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成功之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家庭教育成功之路主讲人:董进宇博士









吉林省博瑞智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时长:5小时
著名成功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
董进宇博士是一位文理兼修的学者,大学本科学数学、硕士研究生学经济法,博士研究生学刑法。

同时对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成功学有深入的研究,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董进宇博士是一个经历丰富的实践者,先后担任过大学数学教师、大学校长秘书、行政干部;大型企业办公室主任、总经理、董事长等职。

董进宇博士目前是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律硕士导师、吉林学源律师事务所律师、吉林省博瑞智公司首席培训师。

并兼任一汽集团、华龙集团公司、平安保险、中国人寿、长春国商、中国信合联社、吉林省妇女联合会等大型企事业的法律顾问或培训顾问,同时担任全国各地50多所中小学校的教育顾问。

董进宇博士是目前国内前沿的成功学教育专家、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导师、是具有强烈震撼力的演说家、是优秀的个人生涯规划导师和人生激励导师,是国内推广“学习型家庭”第一人,也是目前国内少数能做个别辅导的心理咨询专家。

近十年来,董进宇博士主持《生命动力》潜能训练300余场,直接培训人数达五万人,为各类人员做成功学演讲2000多场,听众超过数100万人。

董进宇博士经过十几年对教育学、心理学、成功学的研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父母的教育方法,他创设了一整套全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尤其是他创立的《亲子关系模型图》第一次清晰、明了地揭开了家庭教育的谜底。

而且董进宇博士用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和独特的教育方法,帮助两个弟弟完成了博士学业。

这个平凡的家庭因为培育出三个博士、五个大学生而远近闻名。

在此基础上,董进宇博士又创立了《教师育人教育模型图》,此模型正在全国各地数百所学校指导初等教育教师科学的培育现代中国人。

从北方的鹤岗到南方的珠海,从东部的烟台到西部的兰州到处都留下了他宣扬成功教育的足迹,他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被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学校、教育机构所认可、接受和赞叹不已,各地媒体争相报道,他被誉为“中国亲子关系第一人”。

在此基础上,董进宇博士创立了《创造巅峰学习状态——博瑞智中学生潜能训练营》、《铸造子女成功未来——博瑞智家长培训课程》和《造就卓越教师——博瑞智教师培训课程》。

目前正在全国各地推广,并获得极大成功!
吉林省博瑞智教育发展中心
亲子关系报告
庄稼长势不好,农民从不责怪庄稼,而是在自己的种植方法上找原因。

可孩子成绩不好时,父母总是抱怨孩子,有几个父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未成年人的教育,不是一件小事。

这是一个很大的群体。

现在我国有3.67亿未成年人,占全国人口的28%,近三分之一。

这是多大的数字啊!相当于15个加拿大,6个半英国,7个法国,3个日本,一个半美国。

近4亿未成年人教育好,健康成长,人才辈出,国家就会安定,有活力、有生机、有创新力、繁荣富强,才能使我国跻身于世界高科技之林,否则不堪设想。

然而,现在有些情况很不乐观,令人担忧。

媒体报道有:杀母弃尸;在大街上踢打生父;抢劫、砍死祖辈;校园动刀、殴打同学致死等等。

有人会说这都是极个别的例子。

是的,单从数量上说确实是极少数,但它所造成的恶果和影响,它反映出来的问题,却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

所以,充分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是搞好家庭教育的思想前提。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家庭教育的方法,我们的祖先都是在一家一户各自独立的状态下被教育长大的。

我们发现很多个体的方法和经验不能普遍适用,我们必须找到家庭教育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为大众所遵循。

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成为一个杰出的人,家庭关系良好,人格优秀,事业成功,那么家庭教育的第一大秘诀是什么?在学业、人品都非常好,我们第一位要做什么,
亲子关系模型是我们总结出来的教育孩子的规律,它代表整个家庭教育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图上家长和孩子之间有两条带箭头的线,这代表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信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的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方法你全可以不会,只要你能激发起他成长的动力,他仍然可以正常成长。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孩子是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

但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孩子无形生存空间。

由于这个空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有足够的智慧才能看得见它的存在。

当家长们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后,彼此双方就会形成对对方的固定的印象和看法。

在他们之间,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彼此都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按自己对对方的印象和看法来预测对方的行为反应,然后再根据这个预测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比如,孩子在学校惹了祸,与同学打架或与老师吵架了,不论他是否有理,他只要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认为,回家我要是跟我爸妈说了实情,他们根本就不会听我解释,而会对我一顿臭骂或一顿打,这样他回家后,就绝对不会把学校的事情告诉家长,他会千方百计地隐瞒实情。

而在我们家长看来,这个孩子撒谎。

同样的事情,如果这个孩子,根据他以往的经验得出结论,回家只要跟爸妈解释清楚了,他们一定会理解并且他们会帮助我分析解决问题,那他回家后会急可耐地找爸爸或妈妈来说明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我们的文化和习惯使我们单纯地从一个方向看待孩子的行为,几乎没有人想到,这个孩子所谓的“撒谎”行为或“诚实”的行为是由家长的原因引起的。

在这里,左右孩子行为的关键因素是以往的生活经验在孩子头脑中形成的对家长的印象,同样家长对孩子的固定看法,也决定了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

家长与孩子双方都会根据这些预先存留在其头脑中“东西”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我们把这种现象表述为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也即“亲子关系”。

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行为起着核心的制约作用。

它就是一条看不见的绳索,规范或束缚着孩子的行为。

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正常的,也即家长与孩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支持,那么孩子的行为表现正常,他的外在表现为对人有礼貌,听家长老师的话,学习自觉、好学上进、体贴关爱他人等等。

如果家长与孩子相互猜忌、缺乏信任、相互敌视、关系冷漠、彼此误解、相互奴役,那么孩子的行为就一定扭曲,外在表现可能是不听话、看电视没完没了、上课说话、对家长的批评指正有逆反心理、与老师顶撞、上网吧或经常与同学打架等等。

通过上述我们的叙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生长的无形生存空间,如果这个空间是宽松正常的,那么孩子会健康成长;如果这个空间狭窄扭曲的,那么孩子的成长就一定受到阻碍。

我们知道,孩子之所以是孩子,首先是心理上他们是成长中的人,使他们能够判断是非分辨好坏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所以他们会不断地犯错误;其次生理上他们是正在发育上,他们控制使用自己身体的能力尚待生长成熟之中,所以他们会常常受到伤害而把事情做错;第三他们是学习中的人,使他们把事情做对的技能还没有完全训练出来,所以不论他们主观上怎样努力,他们还是经常把事情做坏。

基于这三点,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应该有明确的预期:他们会不断地做错事。

通过语言哲学的研究发现,一个陈述句,在没有确定的语言环境下,可以任意解释。

这就告诉我们,当听人讲话,如果我们不合作,不愿意听对方的全相悖。

也就说,如果我们对讲话人没有好感,即使讲话人的本意是好话,我们也会听成是坏话。

如果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出现问题,孩子不信任家长,不相信家长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那么孩子就无法正确理解家长话中的正面意义,此时家长说的尽管都是真理,可是孩子根本就不会按你说的去理解。

这样的结果,虽然家长与孩子在表面上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可是在孩子的心灵上,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流浪儿,他得不到成年人正确的指导,他会按他自己的判断和欲望来驱自己行为,由于他还是一个孩子,他的价值观、身体和技能都处在成长之中,还没有完善,无法按人类正确的法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他基本上是按动物的法则来行为,所以学坏就不可避免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证明了,如果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出了问题,那么孩子的教育就一定会出问题。

可能有些家长还想争辩说,那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出了问题,也有孩子的一分责任啊!在这里我们只想强调指出,家长是成年人,在逻辑上,你知道所有的对错规则,你的身体发育成熟,你受过技能的训练,同时家长手中握有物质的支配力量,所以在与孩子的关系上,家长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其与孩子这间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

如果这个关系出了问题,家长应该负全部责任。

中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潜在的思维模型是单向的,也即“家长是正解的,孩子是错误的。

我们家长的天职就是用自己正确的道理来教育孩子。

”所以家长不知不觉就把自己放在了叫做“正确”的那把椅子上了,而对孩子来说那自然就是被放在了叫做“错误”的椅子上了。

对于家长来说,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毛病批评教育是天经地义的,这还有什么说的。

这说是为什么我们的家长那么理直气壮地批评孩子的心理原因。

根据我们的实际调查,很少家长能够有智慧认识到家长行为与孩子行为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关系,并且双方行为都受彼此之间的关系的制约。

人们没有能力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毛病只是结果,而这个结果的原因在我们家长身上,是我们的某些行为导致了孩子的那样行为。

家长究竟要在孩子身上完成什么任务?
我们希望孩子能对“学习”这件事疾心不改,觉得只要学习就是没浪费时间,就是成长,就是收获,就感到快乐。

读书应该成为家里的衡量人行为的第一价值观。

我这里说的是真正体现在人们行为及情感活动中的价值,不是人们嘴上说的而实际上并不是按其行为没有引起情绪反应的那些口头上所谓的价值。

人的价值观排列是始自童年的家庭教育,而价值观决定了人的思考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从而决定了人的行为。

由此,我们认为。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孩子的精神人格塑造。

有太多的家长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其实那主要是学校的事情。

有很多家长对于学校应做的事,瞎忙个不停,比如帮孩子做作业,检查孩子的作业,监督孩子等。

而到头来劳而无功,事倍功半。

我认为我们很多家长都是不务正业者,我们是种了别人家的地,荒了自己家的田。

没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

做为家长,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主动进取精神、学习兴趣和好习惯。

这是孩子成长的六大核心精神软件,如果这些没处理好,孩子是注定要出问题的。

第一个要镶进孩子生命里的软件是“自尊心”
当孩子开始尊重自己,把自己当作和别人一样平等的人来尊重的时候,孩子的主体人格就建立起来了。

自尊心是孩子精神人格的脊梁。

如果孩子没有建立起
自尊心,他就不会在意别人怎样看他,他不懂如何去看别人的眼神,他不会用心去研究人群的行为规则,他也就不会寻求别人的尊重和认可,由此也就没有了上进心。

这时通过批评来教育孩子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他不在乎你的看法,你的批评对他不起作用。

没有自尊心的孩子不会主动参与群体活动,不尊重别人,不尊重自己,没有在群体中出类拔萃的欲望。

应该说,自尊心是孩子的生命之火,是孩子成长的原点。

自尊心没有建立起来,就等于孩子的生命之火没有点燃,因此,他不会有成长的动力。

建立孩子自尊心的最好方法是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和自己完全平等的人来对待。

当父母尊重孩子的时候,他开始尊重自己,进而他会尊重别人。

这样他的“人化”过程才能启动。

建立孩子自尊心的第二个重要的方法是无条件地爱孩子。

当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自我价值会上升,他开始感觉自己很好,进而会产生寻求更好的动力。

第二个软件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家长来说,不能说是一辈子的任务,至少是孩子25岁以前的任务。

孩子在离开家长之前,家长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树立过程。

就是说一个人不能一劳永逸地永远有自信心,他必须每时每刻地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去做事时的主观心理状态。

有了自信心他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甚至调动潜能,把事情做成功。

假若打个比喻,自信心相当于电脑进入主运算程序的前臵性程序。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自信心,当他面对一个习题时,他的大脑进入的是一个子系统,启动的程序是如何来解释我为什么没做上这题,我为什么不行。

而有自信心时可以进入主运算程序,他的大脑的注意力的焦点会集中在解题的方法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总可以把问题做出来。

所以自信心是一个孩子能否做事(即学习),能否把事情做对的核心的心理程序。

诚然,自信不是我们大家理解的挺胸抬头那么简单。

它是人们做事时的心理运算程序:一个自信的小学生,他面对试题时,大脑会深入题的内部去运转,去找条件和结果间的因果关系,把题做对;如果没自信的孩子,看到题马上会停留在题的表面,感受问题带来的压力和焦躁的情绪,然后会想:这题怎么这么难?老师为什么这么出题?我做不出我妈会怎么批我?结果20分钟过去,他根本没做题,而在想别的东西和感受痛苦。

最后他得出结论:你看我数学不好吧,我还是不行!
第三个精神软件是“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个孩子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的相互关系时产生的主观心理状态。

当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他人的痛苦、快乐产生因果联系,自己对这种联系很看重的时候,就产生了责任心。

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讲话影响其他同学,如果他有责任心就不会在课堂上讲话了。

责任心分为对内的和对外的责任心。

对外的责任心比如对别人、对家庭、对社会的。

我们要讲的是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我们太多的家长没有在孩子心中建立起责任心,没能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然后由我们来看管,来强迫,这样,等于孩子对人生的责任由家长来承担了。

家长当了警察,孩子成了小偷,我们不断的在后面监督。

如果孩子建立起对自己负责任的责任心我们家长的监督职能就可以解除了。

责任心没建立,一个孩子是断然不可能去积极进取的!孩子会变得被动,家长推一下他动一下。

第四个精神软件是“主动进取精神”
如果孩子自己要成长,自己要学习,那么教育孩子就是太简单的一件事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特点是,
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状态”才能学习好。

如果没有主动进取精神,孩子是无法学习好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我们没有培养出孩子的主动进取精神,那么将来孩子是断然不可能在人生中成功的。

没有主动进取精神,就意味着一个孩子对生命没兴趣、对人生没有兴趣、对自我没有兴趣、对一切都没有兴趣,整个人萎蘼不振,那么这个孩子精神上是不可能发育成长的。

第五个精神软件是“学习兴趣”
我在大学时读过苏联教育家写的《学习与兴趣》一书,读完之后豁然开朗。

那里的基本概念是说:兴趣是学来的,不是天生的。

所谓兴趣是当孩子在做这种行为的时候,他能感受到快乐,不用意志力逼着自己去做,形成自动反应叫做兴趣。

如果在孩子大脑的神经系统中,做一个学科的功课会产生条件反射的快乐,学习兴趣就产生了。

这种行为习惯是培养出来的,孩子第一次做这个行为是不会有什么快乐的,反复行为,最后能不用意志力,条件反射的把事情做对,再由于家长的表扬、鼓励,孩子找到了快乐,时间长了,形成自动反应了,每次行为孩子能够找到胜任自如的感觉。

此时,所谓兴趣就产生了。

我们有太多的家长认为学习好的孩子最有意志力,其实学习出类拔萃的孩子绝不是靠意志力学习的。

孩子晚上看书到一、两点钟,是因为有兴趣看书,不想睡觉,也不觉得累。

如果凭意志力,是断然做不到的!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对于孩子来说,要想使孩子学习好,培养学习兴趣是前提,是第一位的。

而学习兴趣是需要家长对孩子从小进行培养的。

第六个精神软件是“好习惯”
习惯即不用意志力就能做出自动反应。

好习惯是一个人快速成功的快车道。

真正以学习为生的人,比如很多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授,没有人是靠意志力来学习的。

这些人都是因为学习产生快乐才会没日没夜的做,后来就成了习惯。

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了他日常的行为,而这日常行为决定了他的成就。

总结上述观点,我们家长的任务就是要在孩子的大脑中镶入这些精神软件。

家长好比程序输入员,孩子象刚出厂的计算机,硬盘还没有经过格式化,需要一道道输入程序,然后才可以独立的使用。

孩子只有变成独立的人,才得以在社会上正常行走!
如果说孩子是我们雕塑的作品,那么我们手中应有的工具是什么?
家长手中最重要的工具
第一个工具是“无条件的爱”
做为父母爱孩子是我们的天性,但是有意识的爱孩子,是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当一个人被无条件的爱着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会大增!自己会尊重自己,进而尊重别人。

在他的心灵中会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产生,即自我价值开始萌芽。

而无条件地爱孩子,是培养孩子安全感和勇气的最重要的方法。

第二个是“鼓励”
美国有个大教育家说过一句非常偏激的话:“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励还有什么别的方法!”我认为这句话当中80%的成份是真理。

教育孩子,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告诉你的孩子:“没问题!爸爸相信你.!”你要每天不断的巩固。

可是大多数家长恰恰相反——“你就是不行,谁家孩子都比你强多!”这些家长仿佛是专门来为孩子泄气的。

每位家长都应牢记: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而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第三个工具是“表扬”
表扬是孩子做对行为、取得成绩的时候,给他加油的核心方法。

当孩子的一
个行为做对了,我们及时的表扬才能使孩子的行为固定下来,才能使他下次接着再做。

所以表扬是家长经常要做的行为。

孩子每天、每星期总会有优良的行为,或者取得小的成绩,比如用过东西放回原处,家长应及时的表扬,表扬会把行为确定下来。

表扬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阳光,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表扬,意味事情做对了,被认可了,他的自我价值会上升,自信会增强。

第四个工具是“确认”
一个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长要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这里不带有任何表扬和批评,家长要客观的帮孩子分清是非。

实际上确认是家长帮孩子培养价值观的一系列过程。

所以,家长要知道孩子不会自动的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些都是学来的,是我们家长不断灌输的结果。

比如去年美国双子大厦被炸,我女儿的班级产生了争论。

她回家跟我讲时说:“爸,要把我吓死了!”我说:“怎么了?”她说:“今天我们老师说让同学们讨论一下双子大厦该不该炸?我们男生一齐喊…该炸!‟然后,老师说:…我觉得也该炸!‟我们班有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不该炸!里面有那么多无辜的人,这是针对政府的行为,他们不该被炸无辜的平民!‟我们班男生一起喊:…打倒***!‟。

我们老师不但不制止,还说…我认为美国太气人了!应该炸!‟”我问女儿:“你怎么认为的?”她说:“太不应该炸了!老师不该这样说呀!”我告诉她:“你是对的,恐惧分子是人类的敌人!伤害无辜的人,这是对生命的残害!”所以,我们家长要帮孩子分清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五个工具是“理解”
有些家长来找我咨询,对我说,孩子就是不跟我讲话,最近他学习成绩下降,在学校和老师作对,回来什么也不和我说!我问什么原因?他说不知道。

如果你去投医,医生什么都不问,就给你开药,那他百分之百是个江湖郎中!一个孩子行为上出现偏差可能有二十个原因,你想讨秘方,药不对症能治病吗?很多人想让我简单的出秘方,我开玩笑地说“打”。

有很多学校的“家长会”就是这样给家长开秘方的!这么武断!拿人当玩笑一样。

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家长和孩子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孩子从一生下来,他的人格就是和你一样平等的。

你要把他当成和你一样平等的人来对待!在能力上,要考虑到孩子是待培养的,是需要你不断的培养的小动物。

我们的很多家长恰好弄反了:人格上不能平等对待孩子,能力上却苛求孩子什么都会!家长要用“理解”这个工具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再批评、苛责。

假如说你有工作上的烦恼,来找我谈谈,我什么也不问,劈头盖脸的把你一顿数落,你肯定觉得董老师是不是有毛病,都没搞清怎么回事就骂我一顿。

!可是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却是不问原由,开口就批。

在“理解”这个问题上,家长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来对待,不带任何的价值评判的,单纯听孩子说他有什么理由。

我请家长记住一句话:“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一个行为,在他自己看来都有绝对的理由!”孩子的行为在他自己看来,总有他自己的理由,只不过这些理由在成年人看来是不对的!或说是不成立的。

如果你搞不清楚他的理由是什么,想改变他的缺点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不能彼此倾听对方的心声,就无法搞清他行为的原因。

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是通过“理解”建立孩子的自我尊重感,他可以和别人心灵相通,感觉自己有能力沟通,感受彼此有能量流动,这时亲子关系就稳定了。

第六个工具是“陪伴”
孩子不是需要我们的钱,而是需要家长的人本身!我在大四时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儿子的信》,正是这本书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促使我开始对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