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译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译文篇一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中学康华玲
1、知识与能力:
⑴巩固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⑵学习用骈散结合的句式和以动衬静、有声有色、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景。
2、过程和方法:
赏析景物描写,品味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美景中蕴含的对好友的思念深情和寄情山水田园的深趣。
1、学习用骈散结合的句式和以动衬静、有声有色、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景。
2、赏析景物描写,品味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赏析景物描写,品味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多媒体教学。
朗诵、讨论、点拨。
一、检查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幻灯片:
景气(古义:气候;今义:兴旺)
故山殊可过
猥不敢相烦
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复与疏钟相间
与山僧饭讫而去
二、朗诵课文,理清内容思路
1、交代裴迪不能同游的原因和自己独自出游情形。
2、描绘归途中所见的山中冬夜图。
3、想像来年山中春色图,以及邀友人同游。
板书:
独自出游
山中冬夜图
来年春山图
三、小组朗诵第一段
思考:独自出游,作者心情如何?你从哪些文字看出来的?
(简叙)
明确:叙事简略,几笔带过,无事可写,无心情游玩──索然无味。
四、赏析“山中冬夜图”
1、第二段主要用了什么句式来描绘“山中冬夜图”?
(朗读感受)
明确:骈散结合,以四字句为主,节奏感强,音韵和谐;兼以散行,整齐中又有变化,行文灵动活泼。
2、写了哪些景?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范读)
明确:
⑴略。
⑵动静结合、声色相宜。
⑶清寒幽美。
3、你体会到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你由哪些字词中感受到的?
明确:对好友的思念,对同游的期盼。
五、赏析“来年春山图”
1、仅仅停留在对友人的思念吗?
(朗诵第三段)
明确:盛邀友人同赏来年春色。
2、用什么语言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体现怎样的情感?
明确:四字句为主的骈散结合的句式,生机勃发,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六、小结
我们由上面的赏析可知,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和采用节奏感很强的四字句,诗一般地描绘出色彩清丽的“山中冬夜图”和和鲜明的“来年春山图”,借描绘美妙的景色表达他对友人的思念和深厚情谊。
板书:
借景言情独游索然无味
忆昔同游之乐
盛邀同赏来年春色
七、作业
仿写:用四字句为主的骈散结合的句式,进行合理想象就《山居秋暝》写一个散文片断,营造出原诗中的意境,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句式内容手法
骈独自出游,索然无味动静结合
散山中冬夜图,清寒幽美有声有色
结来年春山图,生机勃发虚实结合
合
借景言情独游索然无味对友人的思念
忆昔同游之乐和
盛邀同赏来年春色二人深厚情谊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译文篇二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中学郑赐来
1、理解课文,评析王维诗文“诗(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2、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感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鉴赏、比较“王孟”诗歌的特点。
1、初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描写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第二、第三段的学习和分析,自己构思文中的画面,然后明确两段所写的内容,与同是王维的作品《山居秋暝》作比较,通过比较,了解两者在表现上“诗(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以及两者在写景中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3、选取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进行对比,两者在选材、取景、抒情等方法上有何不同。
1、重点、难点:
品读、鉴赏诗文是高一学生相对陌生的知识体系,应放低要求,只求有所感受,不求完全正确和面面俱到,这是学习的重点;对比鉴赏不同诗人、诗作,更是学习的难点。
2、解决办法:
通过诵读、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本课字词虽难但文意甚白,不必纠缠于词句的串讲,而是要学会意会,或整体的把握即可。
而且要求进行对比鉴赏的两首诗词系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作品,更无须在字词句上进行纠缠,而是领会、揣摩。
一、导入课文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学过本文之后,大家还会发现,这个特点不仅在王维的诗歌里有,散文里也有!
1、黑板上画的两幅图,是我们的同学通过学习本文后,依文顺意画的,当然,这带有个性化,下面大家可以针对它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上台来用粉笔加添你自己的创意。
点评:虽然人们认可“一百万人看《红楼梦》,会产生一百万部的《红楼梦》”这句话,但是这两段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还是有共性的,我们还是就文论画,看看那些画中的景物是吻合文意的。
2、朗读课文,将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两处文字找出来,对照图画,说说图文是否对称,以及这两段文字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用准确的词语为这两幅图命名。
(学生体会,锻炼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
参考:
第一段描写是蓝田的冬夜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
第二段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了一幅春色图,把春日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
是作者悬想的美景,是虚写。
(教师明确)板书:
第二段:
寒明月映廓,山的轮廓,水的波影〈寂静清幽〉)
山灯火明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月犬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夜夜舂声
图疏钟声〈寂静清幽〉
深趣(白描)
第三段:
山草木蔓发〈明丽欢快〉
村鲦鱼出水
春白鸥矫翼〈悬想美景,历历如见〉
色露湿青皋〈万物勃发,生机盎然〉
图麦陇朝雊〈清新朗秀,令人向往〉
3、简要分析《山居秋暝》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地心情?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分析、归结:
秋空山、新雨
山居之景:明月、松林
色清泉、岩石有静有动
浣衣女有声有色
赋山居之人:渔家人有景有人
情:清新幽静、温馨和谐
4、简要分析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地心情?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夏季农家图: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图。
情:朴实、亲切,平淡之中蕴涵深厚地情味。
5、王维诗文有何特点:
⑴选景的手法一致,“诗(文)中有画,画中有诗”。
⑵选景的情致一致,清新自然,空灵幽静。
⑶诗文的追求一致,归隐山林、放情山水的情怀。
6、讨论设置:王孟诗文的异同?(开放题,让学生自我感悟,有感而发,
不求面面俱到。
)
7、课外思考题:结合思考题三的三首诗,谈谈王维诗“空灵”的特点。
⑴王维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
开元九年(721)进士,因通音律授大乐丞。
不久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二年,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
2年后九龄罢相,他倍感沮丧,有归隐心。
二十五年,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
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
40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
思想日趋消极,佛教信仰日益发展。
安史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
乱平,降为太子中允。
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名作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山居秋暝》《青溪》《过香积寺》《蓝田山石门精舍》《辋川集》 20首、《新晴野望》等。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
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
王维的其他题材如送别、纪行一类诗中,常有写景佳句,如“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历代传诵不衰。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
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
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诗人恬适的心情。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
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
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题材,有对侠义精神的赞颂,有的揭露时弊,讽刺权贵。
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其中前二首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
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
王维的五律和五、七言绝句造诣最高,其他各体也都擅长。
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
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
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还精于绘画。
他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被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能作人物、佛像、尤长于山水、青绿、水、墨兼擅,更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
所作破墨山水,笔迹劲爽,对后世影响颇大。
但今已无作品传世。
⑵王孟体诗歌的共同特点:
首先,王孟二人的诗歌充满了盛唐时代的理想主义精神。
孟浩然早年游洞庭湖时,就向当时为岳州刺史的张说赠《望洞庭湖上张丞相》一诗求荐。
王维也是如此,他早年登第,入仕较早,也是想为大唐干一番事业的。
他们在诗中,充分展现了祖国各地疆域的辽阔、山河的壮丽、林泉的秀美,田园的宁静及各地风土人情的淳厚。
其次,王、孟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征,也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清空”与“雅淡”。
纪昀说:“王、孟诗大段相近,而微不同。
王清而远,体格高浑。
孟清而切,体格俊逸。
”关于王、孟诗的“雅淡”,清人施补华认为,是他们学陶的结果:“陶公诗一往真气,自胸中流出,字字雅淡,字字沈痛……后来王、孟、韦、柳皆得陶公之雅淡,然其沈痛出,率不能至也。
境遇使然。
”(《岘傭说诗》)二八)所谓“清空”与“雅淡”,说得白一点,就是说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在写景方面,意境清新,用语雅洁简淡,意象不堆垛,较
为疏朗,给人留下较大的想象余地和空间;在情感方面,他们性情淡泊,优雅和缓,有绅士风度,情感表达上,较从容不迫,不像李杜诗那样昂扬激烈。
这虽与他们的气质有关,但也是由于他们退避隐逸的生活方式和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所决定的:
弊庐在郭外,素产唯田园。
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宣。
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
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
──(孟浩然《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
孟浩然这首诗,写了远离朝市,垂钓北涧,听歌南轩,优游林野的隐居之乐。
诗中对田园景色作了简略的描绘,具有陶诗的疏淡之风,而其心胸却平淡如山涧之水,宁静似田野里的晚风,体现出盛唐隐逸之士逍遥于林泉,寄情于田园的生活情趣和淡泊名利的情怀。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酬张少府》)
在天宝年间,唐王朝的朝政被李林甫和杨国忠把持,王维既不能像李白那样毅然辞京还山,与当政的权势决绝,也不敢得罪他们,于是便采取“万事不关心”的退避的态度。
退朝之后,就隐入山林,过着亦官亦隐的“吏隐”生活。
此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二句,以清雅淡疏之笔,创造了一个胸怀高雅、志趣澹泊的山林隐逸之高士形象。
从思想上看,此诗“好静”是思想之“清”,“万事不关心”是心境之“空”。
从情意上看来,“松风吹衣带”表现的是胸襟之“淡”,“山月照弹琴”吟咏的是风度之“雅”。
此二诗最能代表王、孟的“清空”“雅淡”之风。
这是王、孟诗的主要倾向。
王、孟的山水田园诗,在语言方面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主要体现在风
格“自然”上。
清人吴汝伦说:“王、孟诗专以自然兴象为佳,而又真气贯注其间。
”所谓“自然兴象”,即写景自然。
所谓“真气贯注”,即诗中有一份真情贯注其中。
“自然”与“真”,皆是老庄的美学观念。
老子说:“道法自然。
”庄子说:“不真不诚,不能动人。
”在道家看来,真情是出于自然的,所以二者是一致的。
清人刘大勤说:“王孟假天籁为宫商,寄至味于平淡,格调谐畅,意兴自然,真有无迹可寻之妙。
”所谓“假天籁为宫商”,即是说其诗的音律自然,不拗口,如天籁自吹,自然成音。
所谓“寄至味于平淡”和“意兴自然”,是指其诗不雕琢,少刻画,笔简意淡,而味不少减。
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诗成后无迹可寻。
这正是老庄的“道法自然”在审美思想上的体现。
然而这并不是说他们的诗歌不经过锤炼,没有下过煅研的功夫。
相反,应是“白炼钢化为绕指柔”,正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的结果。
在这一点上,王、孟是得陶渊明真传,即“豪华落尽见真淳”。
返璞归真,是艺术的极致,这正是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境界。
王孟诗在意象方面的一个特点是,他们的诗都富有画意。
苏东坡说王维“诗中有画”(《东坡题跋》),其实孟浩然诗也有这个特点。
清人贺贻孙说:“诗中有画,不独摩诘也。
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
其便娟之姿,逸宕之气,似欲超王而上,然终不能出王范围内者,王厚于孟故也。
吾尝譬之:王如一轮秋月,碧天似洗;而孟则江月一色,荡漾空明。
虽同此月,而孟所得者,特其光与影耳”(《诗筏》)。
因山水田园诗对景色和风光多所描绘,因此,王、孟诗中有画,应是当然之理。
不过王、孟于此略有差别,即孟浩然诗多是旅行记游之作,多是动态的画面,似山水长卷,即所谓“写生”是也。
而王维的诗,多是静态的画面,无论是山水或是田园的风景,多如静穆的画家的田园山水小品。
从情景交汇的方面来看,王、孟山水田园诗的“兴象”和“神韵”,显然比前代更高一筹。
即是说,他们的山水诗已不是晋宋时对自然山水形貌的纯粹刻画,而是在形象中已引入兴寄之意,将自己的理想和情感及审美的情趣寄于山水田园的描绘之中,情与景不再是两截,而是融为一体了。
在这方面,他们继承了陶诗以象写意、情景一体“气象混沌”的特点。
王孟山水田园诗的这种主要审美倾向,主要是由他们的五古和五律时体现的。
历代诗家都盛赞王、孟诗最长于五言。
五言诗与七言诗不同。
五言诗成熟得较早,在汉末以后就成了诗歌的主要诗体,在三曹、建安七子、阮籍、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手中就已十分成熟。
七言诗虽起源于汉魏,但到了初唐才初具规模,到了盛唐时代才蔚为大国。
五言诗和七言诗,一句之中虽只两字之差,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力度却大不相同。
七言较五言由于多了一个音节,就更加抑扬顿挫,跌宕起伏。
盛唐的七言诗尤其是七言古诗写得跌宕腾挪,气势开张,具有一种意气风发、豪迈潇洒的风格。
较适于表现较为外向的大起大落大气磅礴的思想感情。
而五言却不同,尤其是五律和五绝,它句子较短,篇幅较小,较适于表现较为内敛的舒缓含蓄超然冲淡的思想感情,适于描写自然风光和景色。
王、孟的五古、五律和五绝,之所以写得好,也是因为这些诗体较为适于表现山水田园的恬静风格与隐逸萧散的思想感情。
文学史上的王孟体,从内容题材上来说,主要是指山水田园诗,从诗体上说,主要指的就是五言诗体。
⑶王、孟诗的区别:
在诗的内容和题材上,孟浩然由于阅历所限,他本人终身隐逸,故其诗范围仅限于山水田园方面。
而王维除了擅长写山水田园诗,还有应制、饯别,酬赠、咏史、边塞等方面的诗。
其中边塞诗的成就也极为突出,像《少年行》、《老将行》、《从军行》、《陇西行》、《观猎》、《出使塞上》等,都是写边塞的名篇。
在艺术的综合素质上来讲,孟浩然也比不上王维。
除诗歌外,王维还精于绘画、音乐,在唐代的绘画史上,王维诗南宗的开派大师。
他是以画家的眼光来看山水和田园的。
因此,“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归泛》),是用中国画高远的视角,散点透视来观察的。
而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使塞上》),
则是以画家的眼睛用横、竖、曲、圆的线条来构图描绘塞上风景的。
在山水的描写上,王诗有时则用画家的竣染手法,层层设色渲染,色彩对比鲜明: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中》)“乍向红莲没,复出青蒲扬。
”
(《鸬鹚堰》)白石与红叶、红莲与青蒲,色彩对比,明朗而和谐。
而在孟浩然的山水诗中,却常用的是白描手法,缺乏强烈的色彩对比。
此外,王诗中是很善于表现声音的,尤其是自然界的声音。
在“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吓”(《栾家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等诗中,你仿佛听到了秋雨的飒飒响、流水的跳溅声与春夜空山的鸟鸣声。
诗中有音乐也是王维诗的一个特点。
孟浩然的山水诗,着重于一个旅游者的观感,因此多叙述和描写,随时的感受,没有经过过多的沉思,所见不深。
而王维的山水诗,却更多的融入自己理性的思考。
将人生的哲理与理趣禅思,融入诗中,而以意象出之。
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等,直开宋代苏轼等人的理趣诗。
在描写山水景色方面,孟诗对景色并不着意刻画,而是景随情迁,只是点到而已,意象疏朗,胸怀澹然,有陶诗之风;而王诗却精雕细琢,有的诗写景浓笔重彩,色泽鲜明,具有大小谢诗的特点。
孟浩然因是南人,又专程多次漫游荆楚吴越,故其诗多写南方的秀丽的山水景色;而王维因是北人,对关中、河东、中原及西北边塞的雄伟河山多所接触,故多写北方的雄浑壮丽的山河。
他们一南一北,一秀丽、一壮美,一真朴、一高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中国的大好河山之美,尽收笔下。
但是,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不同时代的审美思潮、不同人的审美角度和个人喜爱的倾向都是不妥的,简单地定出个高下和甲乙来,并不一定就准确科学。
但实实在在地指出他们诗歌的不同审美特色和各自的风格特点,及各自的是学渊源来,还是对他们诗歌的人是有一定帮助的。
若从动态的观点来看其发展和变化,则更能看出他们诗歌发展的前进和走向。
即从早年来看,他们都有过盛唐时代的雄抱负和宏伟的理想,他们的诗歌都从绚烂方面下过功夫,而到了中晚年,他们的心绪则化外向为内向,他们的诗风也逐渐地化绚烂为平淡,诗艺也一步步走向炉火纯青的地步。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译文篇三
hwc6636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把握“深趣”。
2、品味本文“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以诗导入,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背诵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以这首诗导入新课。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讨论:
⑴根据段意,完成下面的填空题,概括各段的内容:
第一段:故山殊可过,而今。
第二段:故山冬夜,静默独坐,多思。
第三段:故山春景,只想。
提示:
第一段:故山殊可过,而今我独过。
第二段:故山冬夜,清丽淡远,宁静和谐,静默独坐,多思与你同游,携手赋诗。
第三段:故山春景斑斓夺目,生机勃勃,只想邀你同游。
⑵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它们的意思以及你读后的感受。
⑶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请你找出这个词,并说说它包含了哪些内容?
提示:“深趣”是文眼。
它包括王维笔下的终南美景,主要是冬夜清丽淡远、宁静和谐的氛围和春天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景象,还有朋友相邀的一片诚心。
第二教学板块――品读课文,体会“深趣”,理解创作风格。
1、赏析美景,理解“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
⑴学生朗读第二段,教师强调“玄”“曩昔”“步”等词语的意思。
⑵朗读课文第37页“资料信息”栏目中引用的喻良能的诗,要求学生学习那种以诗解文的读书方法,把第二段中描写冬夜景色的文字改写成散文诗。
(这
项工作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
学生组内分享自己改写的散文诗,每个小组挑选一首写得最好的在组内朗读评议。
教师在全班挑选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集体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读,欣赏声色相宜、清丽淡远迷人夜色,同时解决第二段中的难句,顺带讲解以动称静写作的手法。
⑶指名朗读第三段描绘春景的文字,要求学生找出最能体现春天生机的字眼。
师生品析“蔓”“轻”“矫”等字的表达作用,体会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美妙春光。
⑷王维工诗善画,苏轼曾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有人认为此文也饶有诗情画意,不妨说是“文中有诗,诗中有画”,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
提示:本文写景之语意境深远如诗,诗中所绘之景形象鲜明如画。
2、感受美情,理解整散结合的艺术效果。
⑴王维写作这封书信的目的是邀好友裴迪同游故山,找出文中表现王维不愿独享“终南美景”,热情邀请裴迪的句子,结合段意,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第一段写独游的索然无味,第二段回忆往昔携手赋诗,快乐同游,第三段热情邀请,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款款深情。
⑵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本文句式骈散结合。
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
全文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读来活泼明快,于清词俪句中现故山美景,于长短变化中表厚意深情。
第三教学板块――背诵积累,学以致用。
1、指导学生配图、文、乐朗读背诵文中写景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文中之诗,诗中之画”。
2、请你写一段描绘风景的文字,要求在这段文字中准确、自然地引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