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教案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一步教案6篇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教案要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只有下功夫,刻苦钻研、持之以恒,铢积寸累,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学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什么样的教案我们可以拿来借鉴呢?以下由的编辑收集整理的《走一步教案》,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走一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啜泣、纳罕、迂回、训诫、瘦骨嶙峋、小心翼翼”等词语。
⑵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2、能力目标:
⑴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⑵鉴赏课文中由事推理的感悟美。
3、德育目标:在阅读中感悟和思考生活哲理,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意,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及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1、朗读复述法:本文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作者从童年的一次“脱险”经历,感悟到战胜艰难险阻的人生哲理。
通过朗读感知文意,朗读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三点要求给予指导和评价。
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记叙的周密。
2、设疑研讨法:通过有创意的设疑,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研讨,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朗读质量。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磁带、投影仪、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录音)
同学们,恰如歌曲所启示我们的,人生的路途总是从坎坎坷坷中走过来的,“试一试就能行,拼一拼就会赢”是应对一切艰难险阻的积极有为的心态。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从自己童年时一次“脱险”的人生体验,获得了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他讲述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中,去获取丰富的教益。
二、朗读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
阅读过程中,既要特别留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重要信息,又要把握阅读速度,大致在5分钟内完成。
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⑴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提示:费城。
⑵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提示: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⑶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提示: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内德、杰利。
⑷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提示:约20米高;约7米。
2、课文“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
故事情节分作“冒险”和“脱险”两部分,指名学生分别叙述
两部分的内容,师生共同评议复述中的得失。
根据评议,改进自己的默读习惯,积累经验。
3、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勾画出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注释和词典疏解:
投影:
⑴根据拼音写出词语并解释:
①línxún()________________
②chuòqì()________________
③dàhǎn()________________
④sǒnglì()________________
⑤níngshì()________________
⑵分别写出与下列各形声字同声旁的字,并组词:
侍()啜()漫()踩()
()()()()
()()()()
⑶造句:
①高不可攀: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⑴①嶙峋形容人瘦削
②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③纳罕惊奇,诧异
④耸立高起,直立
⑤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⑵侍候峙(对峙)恃(恃才傲物)
啜泣缀(点缀)掇(拾掇)
漫长慢(慢待)幔(布幔)
踩点睬(理睬)彩(彩旗)
⑶略。
4、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教师范读课文片断,如“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
”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
”
三、研讨主旨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思考:
⑴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⑵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⑶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⑷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结:联系结尾的议论语言,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下面各句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在这个字下面画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⑴我的心在瘦骨鳞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
⑵我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慢长。
()
⑶我听见有人缀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
⑷你若有一个不曲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
2、在下列句中括号里填入适合的量词:
⑴我们最后来到一()空地。
⑵我们就朝一()悬崖飞跑而去。
⑶那是费城七月里一()闷热的日子。
⑷我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3、按要求写成语:
⑴表达愉快心情的:______
⑵成语中带“绿”字的:______
〖参考答案〗
1、⑴鳞──嶙
⑵慢──漫
⑶缀──啜
⑷曲──屈
2、⑴处
⑵座
⑶个
⑷条
3、⑴如:欢天喜地眉飞色舞喜气洋洋
⑵如:绿水青山绿肥红瘦绿树成荫
五、课堂小结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作者“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更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哲理。
让我们齐读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我的祈祷》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多媒体显示:
我的祈祷
〖印度〗泰戈尔
让我不要祈祷在险恶中得到庇护,
但祈祷能无畏地面对它们,
让我不乞求我的痛苦会静止,
但求我的心能征服它。
让我在生命的战场上不盼望同盟,
而使用我自己的力量。
让我不在忧虑的恐怖中渴念被救,
但希望用坚忍来获得我的自由。
允准我,我虽是一个弱者,
只在我成功中觉到你的仁慈,
但让我在失败中找到你的手紧握。
六、布置作业
用200字左右的文字叙写一下自己的一次“冒险”经历。
走一步教案篇2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前呢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什么故事呢,说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件事,在英格兰的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敌军--德国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会敌军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但是,第二天,他依然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是这样告诫自己的: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飞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飞行的一路上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
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经历了一件怎样的是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这位上尉飞行员,也是一位著名作家莫顿亨特先生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看看他小时候经历了一件怎样的事而让他成为“孤胆英雄”的。
二、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二课,我们先来看这篇文章的导
语部分。
好,先请同学们把导语一起来读一下】
1、看导语生齐读导语
师: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那么是什么险呢?作者又是怎么陷入险境的呢?后来又是怎么脱险的呢?下面请我们同学先来听一遍我们的朗诵带,初步把握文章大意,第一遍听的过程中,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要把文中的生字词给标示出来并注上音,听完后我们先来解决字词。
第二个任务是了解文章大意,看文章说了一件什么事。
2、生字词【我们先来看一下字词,来找位同学来上来注一下音。
哪位同学来自告奋勇的来注一下,字音并做一定的解释】
3、默读课文,复述大意【下面再给同学们留几分钟的时间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故事发生在哪个城市?哪个国家?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其中重点提到了哪个孩子?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4、我们同学刚才总结到我们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爬悬崖遇险以及脱险的一件事,那我们再来看这两个问题----“我”爬悬崖时遇到哪些
困难?
----“我”是怎样脱险的?
【好,同学们从书上找找看看,我来找同学说说。
】
遇到的危险:
A、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未爬)
B、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跟着他们向上爬))
C、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终于爬上石架)
D、软弱的哀求,感到头晕目眩、啜泣。
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伏在岩石上,上不去下不来)
脱险的过程:A、杰利带来了我的父亲。
(听见)
B、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
(我哭着说)
C、父亲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
(我顿时有了信心)
D、父亲教我把右脚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
(我的信心大增)
E、我每次只移到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双臂中。
(啜泣了一会儿,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
三、课堂小结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善于感悟,人就会变得聪明起来的,精神也就越来越充盈。
板书:冒险————走一步,再走一步————脱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
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二、研讨主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关键是化整为零。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大困难。
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明确: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5.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三、指导阅读指导学生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学生研读文章,积极思考,就文中的人物、情节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如:1.杰利的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2.评论杰利。
评论父亲的做法: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要给予指导和鼓励,不能包办代替,路要让孩子自己走,在走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成熟起来。
作为孩子,路要自己走,不能老师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
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
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
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
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四、课文小结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很重要的积极的意义,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
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
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
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希望“山的那边”永
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课外延伸
1、文章写法技巧
(1)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深刻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什么方法;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板书]
事小实
理大虚
(2)详略得当
总结:以小见大,以事寓理,详略得当
2、讲解表达方式和描写的方法。
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描写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外貌(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
(1)心理描写:
A学生自由朗读,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B“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2)景物描写
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用:1、渲染气氛
2、衬托人物的心情
五、作业
练笔: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走一步教案篇3
【课型】
阅读课。
【教具】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掌握文中生字生词。
⑵ 学习多角度思考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语言美。
⑵ 理解、体会课文揭示的人生哲理。
3、情感目标:引领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培养学生战胜困
难的斗志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难点:确立角度进行阅读。
【采取措施】
反复朗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恰当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并讨论分析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学们,在生活中,当你遇到困难时,你是怎么做的?(同学畅谈,老师一一给以评价)。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小男孩曾经遇到了一个对于他来说是天大的困难,在他看来他是无论如何也克服不了这个困难的,可是,结果怎么样呢?他不但克服了困难,而且从中获得了一笔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
这个故事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一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
这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写的一篇文章。
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前的提示语。
(学生读,教师趁势引导)“提示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陷入险境的?又是怎么脱险的呢?时隔五十多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听录音,要求:
⑴ 注意停顿、语速。
⑵ 在文中标示出生疏的字、词。
2、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教师着重检查如下内容:
板书:
lín xún xuàn chuò
生字:嶙峋眩目啜泣
生词:训诫耸立迂回凝视啜泣纳罕
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准备复述文章中的故事情节。
默读时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投影显示:
1、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4、请两名同学复述课文,要求其余同学仔细听,记录复述的优劣,准备进行评价。
复述完毕,请同学进行评价交流,引导复述的同学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今后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总结一下经验。
5、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语调、语速。
6、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我们读课文之前的一系列疑问。
摘要板书:
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陷入险境的?又是怎么脱险的呢?时隔五十多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前四个问题,最后一问学生很难回答出,教师就势引领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深入研读课文
1、课文主旨探究: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⑴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⑵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⑶ 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⑷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小组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老师因势利导给以明示。
本文蕴含的哲理是: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的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2、多角度阅读。
⑴ 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的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
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
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克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⑵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确立角度,提出问题。
教师巡回了解情况,并适时启发:着眼于人可确立哪些角度?着眼于情节可确立哪些角度?确立了某一角度,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提出的问题给你带来了什么收获?
⑶ 小组代表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矫正补充,特别注意强调着眼于父亲这一人物进行阅读,我们可以获益很大。
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
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
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
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难面遇到困难。
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请写一个片段。
写完以后,指名班上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五、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