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雪梅优秀教案(优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雪梅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雪梅优秀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 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 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看、赏雪梅
1.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
(放)
师:美吗?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回答。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
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
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
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2. 板书课题。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二、读古诗、诵雪梅
1. 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诗读正确。
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 认读标拼音的字。
3. 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 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 去掉拼音指名读。
6. 当小老师领读。
7. 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 自己读,读出节奏。
评: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 男女生接读。
10. 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 齐读。
12. 背读。
13. 领背。
14. 同桌互背。
15. 齐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 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 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 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 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 悟道理。
指名说。
师: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板书)。
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板书)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
6. 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梅坡,是宋朝人。
他非常喜爱梅花,“梅坡”应该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因为历史关于他的记载很少,所以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原名是什么。
虽然不知道他的原名,但是他的作品却流传千古,成为不朽诗篇,来看他的第二首《雪梅》诗。
2.师读诗,简介诗意。
3.生齐读。
4.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
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
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5.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6.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
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
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板书设计
雪梅
雪白梅香
各有所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雪梅优秀教案第【2】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雪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缘、骚、逊”等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题、侧、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题西林壁》。
3.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2.比较两首古诗在写景方面的异同,把握古诗揭示哲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过渡: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向我们传达了为人处世之道。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雪梅》也是一首哲理诗。
大雪飘飞,梅花绽放,多么美的景致。
可是有一天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
诗人正是捕捉住了这小小的争执瞬间,发出令人深思的议论。
诗人通过雪、梅的争执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快随老师品读诗句,一探究竟吧!
2.理解诗题。
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雪梅”即雪中的梅花,这是诗人评论的两个对象。
3.介绍诗人,简介背景。
卢钺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以两首《雪梅》留名千古。
创作背景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书上记录不详,推测作于宋末的一个初春日梅花开放,作者赏玩之时。
二、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及生字,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识记生字新词。
会写的字:阁(ɡé) 费(fèi) 须(xū) 逊(xùn) 输(shū) 会认的字:骚(sāo)人
(2)教师进行生字书写示范,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书写指导:
[阁]半包围结构。
“门”阔、大,从左、上、右包围“各”。
[须]左右结构。
左部“彡”三撇的撇尖上下对齐;右部“页”的竖撇从横中线的上方起笔,向左下撇出,末笔长点顿笔有力。
[输]左右结构。
左部“车”末横变提,书写时先竖后提;右上部撇、捺舒展,罩住下部。
阁须输
◆易错提示:
[费]下边是“贝”,不要写成“见”。
[降]右下部是“”,不要写成“干”。
[输]右部下边是“”,不要漏写短横。
(3)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出示阅读要求。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2)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它们各具有怎样的品
质?
(3)同桌之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
2.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1)理解“梅雪争春未肯降”的意思。
“降”是什么意思?梅雪为什么不肯“降”?这句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降”是“服输”的意思。
出示梅花雪中绽放的,再结合诗句使学生明白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
这里把梅、雪拟人化,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过渡:梅、雪争春,到底谁更能代表春天呢?正在欣赏梅、雪的诗人该如何评判呢?
(2)理解“骚人阁笔费评章”的诗意。
“骚人”是什么意思?“费评章”的原因何在?你认为“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
预设:课件出示“骚人”的意思及其来历。
因为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故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
“费评章”指难以评议。
为什么呢?这里就要引导学生结合上句诗来思考。
至于“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表达合理即可。
过渡:梅、雪各有特色,诗人一时也难以评议,但是梅、雪仍然争执不下,究竟该如何是好呢?读读下面两句诗,也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3)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意。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指出梅、雪各有什么长处、短处?诗人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方式?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预设:讲解这两句诗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自身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再将目光移至这两句诗上。
这两句诗说的是如何评判梅、雪的问题,梅含清香,但比之雪的白则逊色三分;雪晶莹洁白,却少了梅的清香。
诗人没有单纯地赞美梅或雪的独特优点,而是综合分析其优缺点,说明它们各有长短,这种评价显得十分中肯、公允。
将诗人对梅、雪的评价引到自身实际,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紧扣“人各有长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谈即可。
小结:梅花雪中绽放,清香幽幽,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为之写下赞美的诗篇。
而本诗作者却另辟蹊径,赞美梅,也不落下雪,在评议它们各自的特色时更是由物即理,告诉人们正确看待他人、自己的方法,使人颇受教益。
同学们,“罔谈彼短,靡恃己长”,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处世之道,希望你们能行之于身,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3.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古诗,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过渡:同学们,这是一首流传久远的佳作,尤其是后两句,多次被人们引用。
其实,卢钺当初创作《雪梅》时,共写了两首,本文是第一首。
你们知道第二首是什么吗?同学们在课下可以搜集一下,并尝试将它背诵下来。
雪梅(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诗意: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
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和,也会非常俗气。
在冬天的傍晚夕阳西下时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
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赏析:这也是一首说理的诗。
课文所选的第一首诗主要写梅与雪的特点,这首诗则主要写梅与雪以及它们与诗之间的关系。
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
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
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对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及其高雅的审美情趣。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整体阅读。
过渡:同学们,三首古诗已经学完。
这三首古诗中均有精彩的写景内容,但第一首是景中含情,后两首是景中寓理。
对景物的生动描摹得益于诗人认真、仔细的观察,情的抒发、理的阐释则有赖于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我们再读一读这三首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1)学生齐声朗读三首古诗。
(2)出示表格课件,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在对比中对三首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课外拓展,增加积累。
过渡:同学们,对那些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人们给它们取了一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齐答:哲理诗)对了,就是哲理诗,也叫说理诗,我们这节课上所学的两首诗就属于这一类诗。
哲理诗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
你们还知道哪些哲理诗呢?请同学们于课外搜集,并简单说明它们揭示的道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意: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使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万山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哲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而陶醉。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那方塘里的水为什么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哲理: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雪梅优秀教案第【3】篇〗
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首咏物说理的七言绝句。
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很有启发性。
尤其评梅之语,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
诗人从视觉—雪比梅白,嗅觉—梅比雪香入手,一色一香,一长一短,观察入微,评判独到。
这种写得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揭示了“诗人搁笔费评章”的真正原因。
在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是意在言外的,诗人借雪和梅的争春,告诫人们世上万物都各有千秋,无论何人都各有所长。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这首诗文字生动精粹,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一剪寒梅傲立雪中,雪花和梅花都是冬天的景物,都是报春的使者,它们各自的长处是什么呢?
顺势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生字词
2.解题+背景介绍
3.听读古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4.看视频,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读完了这首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和()
三、精读
1.课件出示梅花和雪到底谁更美呢?我们看一看诗人是怎么说的。
学习“梅雪争春未肯降”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2.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
3.梅须逊雪三分白
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
4.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思考:梅花和雪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香白
现在我们知道了每句诗句的意思,你能来完整的说出整首诗的意思吗?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诗人放下笔,难以评论她们的高下。
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莹洁白。
雪花缺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学完古诗,想一想: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好贵品格。
从他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四、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