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人普遍重视札记在读书治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撰写札记可以督策学人勤读深思、力学进业。

正因为认识到了札记撰写对于进学修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古代很多学者将札记作为重要的为学之具,在平时的学习、研究中常以札记来记载感悟、辑录见闻、考究原委等。

如乾隆时学者翟灏即是龚例:“苟可资多识者,靡不览。

诸子之瓌论,百家之琐语,山经地志之异闻,荒冢破壁之奇字,包孕而贯串之;下至街谈巷说,亦必考所由来,有所得辄札记之,意或龃龉,则旁参互巧。

穿穴以求其合。

自壮至老,手捐翰一管,撰述无倦。


札记为古人求知修学所倚用,在其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古代的学术札记十分发达,成为传统学术的重要载体,为数甚夥,精品亦多。

清梁章钜说:“子书杂家最多,而有数部不可磨灭之书,必须专读者。

如班固之《白虎通义》、颜之推之《家训》、王应麟之《困学纪闻》,皆当家有其书。

”清徐养原说:“杂家者流,自古有之,至唐宋而寝盛”,出现了苏鹗《苏氏演义》、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等一大批学术札记名著,“足为考镜之资”。

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此时学者在训诂研究上的所闻、所思、所得,有很多是以札记来承载和呈现的。

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孙诒让《札迻》等学术札记,其中就多有训诂探究的内容,借此能窥见当时训诂学研究实绩之大略,甚至可以粗知清代学术的内涵、特点等。

所以梁启超说:“札记实为治此学者所最必要,而欲知清儒治学次第及其得力处,固当于此求之。

”顾炎武写作《日
知录》,一年之中“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积30年之功才写成此书。

古代学术札记多类此,是学者们在学术兴趣的驱动下潜心钻研、深造精诣而获得的成果。

古人学术札记多有新创之见、精粹之论,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

比如乾嘉学术札记的训诂研究,其中很多微观的具体训释大都是精义妙论。

清胡培翚说:“(乾嘉)有札记之书,所释非一经,每经不数条,顾较通释全经者时有创获。

”清凌扬藻也有相近看法:“盖传注之文,全释一经,或不免敷衍以足篇目。

杂家之言,偶举一义,大抵有所独得,乃特笔于书,说多可取。

”可见,乾嘉学术札记所载者,多有作者在经义训诂上的创新自得之言,其价值有时甚至超过通释全经之书。

乾嘉札记的理论阐述也同样富有学术价值,如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集中反映了他的训诂理论,“其中批评前人望文生训和增字解经的弊病以及论经文假借各条,尤为明白割切,为研究训诂学和注释学者所不可不反复细读的重要文献”(郭在贻语)。

严元照《娱亲雅言》:“《释诂》篇首训‘始’,篇末训‘死’,两端具矣。

”梁玉绳《瞥记》:“《释训》自‘子子孙孙引无极’以下十六句,皆用韵语,如七言古诗。

此训诂之创格也。

”此类札记材料,昭揭了古代训诂著作的高妙精微之处,可谓独具只眼、识见洞达。

古代札记在形式上显得自由洒落、散漫无制。

学术札记亦是如此,随意抒写,不事雕琢,更不措意于体系形式的建构,通常没有规整的结构框架和绵密的显性体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内在的思想理路。

事实上,不少学术札记往往暗含隐性的知识体系。

对一部学术札记或若于相类的学术札记进行总体性观照就会发现,尽管其中的论述文字显得零碎散杂,漫无统纪,但实际上往往是围绕特定的学术论题或论域来展开研讨的,彼此关联,暗含着立体化的、动态生成的隐性系统。

比如,乾嘉时代众多学术札记中的训诂理论材料,零珠碎玑般地散见于各处,屏杂于考据性文字之中,缺乏独立的显性体系,但如果从论题或论域的视角进行宏观审视,整体把握和解读这些分散的碎片化理论材料,则知其中蕴含着相通的思想因素,潜藏着内在的知识构架及其逻辑秩序,有其隐
性体系。

(摘编自曹海东《学术札记与中国古代学术》)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札记在古人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很多学者常以札记来记载感悟、辑
录见闻、考究原委。

B. 以乾嘉学术札记的训诂研究为例,其中无论是微观的具体训释,还是宏观的理论
探讨,多有精义妙论。

C. 在《经义述闻·通说》中,王引之批评前人望文生训和增字解经的弊病并对经文假
借进行了论述,值得反复研读。

D. 作为一种文体,学术札记往往没有严谨而规整的显性结构,这与其文体特点以及
写作者不在意体系建构有关。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清代在训诂研究上的成果,大多以札记形式呈现,这是从札记入手了解清代训诂
学研究状况的重要前提。

B. 关于经义训诂学的研究,乾嘉学术札记所记载的创新之言,其学术价值超过当时
通释全经之书。

C. 为了发现可能暗含在古代学术札记中的隐性知识体系,我们需要对一部学术札记
或若干相类的学术札记进行总体观照。

D. 学术札记是我国古代学术的重要载体,凝结着前人的学术精髓和学术智慧,可以
为当今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清章学诚说:“札记者,读书练识,以自进于道之所有事也……如不札记,则无穷
妙绪,皆如雨珠落大海矣。


B. 元陶宗仪在外劳作,辍耕休息时则探究学问,并摘树叶记其所得,贮存于盎中,“如
是者十载,遂累盎至十数”,后据此编成《辍耕录》。

C. 郑复光《费隐与知录》通过问答形式普及了诸多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试图使人“见
事之奇怪者如物理自然之常”。

D. 王念孙针对“连语字”训诂望文生义与穿凿附会的现象,在其札记《读书杂志》
说:“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


4. 有人说:“学术札记不仅承载着古人的学术成绩,还折射出先贤的治学精神。

”请结合
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答:
5. 本文的引用论证很有特点,班级读书小组想写一篇该方面的读书札记。

请根据文本内
容,参照示例,在表格空白处填写“评论意见”。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家大院(节选)
于坚
文家大院以前是状元文翰雨家的。

粉墙黛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

风水好,坐北朝南。

石头好,院子的基础用的是象山上采来的花岗岩,花园里有灵璧石、太湖石、建水石、北溪石。

材料好,全是紫安山的柚木。

树好,桂花树、李子树、梅花树、樱花树……花好,牡丹、月季、茶花、绣球花、昙花……工好,晚清名匠高应美带着一班徒弟为他家雕刻了二十多道门,圆雕、高浮雕、低浮雕、阴刻、透雕、走兽飞禽、奇花异草、八仙过海、岳母刺字、鹿鹤同春……①井水好,一口甜,另一口也甜。

文家在大院里住了五代,到文小豪这一代,大门拆掉,拖拉机开了进来,拉坛坛罐罐、家具。

外人纷纷涌进来住。

辜正厷说:“旧房子嘛!你看看这些木头,都开裂了,咋个会值1800万?”
中介文小豪说:“辜总,现在时兴投资老房子。

用法国哲学家布迪厄的话来说,老房子是一种文化资本,它与商品房不同,不取决于市场,它会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增值。


小豪眼睛亮堂堂,热情洋溢。

“这个大院以前有个叫苏轼的诗人都写诗赞美过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辜正厷不知道诗人是什么人,他周围没有这种人,也不明白文小豪朗朗念出的这一串声音是什么意思,又耻于下问,怕失了自己的面子,姑且不懂装懂,只是若有所思地点头。

小豪接着说:“这几年的大拆迁后,这种院子存量越来越少,增值空间相当大,远远超过商品房。


“哪个说呢?”
“法国的布迪厄。


“哦,不敌饿,我听说过这个人,是不是魏村的?”
“倒也不是,他住在法国。


辜正厷听到法国人都说文家大院要涨价,就动了心。

辜正厷是个聪明人,小豪绕来绕去花言巧语说了这么一大堆,他听起来无非一个意思,这个院子要涨价。

“来看房子的可不只是您一位呀,看看站在假山旁边的那位,也是来看房子的呢!”
辜正厷是第一次进来,文家大院的门槛与别的房子不同,高高低低,过花厅前面那条门廊时,抬脚没抬到位,绊了一下,小豪一个箭步抢上来扶着。

“1800万太便宜了,一块缅甸手镯的价么,一年就赚回来了。

”辜正厷说。

②墙上有个洞窗,有人隔墙冷笑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辜正厷听不懂这话,问小豪:“那是谁?”
“子贡。

也是来看房子的。


闲逛间,忽听得有人叫了一声:“美屋呵!”
辜正厷听成“美国的屋”,不解其意。

子贡随声从花厅出来,与辜正厷差点儿撞个满怀。

点个头。

辜正厷看不上此人。

子贡,瘦,戴着眼镜。

子贡也不注意他,径直对小豪说:“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小豪说:“正是!正是。

付全款的话,可以打七折。


小豪是文翰雨的后人之一,小时候曾经在大院里玩过,逮鸟掐花,逗狗摸鸡。

文家人早已不住这个大院,小豪回来玩,说一声“这个院子本来是我家的”,住户们也就放他进去了。

后来在云南大学读了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在新世纪房地产中介服务公司上班。

经理知道他这个背景,专门派他来为辜正厷介绍文家大院。

辜正厷听见子贡说话,问小豪:“他是不是外国人?怎么一口外国话?”
小豪说:“他是山东来的,也是来看房子。


“山东话我也不是完全听得懂呢。


子贡又说了一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辜正厷听不懂他说什么,暗暗骂了一句,有病!扭头对小豪说:“他买得起呵?”
小豪说:“这个就不知道了。


子贡给辜正厷让路,说:“您先走。


这句辜正厷听懂了,也不客气,将子贡抛在身后,大步流星进了中院。

走了几步就被迫慢下来,文家大院必须慢悠悠地走,它不像指头县普遍的钢筋水泥框架建筑,基本是直线构成,前进起来速度很快。

文家大院是土木结构,手工打造,处处曲径通幽,五步一个拐角,七步一个弯,移步换景。

小豪介绍道:“这就是拐弯抹角这个成语的来历,它本来是一种处理建筑空间的手段。

勾心斗角也是,你看那些斗拱的结构,就是勾心斗角,当然,心是木头心,角是木头角。

四平八稳也是。

”又指着一条大梁说:“你看上面那行字,光绪四十八年正月。


经过回廊,墙上有扇面形的窗子,窗子与窗子之间,镶嵌着一块块刻着文字的石碑:《兰亭序》《醉翁亭记》《颜氏家训》《项脊轩志》等,字体有楷书、篆书、隶书。

有一块刻着曲园居士俞樾的《留园记》:“出阁门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

而问寒碧庄无知者,问有刘园乎,则皆曰有。

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

咸丰中,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
小豪才说了两句,辜正厷已经扭头走了,蝇头小楷令他头晕。

走着,厚实的脊背被
风贴了一个花瓣。

③一朵玉兰正开得狂妄,看见辜正厷肥头大耳,很不顺眼,一拳就打过去,正中脑门。

辜正厷揩了揩说:“舒服。


小豪说:“文家大院一旦拥有,在指头县就没有人能和您比了。

古之君子为己,今之君子为人。

为人,就是要活给别人看,让他们服你。


辜正厷这辈子最在乎的事情就是“第一”。

他是个和颜悦色的人,一大把怨气藏在骨子里,占了他92公斤体重的五分之一。

他的怨气相当抽象,总是觉得自己不被他人爱,不被他人认可。

所以他一生都在做各种事要让他人“瞧瞧”。

瞧瞧,谁才是指头县的老大!辜正厷回到售楼部,一屁股坐定,抿了口普洱。

④“这个大院我拿下!”辜正厷豪气冲天,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就像胜券在握的人那样自信笃定。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头描写文家大院的石料、树木、花草等景观,突显了大院的审美价值和文
化价值,为后文其高昂的价格埋下伏笔。

B. 小说中辜正厷和子贡的对话犹如鸡同鸭讲,笑料百出,表面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冲
突,实质上暗示了文化与资本的冲突。

C. 辜正厷买下了文家大院,一方面是因为古宅在城市化进程中具备稀缺性与增值性,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

D. 小说用“文家大院”这座极具历史和文化寓意的古典住宅勾连起故事中的各色人
物,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微缩版的社会。

7. 关于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鉴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句子①中的两个短句“一口甜,另一口也甜”,运用排比的修辞突出强调了井水的
甜,增强了读者对这一信息的印象。

B. 句子②引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作为子贡的出场词,突出子贡的形象特点,
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表达效果。

C. 句子③中“狂妄”“肥头大耳”和“打过去”等词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展现了辜正厷与
“玉兰”等大院风物的格格不入。

D. 句子④中“就像一位司令”运用比喻手法,不仅形象地刻画了辜正厷趾高气扬的傲
慢神态,也突出了他内心的怯懦自卑。

8. 作者给人物起名时,往往大有深意。

作者用“子贡”这个名字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
析。

(4分)
9. 有人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段落与主线无关,属于闲笔,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简
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伯牙琴·逆旅壁记
[宋末元初]邓牧
乙亥季秋
,余以贫故馆逆旅,楼广不二丈,深不八九,床榻几案外无余地,瓶无粟,..
衣敝履穿,漫不省。

日得尊酒醉吟而已。

或者问曰:“丈夫生不愿仕,犹当置田数千顷,筑五亩之宫,为子孙门地。

子居旅客之舍,若将久焉,何也?”余笑应曰:“子恶乎知予
;行乡里,哉,余家世相传,不过书一束,虽不敢谓尽古人能解,然游.公卿,莫不倒屣
..
莫敢不下车。

自以为富贵不足致。

方欲南道三湘八桂行,薄海乘桴略扶桑,登鲁泰山,发古封识,读冯冀北,西游入秦,过昧谷观日之所入,十年然后归。

今既不得如意,且卧琴挂剑歌诗纵酒使数百年后父老过其下者思而称之,何必为子孙计?门地之大莫大于刘汉中李晋阳矣,传世不数十,子孙已无置锥。

子谓求田问舍为足以遗子孙邪?”曰:“唯。

”余又曰:“六骸耳目,非吾有也,自天地委形而不得与之遗,及大化之往,如土委地,向之欲高名厚利强有力者,而今安在?子谓足以久居乎哉?是小逆旅也。

”曰:“唯。

”余又曰:“天地者万物所同有也,自古及今几何,百千岁其阅万物亦多矣,计万物之在天地间随世随化,乃如沧海一粟,子谓足以久居乎哉?是大逆旅也。

”因识诸壁。

材料二: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节选自《<归去来兮辞>并序》)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填写相应字母。

(3分)
且卧琴A挂剑B歌诗C纵酒D使数百年后E父老F过其下G者H思I而称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季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也就是农历九月。

“季”还可指兄弟中排行最小的,如
“项羽季父也”。

B. 游公卿,“游”指游玩,出游。

古代许多底层文人,为了进身仕途,常陪公卿权贵
游玩以图得到提拔。

C. 倒屣,又作“倒履”。

典出《三国志·王粲传》,王粲急于迎客把鞋穿倒。

后用来形
容主人热情迎客。

D. 登东皋以舒啸,“以”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不译,与“仁以为己任”的“以”
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中,作者因为贫困的缘故寄住在旅社里,房间狭小,缺衣少食,生活境遇
虽差但作者对此并不在意。

B.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置办田产房屋虽然可以长长久久地留存给子孙,但这样会害
了子孙。

C. 材料一中,作者所言“小逆旅”是指个人形体只是暂时寄寓于天地之间;“大逆旅”
是指世间万事万物的命运也只是暂时寄居于天地之间。

无论是个人还是万事万物,皆为天地之过客。

D. 材料二中,陶渊明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这正是
诗人理想人生的写照。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之欲高名厚利强有力者,而今安在?(4分)
(2)丈夫生不愿仕,犹当置田数千顷,筑五亩之宫,为子孙门地。

(4分)
14. 上述两则材料所体现的人生态度有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②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③?
【注】①胡逸老:作者友人,生平不详,致虚庵是胡逸老的书房。

②籯(yíng):竹箱。

③灵台:此处指心。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叙议结合,褒贬分明,在对比中凸显了胡逸老不同凡俗的淳厚家风和高雅品格。

B. 名为“题致虚庵”,诗句却无一处写庵,通篇着墨于表现和赞美庵主人的精神生活。

C. 于友人处盘桓,闲看山卧听水,山水之妙不仅悦人耳目,更能荡涤心灵,澡雪精神。

D. 正如蚌胎滋养出明月珠一样,有诗书家教和扶贫济困的德行,友人家必定俊才辈出。

16. “天下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教、家风。

你从诗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的发言,国家由中等国家变为小国,成就也仅仅是“足民”,还特意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
是主动表达了谦逊的态度。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水一样流逝而只剩下寒烟衰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川风物,四时好景激发了文人墨客无限才情。

古代许多诗词文赋都描绘了“水天相接”的美景,这些句子意境或开阔,或唯美,或空明,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词语的选择,不仅讲究用“对”,也追求用“好”;既要准确,也要生动。

古人早就有“炼字”一说,作诗时需 A ,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现代作家在文学创作时也非常注重遣词造句。

从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稿上,我们便 B :文章的第二段共272字,鲁迅手稿上却有多达19处修改。

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原稿:背脊),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

从文章的修改可见先生运笔之细致,遣词之严谨,可以说是用“好”词的典范。

要用“好”词,就要仔细辨析词义,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把握其用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词义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如何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呢?
我们可借助汉字结构,厘清词义演变的线索,从而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

以“班”为例,“班”是个多义词,常用的意义有三个:一是“为了工作或学习等目的而编成的组织”,如“班级”;二是“指一天之内规定的工作或执勤时间”,如“上班”;三是“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是量词,如“最后一班飞机”。

今天来看,这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已不甚清楚,此时借助“班”字的结构,则能够追本溯源,(①)。

“班”是个会意字,金文写作班,两块玉中间一把刀,表示用刀把玉分成两块,“班”的本义就是“分玉”,引申为“分开”之义。

在古代,玉还是身份的象征,所以“班”不是简单的分玉,在分玉(给臣下)的同时还暗含着(②)。

如“班序”就是指“按官爵排列的次序”。

而“上班”最初表示“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也就是“ C ”。

后来,“上班”就发展为“每天按规定时间到工作地点去”之义。

“班级”的“班”也是由“排列”之义产生而来的,即把一群人分开,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

18.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中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3分)
A. 周朴园:你是新来的下人?
B. 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C. 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

D. 小明看到试卷上因粗心而丢的分,不禁埋怨自己:“你呀,真是太马虎了!”
19. 请在文中横线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增删少量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分)
22. 请结合文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的修改,简要分析鲁迅在这三处遣词上的
准确性。

(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甲同学和乙同学利用国庆节假期到海南旅游。

甲同学游览了海口市的假日海滩、火山口公园,三亚市的天涯海角、南山寺,琼海
市的白石岭、博鳌亚洲论坛以及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槟榔谷等。

他说,游览这么多景点真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爽快之感,遗憾的是,自己对什么景点都没有深刻的印象!
乙同学假期都待在文昌这座小县城。

她在铜鼓岭的山巅伫立很久,欣赏日落时独属于山海之间的浪漫;她在木兰湾的海边坐了很久,用心倾听椰风海韵的悦耳的歌声;她在文南老街中自在地穿行,欣赏矗立于街巷两旁的南洋风味骑楼;她还前往宋氏祖居,向“宋氏三姐妹”致敬……她说,她现在对文昌这个城市非常熟悉,相当于半个文昌人了。

甲、乙两位同学的游览方式让你产生了哪些联想?带给你哪些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