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谖客孟尝君》教学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是出自《战国策·齐策》中的名篇。
《冯谖客孟尝君》记叙了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卓越才能——擅长利用冲突以解决冲突。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冯媛客孟尝君》教学教案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冯媛客孟尝君》教学教案1
《冯谖客孟尝君》
1、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其整理编订者是西汉刘向。
2、了解冯谖为孟尝君“市义”行为中蕴涵的“民本”思想及主动意义:冯谖为孟尝君“市义”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报答孟尝君的知遇之恩,关心孟尝君巩固在他薛地的地位,但从另一方面看,也体现了肯定的民本思想,在肯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因而具有某种主动意义。
3、分析冯谖的性格特征:
冯谖有着机灵豪爽、深思熟虑和临机而断的性格。
4、本文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实行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化的方法。
开头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
这是先抑。
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快速“市义”而归。
在孟尝君失势
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今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
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有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孟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
一波三折、生动好玩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这种手法避开了平铺直叙,造成文章的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姿态横生。
5、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通假)孟尝君:贫困穷顿无法生存,托人恳求孟尝君
(2)左右以君贱(意动)之也,食(名词作动词)以草具:身边之人认为孟尝君看不起他,就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
(3)食(名词作动词)之,比门下之客:给他吃,和门下一般食客同样款待
(4)孟尝君客(意动)我:孟尝君把我当客人看
(5)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左右的人说:“就是那个歌唱‘长铗归来’的人”
(6)窃以为君市义:我私下用债款为您买来了“义”
6、说明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举;访问
(2)驱而之薛:往、到
(3)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意动,感到惊异;名词作动词,穿衣戴帽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责同债,债务;以,拿;何市,市何,宾语前置,买什么;反同返,返回。
(5)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买义;才
(6)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同返,返回;坚决
《冯媛客孟尝君》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文史学问。
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2.概括冯谖、孟尝君的性格。
认知本文主要以行为、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
3.理解欲扬先抑、层层深化的方法。
把握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整体构思艺术。
教学重点: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
教学难点: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课时支配: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战国策》;释题:课文内容提要及分析
一、导入:《战国策》
(1)是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西汉刘向整理编订。
(2)它记载和描述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活动,文笔恣肆,语言流畅,写人叙事形象传神,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
比
如这篇《冯谖客孟尝君》就写得人物形象生动好玩,故事情节一折三波。
二、释题:
1、孟尝君。
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
他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名,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2、冯谖。
是孟尝君门下——食客。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
“客”:名作动,做食客。
介绍背景: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貌。
三、预习课文:
1、学生通读全文,勾勒出不懂的字、词、句。
2、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3、探讨归纳故事情节。
四、课文内容提要及分析
(一)课文内容提要
本文所记,就是孟尝君礼待食客冯谖,冯谖知恩报答,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奔跑效劳,使孟尝君既获美名,又得实益的故事。
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貌。
(二)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1—2):冯谖寄食孟尝君门下。
冯谖既有政治见识,又有办事才能,是个“有能”之人,而文章一开头却从反面着笔,借荐者之口,写他“无好”“无能”。
——写豪士沦落,埋没世间。
对冯谖这样“无好”、“无能”的人,孟尝君却“笑而受之”,可见其广收人才的性格特点。
但他的一个“笑”字,一个“诺”字,微妙地表现了主人轻视冯谖的神态和口气。
接着冯谖三次弹铗高歌,从“食无鱼”“出无车”到“无以为家”,对生活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孟尝君虽然满足了冯谖的要求,但不掩饰其对冯谖的轻视,孟尝君左右的人也仗主人之势,对冯谖的“弹铗高歌”,从“告”到“笑”再到“恶”,轻视之神态也惟妙惟肖。
这一部分从侧面烘托和反面着笔相呼应,虽极写冯谖的“无能”,却也给读者留下了“此人格外人”的悬念。
第二部分(3—8):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
(1)焚券市义:孟尝君征求替他到薛地去收债的人,冯谖署曰:“能”,坚决干脆;(主动受命)
冯谖斗胆签署,欣然奉命,启程之前,还特地问了一句:“以何市而反?”“视吾家所寡有者”,主人的回答,看似任意,却也隐含着对冯谖观看、推断能力的试探与考察。
同时,这一笔也是为后文突现冯谖的才能作铺垫。
到了薛地,他竟然“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
回来后,求见孟尝君时,格外奇妙地利用孟尝君说过的“视吾家所寡有者”为依
据,大谈“为君市义”的道理。
(矫命焚券)(买义复命) 这一结果大出孟尝君意外,也是人们所始料未及的。
这一切都表明白冯谖专心深远,心中有数,行事坚决,的确是个“有能”之人。
薛地收债这一层是本文最浓的一笔,因为它是冯谖初试锋芒的一次绝好机会。
在此之前,他未被赏识,人们也不知道他有何能耐。
因此,他自告奋勇接受收债任务,就格外引人关注。
这一事件由冯谖主动受命、矫命焚券、买义复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政治效果组织串穿起来,环环相扣,缜密曲折。
冯谖敢于矫命焚券,是他看到了收买民心对于巩固孟尝君统治地位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孟尝君“不拊爱子其民”的危急性。
这既显示了冯谖的见识与胆魄。
(2)谋复相位:
齐王废除了孟尝君的相位后,冯谖敏锐地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尽管已有薛地一“窟”,但还不能“高枕而卧”,于是马上到梁王那里去游说,用“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的道理劝说梁王聘请孟尝君。
但当梁王“虚上位……往聘孟尝君”时,冯谖又告诫孟尝君坚辞不去,目的只是让齐王闻之,坐立担忧就可以了。
结果,果真得偿所愿,齐王不得不屈尊恳求。
这层说明冯谖了解并擅长利用各诸侯国之间的冲突。
(3)请立宗庙:
这可以说是冯谖这孟尝君营造的第三“窟”。
孟尝君和齐王是同宗,孟尝君在薛地建立宗庙,祭祀的也是他们共同的祖先。
齐王要敬重祖先,就不能废去孟尝君所立的宗庙,也就不能夺取孟尝君的封地
薛。
当冯谖向孟尝君说:“三窟已就,君且高枕为乐也”时,其心情神态,音容笑貌,跃然纸面。
此时,冯谖这个有胆识,有才能,会见机而作,长于计谋,为主人统治基业的稳固而竭忠尽智的策士形象也就刻画出来了。
第三部分:(9)总说冯谖为孟尝君立下的功绩。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课文;积累文言学问
一、总结:
(一)人物形象分析 1.冯谖人物形象分析:
(1)矫命焚券,为君市义——表现冯谖的远见和胆识。
冯谖看到在齐国权力交替中孟尝君需要稳定的后方,先为孟尝君收买人心。
当孟尝君被废除相位,赶回封地后,百姓“迎君道中”,证明冯谖的远见;冯谖不怕孟尝君怪罪,敢于“矫命”,表现其心底无私的赤胆忠心和不凡的魄力。
(2)游说梁王,谋复相位——表现冯谖非凡的政治才能。
冯谖深知,就当时的情势,让废除了孟尝君相位的齐王收回成命是不行能的,就设计使梁王争聘孟尝君,通过微妙的心理战术,迫使齐王请孟尝君再就相位。
表现冯谖工于机谋,擅长审时度势的政治才能。
(3)请立宗庙,使君固位——表现冯谖的深思熟虑。
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性格。
2.孟尝君的形象有以下特色
A.心胸宽大:对于冯谖得寸进尺的要求始终容忍,才能感动冯谖在长期委屈隐忍后,赤胆忠心,图谋报答。
B.短视无远虑:一个门客在短期内已能洞察他不能「拊爱子其民」,只知「因而贾利之」的薄义寡恩,而他自己却沉于权势声名财利,无自知之明,不能深思熟虑。
(二)艺术特色:
(1)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好玩
描述冯谖奇才的过程。
冯谖无能而贪求——市义——民迎君道中,实现市义之效——重返相位——立宗庙于薛。
本文人物形象是在情节的进展中逐步展现的。
“三次弹铗“初步显示了冯谖超群的个性和潇洒的风姿,但他是否真正具有不同寻常的智慧和才能,还是随着收债市义、经营三窟的情节展开而得到验证的。
这样使得人物性格、精神、风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
(2)欲扬先抑,层层深化
将写冯谖的大才,却写冯谖的无才无德。
本文开篇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足的小人。
而后再写他令人折服,充分显示出作者艺术构思的奇妙。
(3)详情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法的运用
如“三次弹铗”就是生动而形象的详情描绘,“收债市义”中写孟尝君“衣冠而见之”,“孟尝君不说”等都运用了详情描写。
另外,文章还接受了陪衬的手法:孟尝君及其手下人对冯谖态度的衬托,从不同侧面丰满了冯谖的形象。
同时还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等也是本文的特色。
《冯谖客孟尝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
文言记人记叙文。
全文共有九个自然段(形式段),除开头、结尾外,主体部分由“冯谖‘三唱’探才”和“冯谖‘三窟’露才”两部分组成。
接受欲扬先抑法,通过“三唱”突显冯谖的“贪”心(抑),通过“三窟”突显冯谖超众的才智(扬)。
正面写冯谖具有藏才不露、远谋卓识的才能,侧面写孟尝君虽无政治远见,但能宽人责己,礼贤下士,也不失君子风范。
该文结构工整,在“三唱”、“三窟”的反复中,逐层进展,高潮迭起,出人意外,引人入胜。
二、文言学问积累
1、重点词语:
怪:惊异窃:私下计:考虑,认为实:充满以:只是耳:罢了休:算了期年:满一年就国:到自己的封地去住顾:回头看放:放逐,罢免不用先驱:提前动身赶回去。
其:或许固辞:坚决推辞赍:拿着东西去赠送人被:遭受沉:迷惑就:成
2、通假字
拊:通“抚”介:通“芥”
3、词类活用
衣冠:名词作动词。
不拊爱子其民: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西游于梁:名词作状语梁王虚上位:形容词作动词
4、古今异义词
以为:以:用;为:替所以:所用来
5、文言句式 (1)推断句
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2)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3)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2)省略句
1)愿寄食(于)门下 2)左右以(之)告(之)
3)乃有意欲为(吾)收责于薛乎?” 4)迎君(于)道中。
(3)倒装句
宾语前置:1)贫乏不能自存 2)客何好客何能状语后置:1)愿寄食门下 2)食以草具 3)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4)迎君道中 5)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定语后置: 1)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2)诸侯先迎之者
三、布置作业:课后思索题
板书设计:
冯谖客孟尝君
谖:无好无能欲扬先抑薛地收债有谋略
营造“三窟”谋复相位有胆识请立宗庙竭忠尽智
总结:冯谖对孟尝君的功绩
课后记:本文故事性较强,让学生叙述故事,学生喜欢较浓。
尤其文章在“三唱”、“三窟”的反复中,逐层进展,高潮迭起,出人意外,课堂气氛格外活跃。
【附】思索下面几个问题:
1、冯谖是一个怎样的人?
冯谖是战国时期“士”中比较杰出的一位。
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知道民心的重要,他能利用统治阶级的内部冲突,见机行事提出正确的谋略,使孟尝君安于相位。
但是,冯谖到底是一个封建策士,他信奉“士为知已者死”的信
箱,忠于个人,只是为封建贵族的个人利益出谋划策。
这一点局限性我们应当正确熟识。
2、作者是怎样刻画冯谖这个人物形象的? (1)接受欲扬先抑、欲露先隐的写法
作者表现冯谖的才能识见,并不是用单刀直入一开头就使其锋芒毕露的方法,而是实行有意蓄势然后跃出,给读者造成悬念。
先写冯谖的“无能”,并以孟尝君、门客、侍从、荐者对他的轻视讥讽着力渲染。
随着营造“三窟”的渐次展现,他的才能崭露头角,寄食门下之初的无能的形象及他佯装的俗态截然一变,使这个大智若愚的人物形象更具爆发力。
(2)因事显人,事由人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写法。
《冯媛客孟尝君》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冯谖和孟尝君的人物性格。
2.了解《战国策》描写人物极为生动的特点,本文主要表现为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
3. 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4. 掌握本文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字词、句式及翻译等基本学问。
2、教学难点: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中国学术历来有文史哲不分的传统,先秦诸子散文其实是哲学著作,所以我们会探讨精神超越的问题。
又是历史文献,所以我们会谈论“轴心时代”。
又是文学作品,在理性的思辨中处处折射出形象思维的光彩,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毛泽东就直接引入自己的词作),“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更不用说庄子散文中的回旋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以及《秋水》中的河伯海若等形象。
它们成为中华文学的重要源头。
二、历史散文简介
先秦历史散文的进展。
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实行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进展,使历史散文进展到新的高峰。
三、《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又叫《国策》,大约是秦汉间人杂采战国各国史官和私人所记存的史料编纂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西汉末刘向加以整理,依国别准时序重新编订,得33篇,定名《战国策》。
《战国策》全书包括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
中山12国策。
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
其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谋议或说辞。
在对列国统治集团间那些权谋、角逐、战争、残杀活动的记述中,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的腐败与残忍,也表现了作者对权谋的推崇。
在对诸国频繁的战争、苛重徭役及草菅人命的描述中,反映了下层百姓的苦难。
此外,还记载了很多政治开明、坚持正义、反抗强暴的君主、卿相、士人、下吏的事迹,表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贵士倾向及对英勇、正义和进步意识的歌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的人生观。
四、背景介绍
(一)战国养士之风
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出现了“士”这一最活跃的阶层。
由于天下大乱,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王和贵族等领主势力受到减弱,他们迫切需要大量的拥护者和谋画者,于是王侯将相争相养士,蔚然成风。
所养之士又称门客、来宾、门人、食客等。
“士”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特定阶层,构成成分极为复杂,有策士、侠士、隐士等。
他们中的佼佼者,或逞舌辩游说诸侯,出谋划策;或凭才智托身权要,排忧解难;或恃武力横行天下,除暴安良。
在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中,发挥了比较特殊的作用。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就是记载这些士的各种活动。
(二)“四公子”简介
在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都各养士数千,号为“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齐国人,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尝邑,故号孟尝君。
养士数千人,担当齐相,是齐国的重要政治力量。
死后灭族。
相关故事:鸡鸣狗盗、狡兔三窟、“百年孟尝店,千里客来投”等。
平原君:赵国人,赵胜,赵武灵王子,惠文王弟,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
门客三千。
其侄继位为赵孝成王。
其位代传,直至赵国灭亡。
相关故事:毛遂自荐
春申君:楚国人,黄歇(先祖受封于黄,其后以黄为姓)。
为楚相20余年。
“虽名相国,其实王也。
”封于吴,号春申君。
相关故事:上海别称申城及黄浦江之得名,松江春申村。
信陵君:魏国人,魏无忌,魏安嫠王异母弟。
孟尝君让于相位,魏王封以信陵之地,故号信陵君。
相关故事:窃符救赵。
(三)“士”的分类及其地位
1、武士(国家的武装力量、侠士、力士)
2、文士(道德型、智慧型、隐士)
“士”的重要地位:“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士贵耳,王者
不贵”;“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争士手段:官、爵、禄、奖、养
“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五、课文分析
(一)串讲
(二)人物形象分析: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共塑造了三类人物形象:
1、孟尝君:是轻财好施、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形象。
当冯谖一而再、再而三的弹铗而歌——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
冯谖不断地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孟尝君格外的宽容大度。
孟尝君说:
“食之,比门下之客。
(依据门下有吃鱼资格的客人对待)”“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依据出门有资格乘车的食客对待)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派人供应冯谖老母饮食、用度),无使乏(缺乏)。
当他得知冯谖能为他到自己的封地收债时,他又格外谦恭礼让,对未准时发觉冯谖是个贤才,并未准时重用冯谖表示歉意——
请而见之,谢曰(请冯谖来相见,赔礼说):“文倦于事(我被事务搞得精疲力竭),愦于忧(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而懧(懦)愚,沈(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加之我平凡无能,成天沉溺国家大事之中,以致得罪了您)
当冯谖收债为其已市义而归之时,孟尝君虽然不兴奋——
孟尝君不说(“悦”),曰:“诺,先生休矣!”
但仍不失君子风度,并未因损失巨大财宝而暴跳如雷,既然事已至此,他也只好作罢。
一个宽怀大度、极富涵养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2、冯谖:恃才自信、知恩图报、深思熟虑的门客形象。
冯谖虽因“贫乏不能自存”,寄食于孟尝君门下,但他并不自卑自贱,只满足于下等门客的待遇,而是恃才自信,
恃才自信——表现于三次弹铗而歌,感叹自己所受待遇不公。
冯谖在享受到了最上等的生活待遇之后,开头回报孟尝君的知遇之恩。
知恩图报——表现于主动在文告上署名要为孟尝君到薛邑收债,正式开头了辅佐孟尝君的政治活动。
深思熟虑——表现在为了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冯谖向孟尝君献上了“凿三窟”之计:
第一“窟”就是焚券市义;
第二“窟”就是谋复相位。
他游说梁王,为孟尝君提高了声望,使得齐
国“君臣恐惊”,齐王不得不重新聘请孟尝君为相。
第三“窟”就是立庙于薛。
宗庙在封建社会是国家政权的标记。
冯谖关心孟尝君在薛邑立了宗庙,这就意味着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不行动摇。
而且,薛邑既有齐国先王的宗庙,齐王必定要派兵护守,这也就使孟尝君的封地不致遭受他国的侵扰。
冯谖的智慧和远见卓识在他为孟尝君营建“三窟”的过程中得到
充分的体现。
3、群体形象: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门客
这一群人看孟尝君的脸色行事,见孟尝君只是“笑而受之”; 以为孟尝君轻视冯谖——“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用下等门客的待遇招待冯谖。
当冯谖弹铗而歌,要求生活待遇的时候,这一群目光短浅的人对冯谖的感情也就由最初的轻视进展到厌恶的情绪——“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
他们只简洁地以为冯谖是个“贪而不知足”的人,和孟尝君的宽容大度、礼贤下士形成了鲜亮的对比。
文章所描绘的三类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
(三)、冯谖与孟尝君形象的现实意义
冯谖能脱颖而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内因,自己首先要炼就过硬的甚至是超常的本事;然后要具备坚强的自信力,该出手时就出手,不避自荐;做事要大胆、果决,勇于开拓,不存私念。
二是外因,即有识才的孟尝君。
孟不听对冯谖的贬抑,不恼冯谖的要待遇,而是慧眼独具,礼贤下士,使“士为知己者死”,这是珍贵的领导才能。
并且能放手用人,不指手画脚,从而给人才以制造发挥的天地。
这些对当今人才的培育都是很好的启示。
(四)艺术特色
1、“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
本文最成功之处,就是通过曲折多致、引人入胜且富于戏剧性的情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出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
首先是用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的手法,写冯
谖有意藏才不露的试探和由此受到的轻视。
后文却急转直下,揭示出冯谖的远见卓识和才华。
例如:
开篇接受铺垫手法,先描写冯谖“无好”、“无能”,因“贫乏不能自存”而“使人嘱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论理冯谖应当识趣地满足现状,他却再三弹铗而歌,不断地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个“贪而不知足”的小人。
文章用抑笔在进行了这一系列的铺垫之后,马上扬起一笔,接受层层深化的方法,逐一展示了冯谖的卓越不凡的见识和才能。
他自告奋勇地为孟尝君收债“市义”。
在孟尝君被齐王贬回封地薛邑之
后,冯谖便开头为孟尝君“复凿二窟”。
他首先“西游于梁”,游说梁王,为孟尝君提高了声望,使得齐国“君臣恐惊”,齐王不得不重新聘请孟尝君为相。
这时,冯谖又告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为孟尝君具体营就第三“窟”,从而巩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
冯谖的智慧和远见卓识也在这层层深化的表现手法中得以具体展示,充分地显示出了作者在构思布局上的奇妙匠心。
2、擅长通过典型情节和生动详情来刻画冯谖的远见卓识和坚决善谋的性格,如“收债于薛”、“经营三窟”的情节。
3、在全篇中,冯谖和孟尝君的性格同是富于进展变化,也同是由隐而彰的。
但冯谖是由藏才不露、初试锋芒到大显身手的,其才能的展现和信任的获得,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而孟尝君对冯谖的熟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