着眼于保持国内经济又好又快的宏观目标,政府应注意转变经济工作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
2.要立足与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来推动经济增长,适当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贸易的依赖,以消除巨额贸易顺差产生的中长期的影响。

同时要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注意培养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促使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向消费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型转变。

3.科学合理地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4.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外贸平衡发展,改变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和低廉价格追求数量型的增长方式,提高对外经济贸易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调控货币供应总量。

6.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7.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规则制定,努力营造国际有利的环境,加强同各国的磋商、协调,在积极承担自身国际义务的同时,促进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贸易赤字,一方削减财政赤字,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④分析近10年我国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账号变动的特点,分析可能产生的这种误差的原因。

2004至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
单位:亿美元
特点:
2004—2013年的10年间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差额从贷方向借方转移,并于2009年由贷方变成了借方,达到-414亿美元,此后还不断变动。

原因: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如果误差与遗漏项目差额呈现为长期借方或贷方单向分布,很可能暗示国际收支统计制度漏洞较多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质量有问题。

净误差与遗漏项由逆差逐步变至顺差。

我国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逐年下降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宏观经济的良好发展,在本外币利差缩小和对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预期的影响下,我国涉外经济趋于稳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这也是我国在本外币正向利差和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条件下,过去年份的资本外流情况有了一定的缓和。

1、我国的国际收支制度进一步完善。

2002年4月,我国正式加入“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此举提高了我国国际收支数据的透明度和可信度,适应了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需要,标志着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取得了重大的进步。

2、各部门加强管理,认真执行国际收支制度,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有效地遏制了资本外逃现象。

外汇管理部门加强对金融部门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严格审查企业的用汇情况;海关部门加大打击走私活动的力度,查处了大量的走私案件;税务部门加强对出口退税的检查,遏制骗取出口退税的现象,切断了多数资本外逃渠道。

3、受经济、金融中多种有利因素的引导,国内资本外逃的动机减弱,原先外逃的资本也逐步回流。

从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和持续增长,国内投资环境也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被发掘,更为广阔的投资领域向投资主体开放。

随着我国加入WTO,内资和外资的地位趋向平等,内资流出再以外资身份流入获得优惠投资条件的优势逐步消失,导致这种形式的资本外逃数额变小。

4、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入,加速了贷方数额的增大。

2002年和2003年上半年,我国本外币的正向实际利差不断扩大:一方面美元的实际利率已经降到战后以来的历史性低位,而人民币名义利率则保持着相对稳定,结果造成了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正向利差。

数据显示,2002年,国内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比同期限人民币存款利率低了将近1.17个百分点。

并且,长期的“双顺差”以及美日等国频频施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因此,在国际短期投资者看来,持有人民币资产不仅会带来利率上的更高收益,而且可享有汇率上的预期收益,这就形成了投机性资本进入中国的动力源泉。

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对“双顺差”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中和了资本外逃的影响。

而且证券市场也按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向外资开放,多加银行的QFII已经进入我国股市。

在这个背景下,投机人民币汇率和我国股市的国际游资开始以不同形式流入,并且它们没有被纳入正常的统计体系。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