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五模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黄浦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五模考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地名中有“山阴”“江阴”,因为“山南水北”为阴,所以“山阴”在山的南面,“江阴”在水的北面。
B.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C.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即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其中上元节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D.《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答案】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
A项“山阴”应是山的北面,“江阴”应是水的南面。
故选A。
2.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千里江山图》的所有观者,无不对这件的巨幅山水画深深着迷!只见画中,山间的高崖瀑布中,有水车和桥梁依势而建,湖上则有渔舟、游船荡漾期间,。
①愈发突出江河浩渺的无尽之意
②点缀着房舍屋宇和水榭亭台
③恢宏壮丽、色彩斑斓
④峰峦起伏、绵延千里
A.③④②①B.③②①④C.④②③①D.④①③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语句的衔接。
第一空是对这幅山水画的总说,所以应为“恢宏壮丽、色彩斑斓”,第二空的下一句是“山间的高崖瀑布”,所以第二空应为“峰峦起伏、绵延千里”,第三空的是“山间瀑布中”,所以剩余两句应选“点缀着房舍屋宇和水榭亭台”。
故选A。
二、名句名篇默写
3.默写。
(请用正楷书写)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贾生》)___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
(汉佚名《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_____,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渔家傲·秋思》)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_。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故逐之。
(《曹刿论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岳阳楼记》)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词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描写北国雪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星汉灿烂(2)不问苍生问鬼神(3)馨香盈怀袖(4)人不寐(5)缥缈孤鸿影(6)望其旗靡(7)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8)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此题中注意“馨”“寐”“缥缈”“靡”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文学作品阅读
不老的故乡记忆
晓风
①又是一个月圆之夜。
月光如水,匀匀的,缓缓的,在我心底潺潺流淌;月光如纱,轻轻的,柔柔的,萦绕了我多少乡梦?
②那句“月是故乡明”,该是我们这些漂泊他乡的游子才有的感怀吧?是我们对故乡带有那么一点儿私心的偏爱吧?这句话也将自己说不完道不尽的乡愁全部包含其中了!
③故乡,是我们在那里出生,在那里长大,离别之后又最让人牵肠挂肚的地方!
④儿时的我们,从不去留意时光飞转,任其在童年游戏间、在喧闹中轻轻滑过,悄悄地溜走。
可是当有一天,我们忽然感觉自己已强壮得如一匹马儿,便开始不再甘于驯服,不甘于寂寞,于是跃跃欲试,踏蹄出征,离开生活的故土。
于是,我们把浓浓的乡情珍藏心底,告别父母,告别乡亲,告别故土,不管千里万里,也要奔赴他乡。
⑤又在不知不觉中,步履已把光阴远远地甩在身后,多少喜悦,多少忧愁,编织了沧桑岁月;多少欢聚,多少离别,汇聚在人生旅途。
可是,不管我们奔波了多远的行程,辗转了多少个地方,也不管我们与他乡结下了怎样的情感,只要身在他乡,就有一种漂泊的感觉,仿佛自己是一朵流云,漂浮在途中,却又不知归期,不知归处;不管我们或闲暇或忙碌或贫穷或富有,也不管我们那一脉传承的乡音已经改变了多少,只要身在他乡,那个生你养你的地方总能让你魂牵梦绕,思绪总能牵起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事。
⑥一次又一次,我将思念叠成一只小小的纸船,企图满载着我的乡愁,穿越茫茫烟雾,绕过绵绵群山,驶入我故乡的河弯,驶入我远去的童年……
⑦我仿佛又看见了:绚丽的夕阳,烘托着矮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夏日的和风,梳理着那一望无际的碧绿麦苗;秋夜的深处,传来收割归来的串串牛铃;还有那冬日的火炉,母亲的一把干柴,将本来的穷日子烘烤得热热乎乎。
我还能回想起:那一句句耳熟的乡音依旧让你感到亲切和温暖;那一张张纯朴的面孔仍然让你感到慈祥和信任;那一件件乡间故事至今还让你痴迷和神往。
⑧门前的老槐树下啊,那是乡人劳累一天后傍晚喘歇的地方。
月光透过枝叶,如撒碎银,斑斑驳驳地洒在脸上,印在脊背上。
男人们卷起旱烟,夹在嘴角一边有滋有味地深吸着,一边饱有兴致地说“三国”道“西游”,间或也敞开喉咙唱一段“二人转”,也有的会满怀着期望估摸年景,盘算收成;女人们或做
着针线,或哄着孩子,聊起因白天忙碌而没有说完的家长里短。
而我们一帮淘气鬼则穿梭在大人中间,渲染着热闹,有的竟然猴跃枝丫间,揪一把青叶,伴随着嬉笑故意散落进大人的脖颈里,引一句笑骂责怨,换来恶作剧后的满足。
⑨屋后的小菜园啊,那是父母闲暇的园地,从春到秋,总是把它侍弄得郁郁葱葱,鲜鲜润润,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几个玩伴聚在一起,趁人没留神的空当,偷偷溜进去,潜藏在葱翠茂密之中,专心致志地玩弄欲滴的露珠儿,玩累了,顺手摘一根比自己手指还细嫩的黄瓜,可是刚刚塞进嘴里,又被父母一声严厉的呼唤声吓跑,顷刻间,松软的田垄上便留下一串慌乱的小脚印,交错掩映的绿叶间荡漾起一串稚嫩的笑声。
⑩还有那东山坡上扑蝴蝶、逮蝈蝈,兴致勃勃,淋漓酣畅;西场院里摔跤、捉迷藏,各显神通,互不相让。
又总是优而得意,劣而黯然,尽现在一张张童稚的脸上。
还有村边那条的小河,清澈的河水“哗哗、哗哗”,如拨动的琴弦,沿着两岸绿草黄花,留下一路悦耳的欢歌,那是故乡永不停息的脉搏;村口那座破旧的磨坊,沉重的碾砣“吱吱、吱吱”,似车轮的呼唤,碾进一年一年的收获,碾出一天一天的温饱,碾进的心酸,碾出生活的欢乐。
身在他乡,心却在故乡。
不知漂泊的路还有多长,而乡愁却早已填满行囊。
此时,故乡是雨,又一次在我的眼眶里湿润了;故乡是风,又一次载走了我的思绪;故乡就如眼前的这轮明月,是我心中永不衰败的风景。
1.细读选文-段,说说故乡的哪些记忆令让作者难以忘怀?
2.选文第⑥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结构与内容方面分析。
3.选文第⑤段写游子身在他乡漂泊的沧桑岁月,这似乎与“故乡记忆”没有多大联系。
请谈谈你的理解。
4.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说“故乡是我心中永不衰败的风景”?
【答案】1.故乡的四季美景;故乡的亲人(耳熟的乡音、淳朴的面孔);故乡的事(老榆树下人们休息的情景;屋后的小菜园摘黄瓜;东山坡西场院玩耍);故乡的物(村边的小河和磨坊。
)
2.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内容上,借载满乡愁的小纸船驶入故乡的港湾,引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3.有联系。
他们在外漂泊,就像浮云一样没有寄托,只有故乡让他们心里踏实,(身在他乡,心在故乡。
)突出了故乡在他们心中的地位,表达了他们对故乡的热爱与浓浓思念。
4.因为在作者的记忆中,故乡景物是那样的熟悉美丽,乡亲是那样的淳朴亲切,童年的嬉戏是那样快乐而难忘,这一切美好的景象永远留在自己的心灵深处。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矢志不渝的喜爱和依恋。
【解析】
1.提取概括类的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
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
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
如第7段“绚丽的夕阳,烘托着矮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夏日的和风,梳理着那一望无际的碧绿麦苗……”是写故乡的四季美景;第8段“门前的老槐树下啊,那是乡人劳累一天后傍晚喘歇的地方”是写故乡的亲人;
第9段“几个玩伴聚在一起,趁人没留神的空当,偷偷溜进去,潜藏在葱翠茂密之中,专心致志地玩弄欲滴的露珠儿”等句是写故乡的事;第11段“还有村边那条的小河”“村口那座破旧的磨坊,沉重的碾砣”是写故乡的物。
2.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
语段正好是文章的中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内容上,用“我将思念叠成一只小小的纸船,企图满载着我的乡愁,穿越茫茫烟雾,绕过绵绵群山,驶入我故乡的河弯,驶入我远去的童年”这句极有诗味的语言,表达了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进而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3.考查作者安排材料的特点。
题干问选文第5段写游子身在他乡漂泊的沧桑岁月的作用。
游子虽漂泊在异地他乡,但心在故乡。
因为故乡让他们心里踏实,由此突出了故乡在他们心中的地位,表达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从这个意义上讲,写游子身在他乡漂泊的沧桑岁月与“故乡记忆”有很密切的关系,前者不能说是闲笔。
4.考查对文章最后一句“故乡是我心中永不衰败的风景”是作用。
要考虑到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
语句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
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
即因为故乡的四季美景,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事,故乡的物,这一切美好的景象成了“我心中永不衰败的风景”,所以这最后一句,点明了对故乡的无比喜爱和依恋的主题。
【点睛】
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
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讲话是一门学问和艺术
①讲话,是传情达意、交流思想的手段。
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快节奏社会生活中,确立相适应的口才观,在各种场合发表颇具吸引力的讲话,显得十分重要。
但是,现在不少人讲话太长,语言无味。
听众对这种讲话不满意地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某某来讲话。
”所以,在我们的社会现实中,讲话不可少,但是讲话必须精。
②精,首先就须主题突出,要旨鲜明。
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广州邀请瞿秋白作报告。
主持人介绍:请著名理论家、宣传家、曾多次见到列宁的瞿先生作“关于如何作好北伐战争宣传报告工作”的讲话。
与会者认为机会难得,纷纷做好记录准备。
不料瞿秋白登上讲坛,开口干脆利落:“宣,要害上。
”讲毕下台,全场愕然。
几秒钟后,突然爆发岀雷鸣般的掌声。
可见,讲话必须中心突出,明确准确。
现在有些人讲话,海阔天空,漫无边际,想到什么说什么,叫人摸不着头脑,活活受苦。
③精,要求话语筒洁,惜语如金。
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揭幕典礼上的讲话只有52个字。
林肯在葛题斯堡的著名演说,上下台不到3分钟。
简洁,并非一味求简,只是尽可能将信息内容简化,不要像一些人讲话,拖泥带水,庞杂冗长。
④精,还须力求新颖,活泼生动。
幽默的谈吐,能使人容易接受说话者的观点,而且生动有趣,令人回味无穷。
如果捧着讲稿照念,扳着脸孔,从头念到底,这样的腔调如何不让人沉闷难受?
⑤讲话是一门学问和艺术。
知识是口才的基础,言语乃有声的思想。
正如古人所说:“一言知其贤愚。
”如果你想把话讲得精,就必须注意丰富知识,重视严格的说话训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围绕中心论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的?
3.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来议论的?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你对“一言知其贤愚”的理解。
【答案】1.讲话必须精。
2.作者从四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精,首先就须主题突出,要旨鲜明;精,要求话语简洁,惜语如金;精,还须力求新颖、活泼生动;精,必须注意丰富知识,重视说话训练。
3.现在不少人讲话太长,语言无味。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4.知识是口才的基础,言语乃有声的思想,从一个人的讲话中能够知道他知识的多少,能感觉到他是聪明还是愚笨。
【解析】
1.寻找或提炼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
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
此文中心论点在第一段提出来的“讲话必须精”。
2.阅读此文可知,文章结构是总分的结构,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后分别从四个方面,即②精,首先就须主题突出,要旨鲜明;③精,要求话语筒洁,惜语如金;④精,还须力求新颖,活泼生动;⑤讲话是一门学问和艺术。
知识是口才的基础,言语乃有声的思想。
来具体论证的中心论点的。
3.仔细阅读文章,针对什么问题,一般会出现在文中的开头,作者一般会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不难找到针对的是现在不少人“讲话太长,语言无味。
”的问题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将“现在不少人讲话太长,语言无味。
”与“所以,在我们的社会现实中,讲话不可少,但是讲话必须精。
”进行对比,属于对比论证。
4.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一言知其贤愚”。
口才是一个人的思想、智慧、知识、见识、性格、气质,文化等综合素质的反映。
会与人交流和沟通,不大喊大叫而使人信服,显然十分重要,说话前要想想,是否有不妥之处,或有更好说法。
6.行医亦如行侠说起侠,与日常较远,其实普通人一旦慈悲起来近乎侠,当他不但有慈悲心,进而有能力行慈悲事的时候,如那些坐堂良医,亦同仗剑走天涯之侠。
这几天翻看刘医师的医案,他的诊余絮语录,手书、竖行,像在看一册武功秘笈。
不为练那里面的功夫,只为追慕身怀医技的人,有着怎样的解世间疾苦之心、之力。
刘医师家是祖传中医。
我们一直叫他医师。
医师医师,有医有师,是医是师,代表
乡亲的尊重与信赖。
他写的医案,日后有心人看到,学到,用到,相当于假手他人,使病人得益。
治好了病,续人性命,也就是留份慈悲在世间。
我观察过他的那些病人---人生劳苦,肉体不安,无论他换到哪里,后面总跟着一串人。
有部分面容焦枯,神色淡漠,看得出身上这条命放出去旷日持久,成了风筝一只,而手上的线愈来愈短,愈来愈细……难怪他的医案里都是癌症、怪病、慢性病。
人们来到他面前,是要将手上的线头交到他手上,请他发力一同拉住这条命。
当然更多的还是普通病。
流感,普通吧。
跟他相知的
人得流感,拔脚
..投奔而去,光景是在跟时间赛跑。
行动敏捷的话一帖下去管够。
当然如果有预感吃点他推荐的中成药就成,不劳他开方子。
以我的推测,无非是不好的东西侵入,先从皮毛,然后一步步登堂入室,他的药便是赶在之前将其赶出来,所以早早迟迟决定着痊愈的快慢。
比如还在敲你家门的时候就将其赶走,容易,等到了内室再往外推搡,必定费点手脚,连累家里的桌椅翻倒。
有时候,走路不小心扭了,也找他,然后到手一团青黑色的草药贴伤处。
告诉我有毒,揭下来后要小心包好再扔,免得伤及小动物们。
有一回母亲住院多天,腿上长出的大肿块,连日来无论怎么打针吃药都没用,拿长针穿刺,也没有什么下文。
找到他,又拿来了一团青黑色的草药,告诉我们找片鲜菜叶敷上就好——鲜菜叶保湿。
第二天即消,忧惧苦痛消失。
大家看着奇特,他自己看着平常。
不过是毒素结在此处,解掉了便是,他说。
将刘医师与武侠联系起来,除了他神秘的医技,还有他的行事风格。
还在岛上的时候,他挺年轻。
有一天值夜班,接诊了一位急腹症患者,异乡人,在此举目无亲。
经诊断,需要尽快送到海港对岸镇里的人民医院动手术。
一直以来,刘医师都是个坚定的中西医结合推崇者。
已近年关,正下着大雪。
没有车子,只好敲开一位熟悉的拖拉机手家门,求他帮助送到渡口。
气温低,柴油凝结,发动不出,抱了大堆的稻草烧化……顶着风雪到渡口,又没有船,当地派出所好不容易联系到了岛上唯一的机动船,正由手摇船改装,因未完工,只有一盏梢头灯。
当年的船老大也只会摇橹,逼上梁山的刘医师只好第一次充当船老大,真正的船老大退而指引航道。
风雪交加的深夜,凭着一腔慈悲生出来的勇气,他闯过风雪、闯过浪涛、闯过黑暗、闯过所有艰险,将船平安开过海港。
靠岸后,船老大守着船,他又独自将病人背上去。
负重上坡,路面结冰……但脚踏实地的感觉比起刚才好得太多了。
病人当夜动了手术,不久痊愈。
那天的情形是,海天一片混沌,主宰这片混沌的唯有暴烈的风声、涛声与机声隆隆。
然而病人在呻吟,落在他这个医师耳中,生命的呼救声顽强而清晰。
在此,他的确越过了医师身份,直接化身为侠客,掌舵的双手如握剑,带着他的病人共度命运里的困厄。
那一刻,他的命与病人的命也确切地联系在了一起,一沉俱沉,一浮俱浮。
尊重生命,爱世上的人,说说虽好,去做才更好。
只要天生血肉之躯,那里就是普通人无法洞悉的世界。
幸而良医在此,殚精竭虑,袪邪扶正,相当于任侠仗义。
至此,我相信了侠非虚拟。
1.说说这篇文章的标题有哪些作用?
2.简析“刘医师”这个人物形象。
3.你是如何理解第5段划线句的含义的?
4.分析第5段加点词语“拔脚”的表达效果。
5.分析13段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6.第7段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7.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案】1.吸引读者关注;概括了文章所叙之事;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2.医术高超、心地善良、祛邪扶正、尊重生命
3.含义:形象地写出治病要趁早
4.“拔脚”一词既生动形象地写出病人对刘医师的信任,又从侧面衬托出刘医师医术的高超。
5.环境描写作用:写出环境的恶劣;渲染了气氛的危急、紧张;烘托了刘医师尊重生命、救死扶伤、行侠仗义的高尚品德。
6.对比作用:突出刘医师医术的高超
7.总结全文;点题;照应开头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文章题目的作用主要有:①文章的线索;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揭示文章中心;④吸引读者、新颖;⑤语意双关;⑥具有象征意义;⑦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做此题要认真阅读文章,从文章内容、中心等方面去解析。
即:结构上:“行医亦如行侠”贯穿全文,是写作的线索;内容上:概括了文章所叙之事;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从“刘医师”的语言与当时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医术高超、心地善良、祛邪扶正、尊重生命的人。
3.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
理解句子本着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此句中“比如”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治病要趁早。
4.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拔脚”一词既生动形象地写出病人对刘医师的信任,又从侧面衬托出刘医师医术的高超。
5.考查对环境描写的理解。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
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五、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打铺垫六、酝酿诗情画意,深化作品主题。
此句描写了“海天、暴烈的风声、涛声与机声隆隆”,写出环境的恶劣;渲染了气氛的危急、紧张;烘托了刘医师尊重生命、救死扶伤、行侠仗义的高尚品德。
6.考查对对比写法的理解。
先是写母亲住院多天,腿上长出的大肿块,连日来无论怎么打针吃药都没用,拿长针穿刺,也没有什么下文。
找到他,又拿来了一团青黑色的草药,告诉我们找片鲜菜叶敷上就好,第二天即消,忧惧苦痛消失。
通过母亲前后病情的对比,对比,突出刘医师医术的高超。
7.考查结尾段的作用。
结尾段的作用:结构上:与文章的标题相呼应;内容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这里是总结全文;点题;照应开头。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汪十四者,新安人也,不详其名字。
性慷慨激烈,善骑射,有燕赵之风。
时游西蜀,蜀中山川险阻,多相聚为盗。
凡经商往来于兹者,辄被劫掠。
闻汪十四名,罗拜马前,愿作“护身符”。
汪许之,遂与数百人俱拥骑而行。
闻山上嚆矢①声,汪即弯弓相向,与箭锋相触,空中堕折。
以故绿林甚畏之,秋毫不敢犯,商贾尽得数倍利。
无几时,汪慨然曰:“吾老矣!不思归计。
徒挟一弓一矢之勇,跋履山川,向猿猱②豺虎之地以博名高,非丈夫之所贵也!”因决计归。
归则以田园自娱,绝不问户外事。
而曩时往来川中者,尽被剽掠,山径不通。
乃踉跄走新安,罗拜于门外曰:“愿乞壮士重过西川,使我辈弱者可强,贫者可富,俾③啸聚之徒大不得志于我旅人也。
壮士其许之乎?”是时汪十四雄心不死,遂许之曰:“诺!”大笑出门,挟弓矢连骑而去。
于是重山叠岭之间,复有汪之马迹焉。
[注释]①嚆hāo矢:响箭,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
②猱:猿类,身体便捷,善攀援。
③俾:使。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汪许.之(_____________)
⑵因.决计归(_________)
⑶曩.时往来川中者(_________)
⑷愿乞.壮士重过西川(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以故绿林甚畏之,秋毫不敢犯,商贾尽得数倍利。
大笑出门,挟弓矢连骑而去。
3.文中通过商人相求便慨然应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件事表现了汪十四“慷慨激烈”的特点。
4.作者是如何表现汪十四“善骑射”特点的?
【答案】1.(1)答应(2)于是(3)从前,过去(4)乞求
2.(1)因此绿林好汉很畏惧他,(从此)对商旅秋毫无犯,商人们也因此尽得几倍的利润。
(2)(汪十四)大笑出门,带着弓矢及一大群人骑马离开。
3.面对匪徒威胁勇于回击;思归便绝不过问外事;既已归隐,弱者相求,便再次出山。
4.通过汪十四闻嚆矢声即弯弓相射,竟能与嚆矢箭锋相对的描写,直接表现了他射箭技艺的高超;通过商贾“罗拜于门外”“绿林甚畏之”的描写,侧面表现汪十四骑射高强。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如“许:答应。
曩:从前,过去。
”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