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
文学刊2015.1
语文学刊
[作者简介]崔程程,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
新时期以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的变化
○崔程程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 高考是中国学生从高中到大学晋升的一个最关键的步骤,是学生十几年寒窗苦读的成果检验,
正因为如此,高考年年都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我们的母语科目中,作文无疑是最重要的部分,这不仅因为它是每年高考中的必考题型,更是由于它所占的巨大分值。
本文纵观多年来的高考作文题目的变化,试图探寻一下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帮助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作文教学。
[关键词] 高考作文;命题趋势;评分标准中图分类号:H 1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1-0097-01
一、高考作文类型的变化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到现在,高考作文命题经历了几次巨大的变化,先后走过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有话题作文,这些变化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的探索,虽然每种类型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但是都证明了作文命题的总体趋势是在不断前进的。
(一)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是非常传统的一种命题方式,远在科举考试时期,命题者采取的命题方式就几乎都是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顾名思义就是作文的题目已经由命题者给出,而考生所写文章的标题、选材、构思都必须根据所命的“题”来展开。
比如在1977年的西藏高考作文题目中,有一道便是《批判“四人帮”的一个反动论点》,这个题目不仅严格限定了文体必须是议论文,而且限制了内容必须是批判某论点,甚至口吻也必须是驳斥的口吻,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的形式可以说是沿袭已久,褒贬不一,在我国的写作命题中属于传统题型。
命题作文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首先,这种命题方式可以在命题者设计的框架内相对准确地测验出学生写作的水平;其次,可以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作文教学的目标;第三,命题作文使老师掌握了主动权,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写作能力。
当然,命题作文也有自身的缺点,比如命题作文的限制很多,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被束缚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没有办法得到发挥。
虽然现在命题作文已经鲜在高考命题中出现,但是它仍旧有其作为一种作文的训练形式存在的价值。
老师可以掌握要领,化弊为利,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利用命题作文这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二)材料作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材料作文打破了命题
作文在语文高考中的霸主地位。
材料作文形式非常丰富,大体上我们可以归为三类:以图片为材料的作文、以文字为材料的作文和以影像音像为材料的作文。
但是就目前我国高考的考查形式来看,主要选定前两种命题形式,特别是给考生一段文字材料的命题形式最为多见。
例如1992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目就是给出了一段文字材料,大意就是几个人清理路旁的脏物,让考生模拟材料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展开议论。
考生可以在材料给出的人物中找到自己更熟悉甚至接触过的方面进行写作,大大加强了作文的灵活性。
相较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的信息量更大,给学生可以选择的切入点更多,不仅对学生理解能力是一个考查,而且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全面联系起来,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材料作文也为作文的命题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其实在材料中,作文的立意以及其中包含的因果关系就已经确定下来了,所以一旦学生在作文中的立意和因果关系与所给材料中的不符,那么这篇作文就很难取得成功。
(三)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第一次被采用是在1999年,当年的全国卷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篇高考作文的题目在当时几乎赢得了一致好评。
话题作文就是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一段文字材料作为话题,学生可以根据这个话题自拟题目,立意自定写一篇文章。
这个话题,就是写作的中心,整篇文章,就是要围绕这个中心或说理,或叙事,或抒情,或言志。
话题作文开拓了写作的空间,开放了教学的模式,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使考生可以尽情地自由发挥,展现自己的才华,话题作文迅速占据了高考乃至平时考试的作文命题形式的宝座。
话题作文确实有着写法上百花齐放内容上不拘一格等优点,但是由于它的范围过于宽泛,没有明显的边界,很多考生没有找到命题的中心,天马行空,偏离了出题者的意图。
而且由于话题作文的范围广泛,导致很多考生背诵套用范文,
97
(上接第77页)
他还恶的人,就不怕再出现几个犹大?
五、结束语
一直以来,科学与宗教就在斗争中成长。
康德、黑格尔等一大批哲人为上帝留有一席之地表面看似有些“伪科学”,但他们有关精神的学说至少是具有人性关怀的。
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思想和欲望。
无论是亲人还是自己,死后能上天堂(得道成仙)都是一件挺安慰的事,能够迅速平息生者心灵的伤痛。
至于困难中能够有所希望,那更是难能可贵的。
然而理性精神与宗教终究是有区别的,而宗教与迷信又是有区别的。
笔者并不反对人们有信仰,但对于迷信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
至少在宗教信仰中,我们仍然要保持足够的理性,
活在当下,追求真理。
【参考文献】
[1]柯耶夫.黑格尔导读[M].姜志辉译,译林出版社,2005.
[2]储诚喜.从“上帝之死”到“人之死”[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7(2).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
馆,1959.
[4]《新约·马可福音》第16章.
[5]《新约·约翰福音》第3章.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8.
[7]《新约·马太福音》第14章.
这也正是由于其本身限制不够造成的,老师评卷的难度增加。
所以话题作文在经历了将近十年的辉煌之后,于2008年几乎销声匿迹。
二、高考作文内容的变化
(一)更加贴近生活
近三十年来的作文最大的变化莫过于越来越贴近生活,摆脱了过于政治化的特点。
比如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作文题目《论增产节约的好处》(1951年)、《我投身到祖国的怀抱里》(1952年)、《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58年),这些题目无不充斥着浓厚的政治色彩。
而在“文革”之后的近三十年里,高考作文命题更加贴近生活,疏离了政治,使考生慢慢可以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创作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如《尝试》(1994年)、《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2005年)、《期待长大》(2011年)等,这些题目涉及的内容都是考生平时遇到过的,拉近了与考生之间的距离,使考生可以说真话抒真情,容易创作出好的文章。
(二)思想性成为主旋律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是重要的一部分,这也反映在新时期的作文命题中。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年)这个命题就是让考生讨论“吃苦”和“享乐”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考生表达出面对顺境和逆境时的人生态度。
而在1992年的高考小作文中,要求记叙题目中的三位主人公“谁又会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题目中已经明确说明“他们都有可能回来”,这也是旨在引导考生养成爱护环境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
(三)更注重思维的深度
在这些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判断是非对错,而是更多地要求考生用辩证的思维和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如《诚信》(2001年)、《心灵的选择》(2002年),考生对其中的是非倾向性应该已经很明了,只需要进行深入的论证即可。
这种命题不仅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只判断出题目对错并写出语句通顺的文章并不能
取得高分。
三、评卷标准和阅卷方式上的变化
(一)在早期的作文评阅标准中,尤其是刚恢复高考的那些年,评分标准中很明确地表示“观点正确,主题鲜明”,也就是说“观点”非常重要,如果出现观点有原则性错误的文章,一定是一票否决,一分不给。
到了九十年代,评分标准有了一定的改变,衡量一篇优秀作文的标准也成了“内容”“结构”“语言”这三个要素,到了1993年,还增加了“文面”这一项,占有百分之五的分值。
2000年开始,高考采取了由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等级构成的新的作文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包括内容、语言、立意、书写等基本标准,而发展等级就是鼓励学生发扬个性,大胆的创新,在评分标准中,主要涵盖了“深刻、丰富、有创新、有文采”这四个方面。
而近些年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没有大的变化,但在2007年有关高考作文“错一个字扣一分,且上不封顶”的新要求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因为往年高考采取的是“错三字扣一分”的方法,不过在现在人忽视汉字书写的背景下,这也维护了汉字的规范性。
(二)近三十年来,高考作文阅卷方式最大的变化就是由传统的手工阅卷逐渐变为网上阅卷。
传统的阅卷方法由于主观因素导致部分作文“分不符实”,这对考生是一种极为不负责的表现。
从2004年开始,全国逐渐推广网上阅卷,实现了技术和经验的结合,使得阅卷公正、公平。
高考作文对于考生只有一次,却集中体现了六年中学作文教学的成果,甚至决定着考生的命运,所以我们更要重视。
高考作文的变化趋势大家褒贬不一,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但总体趋势是前进的,老师们只有抓住其中规律,科学地指导学生,才能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观[J].教育研究,2002(2).
[2]董承理.将写作学习从“作文”中解放出来——
—论写作教学必须改革[J].教学月刊(中学下旬版),2007(10).
[3]陈绍荣.话题作文命题的优势与趋势[J].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5(2).
阅读与写作98
2015.1语文学
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