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日语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日语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8T08:06:31.291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10月第19期作者:张丽婧梁宏昌
[导读] 近年来,高职日语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尤其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日语教学更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张丽婧梁宏昌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潍坊 261053)
摘要:近年来,高职日语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尤其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日语教学更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特别是在新职教下,要做好高职日语人才培养,就应该做好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知,进而实现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本文提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 高职日语人才; 培养策略
从新时代企业发展需求和现状分析来看,部分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当前企业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更需求实用型日语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高职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应该立足产业需求的角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日语人才的多元化发展,不断适应新职教理念,探索更加合理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要发挥产教融合的独特优势,确保校企双方融促发展。
一、产教融合的概念及涵义
1.产教融合的概念
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
走产教融合道路是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是经济转型对人才转型的要求。
因为,产业转型升级 →所需人才结构转变升级→高校人才培养结构转变升级→专业结构转型升级。
如果,不产教融合→新兴专业的人才供给不足(高校传统专业的人才供给过剩)→造成结构性失业(毕业即失业)。
所以,深化产教融合是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
2.产教融合的涵义
产教融合的根本是实现共赢。
真正的校企融合一定是基于共赢,能否帮助企业发展和为企业带来价值,是高校进行校企融合的关键所在。
一般而言,高校想借助企业的资源,在人才培养(对学生)、科学研究(对教师)和服务社会(对学校)等方面快速提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提升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能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产教融合本质上是一种跨界融合。
高校和企业将各自的一部分资源(细分)拿出来进行合作共用,以达到资源互补、发展共赢的目的。
二、从校、行、企角度分析高职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高职院校的角度看,学校拥有专业的充足师资和教学场所,但缺乏最新与最前沿的产业需求信息。
以往的高职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本科日语语言专业的培养模式。
与新时代产业信息与专业教育结合得不够紧密,同时,还存在实践平台少,质量低等问题,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出现脱节。
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迫切的人才需求与高职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矛盾。
毕业生进入企业之后,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基本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的员工培训成本较高。
从行业协会的角度看,行业协会拥有较广泛的企业资源,对行业产业的走向有相当详细的把握,可以起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新模式
要切实提升日语人才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当代企业所需的实践人才,为其后的就业提供战略指导,构建企业定位准确、区域特色明显、实践技能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日语人才需要掌握扎实的“听说读写译” 语言知识和技能,了解日本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此外,根据当代企业需求,还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日语运用交际能力以及相关的营销、财务、文秘、IT等基本技能。
这就需要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化的课程体系。
第一,对往届毕业生以及应届的正在实习期的学生进行就业谈话,了解日语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缺乏的相关能力、期待在校期间获得的培训与锻炼以及就业指引。
第二,建立日语类用人单位回访机制。
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走访用人单位、有密切的合作关系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第三方评价,多渠道收集意见、建议和评价,了解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亮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以上两个途径,双管齐下,剖析现有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优点与不足。
在此基础上,对亮点优势之处进一步加强;对于不足之处,则仔细研究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明确企业的实际需求,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整课程体系。
(二)创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创新教学方法
在师资队伍配备上,要积极打造“双师型”创新团队。
首先引进具备企业实践经验的高端技术人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是日语实践教学得以实施的先决保障。
其次,目前既懂日语又懂人才培养的日语“双师型”专业人才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外引”的同时必须采取措施实施“内培”。
开展日语专任教师企业实践活动,广泛地参加相关行业的交流合作、企业实践锻炼,定期进行教师企业培训。
“外引”与“内培”相结合,不断更新内部专任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而将其反馈到实际教学中。
从内培养出适合学院需要的日语“双师型”教师。
在师资结构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拓展产教融合的形式,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如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案例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因时因地制宜,结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利用实习实践基地,模拟日语工作的实际环境。
把资深的日语工作者的实战经验与学校的教育理论相结合,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现场化,方能加强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三)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平台,推进多样化的协同培养新模式
“把企业的实际经验与理论引进大学课堂,这可以说是产教合作实践育人平台建设的大胆尝试。
以往的产学合作,大多数是开辟校企
联合实践基地等缺乏实质性内容的合作。
联合开发实践课程的平台建设,可以说是创新性改革,是夯实日语人才培养的基础与平台。
”我院近年来与多家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教育培训机构签约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为日语专业学生打造了实习实践、求职与招聘、文化交流、公益活动的良好平台,同时开展了一系列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取得积极的成效。
总之,在构建校、行、企协同、产学研一体化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校、行、企各自优势,形成三方发挥优势互补关系,形成良好的信息 - 资源循环。
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根据职业岗位群需求为导向,通过不断完善专业和课程建设,建设国家及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促使企业深度参与日语人才培养,通过信息化手段为日语专业培养教学与科研提供智力支持,提高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能力和切实实用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毕业以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福兴.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日语教学改革路径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20,15: 16~17
[2]张东亚,谢厚华.杭州高校日语专业服务外包“产教融合” 的途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 167 ~ 168
[3] 江春华.产研合作日语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J]. 戏剧之家,2020(05):142-143.
备注:本文是2021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循环”新格局下高职商务外语专业群“三标四双五维”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02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