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手记:爱你先要懂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主任工作手记:爱你先要懂你
作者:梁洁玲
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7年第05期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虽然有时会被失去耐心,有时会很有挫败感,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出生命最纯美的一面,给我们上了人生最宝贵的一课。

班主任和孩子们的故事,其实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个普遍而又特殊案例:
学生表现:潘*彬,性格偏激,脾气暴躁,经常顶撞老师,且三句不离粗言秽语。

曾经一拳打碎课室的黑板。

上课不是睡觉就是开小差,曾有老师上课批评他,他直接把桌子给翻了;自修课时不时发出怪声或者讲些惹人发笑的话,经常找同学讲话,甚至故意制作响声,扰乱课堂纪律。

作业经常欠交,试卷常冒充家长签名或直接扔垃圾桶。

这是非常经典的个案,可谓是纪律差、成绩差、品德差的特困生。

初次接触:我接手这个班级后,虽早有耳闻但并不急着去找他,心想传闻有时是夸大其词的,一个小孩子能倔到哪里。

可是第一节班会课,我就被自己的想法打脸了。

在导师和学生的联谊活动时,看见他坐在一个角落里睡觉,我热情地走过去拍拍他肩膀,说:“小彬,我们一个组好不好?”。

他冷冷地看我一眼,说:“幼稚”。

我感觉一盆冷水从头被人泼到脚,呆站着,看着这位卷缩一角的小男生,心里酸酸的。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也曾灰心过,放弃过。

然而,可能是一种天生的母性让我常常在想:他们万般不好,长期受社会、学校、家庭和教师的冷落,心灵之花几近枯萎。

然而,他们也曾经在父母的赞美声中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自己吃饭……为什么现在学会了更多,反而得不到赞美呢?
我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不是普通的爱心教育能解决的,而是一个复杂全面的心理干预问题。

我邀请所有科任老师和班干部开会研究帮扶方案,耐心地听他身上发生过的故事,努力寻找他的兴趣和发光点。

探究根源:
1)家庭教育缺失。

该生的父亲是厨房帮工,平时工作时间长且辛苦,回家基本倒头就睡。

母亲在市场上卖菜,每天早出晚归,同样缺乏陪伴的时间。

另外父母双方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学教育的方式方法,又总是不肯抽出时间参加学校的亲子活动和家庭讲座。

家族中重男轻女的观念很严重,他们把家中唯一的儿子视如家中掌门人,从小就听之任之,舍不得说一句骂一声,以致他娇宠任性。

直到青春叛逆期,他们发现情况不对劲了,就只会打骂抱怨。

2)学校教学漏洞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学校的德育教学本来就是养成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抓,继而在小学阶段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可是如今的大班教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学生学情各异等等综合因素,他这类一开始没有跟上的学困生,很容易就成为老师头疼的对象,继而成为同学排斥,老师不愿接触的对象。

同时,进入初中的他,对老师的恼怒、批评早已习以为常,无动于衷。

一般的教育方式,显然是徒劳无功的。

3)个性心理异化
像小彬这样的学困生,长期遭受家长的“遗弃”,老师的“训斥”,同学的“疏远”,其自卑感强烈以致自暴自弃,有时便会以“恶作剧”的形似回报集体,实际上是根深蒂固的“差生情结”。

这样的心理状况已经是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了仇恨心理,渴望被理解又讨厌别人的接触和示好。

干预方式:
1)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知识,讲道理,更是为促使学生成才、成人而创造条件。

而且随着民主、平等观念的渗透,师生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我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改变,至少要求自己做到: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

2)小组关爱,增强自信心。

安排学习小组的时候,他说:“没有人会愿意跟一个差生一组的,我自己坐就可以了。

”我就跟几个团队觉悟比较高的同学私下沟通好,当着他面强调:“这个小组的同学说你人挺仗义的,很希望跟你一个小组,你看同意不同意?反正自己一个组是不行的。

”他有点愕然,继而静静地把桌椅搬过去。

课堂上,我一旦发现他坐得好且认真听就及时表扬,并且让他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创造机会让他为自己的小组加分。

另外,我安排了班干部,特别是他的小组长去发现他的闪光点,并做好记录,小组分享时,总适时表扬。

渐渐地,他爱上自己的学习小组,努力不给小组拖后腿。

3)集体关爱,优点大轰炸。

在一节关于“我在学校学会了……”的主题班会上,我抓准契机,让班上的同学写写“我身边的他(她)”。

有几个班干部写的就是他的优点和改变,大大地增强他的自信心。

我还经常安排他为班级尽点力:比如贴贴通知,发发作业本,整理讲台等,既增强了他的主人翁精神,有培养了他的好习惯,增强他的自信心。

4)搭建舞台,活动育人
我利用自己曾经学习话剧的优势,时常设计一些小片段给孩子们表演。

渐渐地,我班上的学生都对小品表演颇感兴趣,小彬的才华也渐渐表现出来。

学校导师活动时间会有一些展示机会,比如“活力舞台五分钟”、“我为班级代言”等。

我便努力为他搭建一条走上舞台的楼梯。

5)联合家庭教育,事半功倍。

我经常与家长联系,有什么导师活动的机会和家庭教育讲座,都会尽量邀请家长参加。

刚刚开始,家长总是以各种理由缺席。

我便把讲座内容整理下来,亲自家访,把讲座送到家里。

后来家长就再也没有缺席过任何亲子活动了,亲子关系跨了一大步。

家长感到我的真诚,也看到了孩子的转变,自己也主动改进沟通方法,并开通了校讯通和一卡通,及时与学校联系。

干预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尽管潘*彬有很大进步,但是跟“优生”相比,还是不十分“讨人喜爱”。

然而,一个学生一旦从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轻柔的抚摸中意识到被重视、被赏识,便会感到无限的温暖,像小苗吮吸甘甜的晨露,进而点燃希望之火。

如今,他心中充满了爱,还经常参加义工活动和才艺表演,成为心理剧《触摸虚幻的光环》的主角,全班同学的期待和崇拜时刻监督和鞭策着他。

作为一名德育导师,我还没有学会那么多高深的理论,但是我始终用心去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我坚信这么一个教育原则:“爱你先懂你,懂你先尊重你。


作者简介:梁洁玲(1983-),女,籍贯:广东省佛山市,民族:汉,职称:中学一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