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四制)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纳兰性德奉命赴梭 龙巡边,十二月返回。这首词大约作于这一时 期,抒发了奉命巡边的凄惘之情。
【诗歌大意】
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浣溪沙 纳兰性德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 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声,深秋季节,在遥 远的边塞,应该用怎样的情怀去感受这 一切呢!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考点详解
目录
【原文再现】 【文题解读】 【作家作品】 【背景信息】 【诗歌大意】 【结构图解】 【主旨点睛】 【写作特色】
【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考点二:名句积累 考点三:重要词语 考点四:文本品析 【中考传真】 【模拟演练】
【原文再现】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 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 幽恨几时平!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 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 幽恨几时平!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 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B.“北风吹断马嘶声”,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 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缭乱,心情悲伤。 C.“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画 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 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 关城仍旧。 D.“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这是 词人对自己身世的特殊感悟,抒发了奉使出塞内心极度的凄惘之 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在荒凉的营垒上升 起,斜阳落在关塞破旧的城堡上旗杆的 半腰,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 的故事,心中的幽恨几时能平!
【结构图解】
上片:云山 北风 马嘶
浣溪沙(身向 云山那畔行)
——愁绪缭乱
下片:晚烟 荒戍垒 斜日 旧关城
——古今幽恨
5.请自选角度赏析“深秋远塞若为情”的表达效 果。
①情景交融。深秋远塞,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 给人以寒冷萧瑟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
②“若为”,“怎为”的意思,发问中带出了作 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6.“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描画了 一幅怎样的画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 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 仍旧。描画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
2.如何理解“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起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和路途的遥远。“北风” 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写出了 北风的强劲、猛烈。边地北风,从来都声音肃杀, 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缭乱,心情悲伤。 “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 不安。
3.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考点三:重要词语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1)身向云山那畔行(
那边
)
(2)深秋远塞若为情(
怎样的
)
(3)一抹晚烟荒戍垒( 边防驻军的营垒 )
(4)半竿斜日旧关城( 关塞上的城堡
)
考点四:文本品析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呼啸,淹没 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 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夕阳西下,一抹晚烟 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半 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 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13.这首边塞词通过刻画__北__风____、__晚__烟____、 __戍__垒___、__斜__日___等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 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凄凉中流露羁縻 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抒发了词人 奉使出塞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 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 幽恨几时平!
2.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词中以简 古疏墨之笔勾画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的 词句是: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3.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寥廓的意境与王维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北风呼啸,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声;深秋遥远的边 塞,使人不禁情伤。渲染了边关荒凉萧瑟的氛围, 抒发了词人奉命出塞的怅惘之情和迷茫情绪。
4. 请自选角度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的妙处。
①情景交融。“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 凛冽之境,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②“断”字不仅生动地描画了马嘶声在北风中被 阻断,更描画了北方深秋之险恶,令人感受到人 被阻绝在荒凉之地的感觉。
②“一”“半”两个量词,写出了与丰富、繁多 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 凉,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 与荒凉、残破之感。
9.谈谈你对“古今幽恨几时平”一句的理解。
直抒胸臆,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 这是全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 之情,是词人对浩渺的宇宙、纷纭的人生以及无 常的世事的特殊感悟。
10.简要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片:主要描写行程,并点明时令与心情。 下片:抒发感情。
11.本词情景交融,请你说说这首词描画了怎样 的风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描画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 抒发了词人奉命巡边的凄惘之情。
12.全词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全篇除结句外皆为景语,描画了深秋远塞,荒烟 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 今昔之感,可谓情景交融。最后“古今幽恨几时 平”则直抒胸臆,点明主旨。
1.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 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B.“北风吹断马嘶声”,“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缭 乱,心情悲伤。 C.“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画 了一幅温馨的边塞夕照图。 D.“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 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戍边士卒万里怀乡 之浩叹,而是词人对浩渺的宇宙、纷纭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 特殊感悟。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边防驻军的营垒显得更加荒 凉,夕阳照在关塞的城堡上。描写深秋边关萧索、 寂寥的荒凉之景,寄寓了词人奉命出塞的怅惘之 情。
4.这首词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
吹断、深秋、远塞、晚烟、荒戍垒、旧关城写出 了塞外的荒凉。
7.“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在这首 词中起什么作用?
触景生情。词人运用了工整的对仗句勾画出“远 塞”(也即“荒戍垒”“旧关城”)的荒凉破旧景 象,寓情于景,表现词人的凄苦与悲伤。
8.请自选角度赏析“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 旧关城”的表达效果。
①情景交融。这两句写眼前风景,以简古疏墨之 笔勾画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抒 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深秋远塞,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 萧瑟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晚烟、荒 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与荒凉、残 破之感。
4.如何理解“古今幽恨几时平”所抒发的感情?
这一句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 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戍边 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词人对浩渺的宇宙、 纷纭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特殊感悟,感情真 挚动人。
【解析】“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 笔勾画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 的凄惘之情。
2.请你展开想象,试着描画“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的情景。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 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 仍旧。
3.赏析词中的“深”“远”“晚”“荒”“旧” 一系列形容词。
【文题解读】
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纱 溪”“小庭花”等。
【作家作品】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 清代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 胜, 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 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 集》《饮水词》等。
【背景信息】
【解析】不仅仅是作者对自己身世的感悟,而且是词人对浩渺的 宇宙、纷纭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特殊感悟。
2.简要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中“断”字 的表达效果。
“断”字不仅生动地描画了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 断,更描画了北方深秋之险恶,令人感受到人被 阻绝在荒凉之地的感觉。
3.赏析“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字里行 间显露出难以平静的恋乡、怀古之情。
【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作者是纳__兰__性__德, 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_清___代满族词人。
考点二:名句积累
1.身向云山那畔行,北__风_吹__断__马_嘶__声___,深__秋__远_塞__若__为_情__!
凄惘 之情
【主旨点睛】
这首词描画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 抒发了词人奉命巡边的凄惘之情。
【写作特色】
(1)以小词写豪迈,收放自如,委婉有致,细腻 而敏锐。
马嘶声能被北风吹断,晚烟是“一抹”,残阳是 “半竿”,这些都是从小处着手,于细腻处下笔, 却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词人的豪迈之情。
(2)写景纯用白描,情景交融。
【诗歌大意】
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浣溪沙 纳兰性德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 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声,深秋季节,在遥 远的边塞,应该用怎样的情怀去感受这 一切呢!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考点详解
目录
【原文再现】 【文题解读】 【作家作品】 【背景信息】 【诗歌大意】 【结构图解】 【主旨点睛】 【写作特色】
【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考点二:名句积累 考点三:重要词语 考点四:文本品析 【中考传真】 【模拟演练】
【原文再现】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 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 幽恨几时平!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 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 幽恨几时平!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 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B.“北风吹断马嘶声”,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 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缭乱,心情悲伤。 C.“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画 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 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 关城仍旧。 D.“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这是 词人对自己身世的特殊感悟,抒发了奉使出塞内心极度的凄惘之 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在荒凉的营垒上升 起,斜阳落在关塞破旧的城堡上旗杆的 半腰,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 的故事,心中的幽恨几时能平!
【结构图解】
上片:云山 北风 马嘶
浣溪沙(身向 云山那畔行)
——愁绪缭乱
下片:晚烟 荒戍垒 斜日 旧关城
——古今幽恨
5.请自选角度赏析“深秋远塞若为情”的表达效 果。
①情景交融。深秋远塞,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 给人以寒冷萧瑟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
②“若为”,“怎为”的意思,发问中带出了作 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6.“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描画了 一幅怎样的画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 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 仍旧。描画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
2.如何理解“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起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和路途的遥远。“北风” 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写出了 北风的强劲、猛烈。边地北风,从来都声音肃杀, 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缭乱,心情悲伤。 “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 不安。
3.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考点三:重要词语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1)身向云山那畔行(
那边
)
(2)深秋远塞若为情(
怎样的
)
(3)一抹晚烟荒戍垒( 边防驻军的营垒 )
(4)半竿斜日旧关城( 关塞上的城堡
)
考点四:文本品析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呼啸,淹没 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 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夕阳西下,一抹晚烟 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半 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 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13.这首边塞词通过刻画__北__风____、__晚__烟____、 __戍__垒___、__斜__日___等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 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凄凉中流露羁縻 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抒发了词人 奉使出塞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 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 幽恨几时平!
2.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词中以简 古疏墨之笔勾画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的 词句是: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3.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寥廓的意境与王维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北风呼啸,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声;深秋遥远的边 塞,使人不禁情伤。渲染了边关荒凉萧瑟的氛围, 抒发了词人奉命出塞的怅惘之情和迷茫情绪。
4. 请自选角度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的妙处。
①情景交融。“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 凛冽之境,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②“断”字不仅生动地描画了马嘶声在北风中被 阻断,更描画了北方深秋之险恶,令人感受到人 被阻绝在荒凉之地的感觉。
②“一”“半”两个量词,写出了与丰富、繁多 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 凉,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 与荒凉、残破之感。
9.谈谈你对“古今幽恨几时平”一句的理解。
直抒胸臆,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 这是全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 之情,是词人对浩渺的宇宙、纷纭的人生以及无 常的世事的特殊感悟。
10.简要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片:主要描写行程,并点明时令与心情。 下片:抒发感情。
11.本词情景交融,请你说说这首词描画了怎样 的风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描画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 抒发了词人奉命巡边的凄惘之情。
12.全词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全篇除结句外皆为景语,描画了深秋远塞,荒烟 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 今昔之感,可谓情景交融。最后“古今幽恨几时 平”则直抒胸臆,点明主旨。
1.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 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B.“北风吹断马嘶声”,“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缭 乱,心情悲伤。 C.“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画 了一幅温馨的边塞夕照图。 D.“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 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戍边士卒万里怀乡 之浩叹,而是词人对浩渺的宇宙、纷纭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 特殊感悟。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边防驻军的营垒显得更加荒 凉,夕阳照在关塞的城堡上。描写深秋边关萧索、 寂寥的荒凉之景,寄寓了词人奉命出塞的怅惘之 情。
4.这首词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
吹断、深秋、远塞、晚烟、荒戍垒、旧关城写出 了塞外的荒凉。
7.“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在这首 词中起什么作用?
触景生情。词人运用了工整的对仗句勾画出“远 塞”(也即“荒戍垒”“旧关城”)的荒凉破旧景 象,寓情于景,表现词人的凄苦与悲伤。
8.请自选角度赏析“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 旧关城”的表达效果。
①情景交融。这两句写眼前风景,以简古疏墨之 笔勾画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抒 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深秋远塞,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 萧瑟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晚烟、荒 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与荒凉、残 破之感。
4.如何理解“古今幽恨几时平”所抒发的感情?
这一句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 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戍边 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词人对浩渺的宇宙、 纷纭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特殊感悟,感情真 挚动人。
【解析】“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 笔勾画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 的凄惘之情。
2.请你展开想象,试着描画“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的情景。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 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 仍旧。
3.赏析词中的“深”“远”“晚”“荒”“旧” 一系列形容词。
【文题解读】
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纱 溪”“小庭花”等。
【作家作品】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 清代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 胜, 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 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 集》《饮水词》等。
【背景信息】
【解析】不仅仅是作者对自己身世的感悟,而且是词人对浩渺的 宇宙、纷纭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特殊感悟。
2.简要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中“断”字 的表达效果。
“断”字不仅生动地描画了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 断,更描画了北方深秋之险恶,令人感受到人被 阻绝在荒凉之地的感觉。
3.赏析“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字里行 间显露出难以平静的恋乡、怀古之情。
【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作者是纳__兰__性__德, 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_清___代满族词人。
考点二:名句积累
1.身向云山那畔行,北__风_吹__断__马_嘶__声___,深__秋__远_塞__若__为_情__!
凄惘 之情
【主旨点睛】
这首词描画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 抒发了词人奉命巡边的凄惘之情。
【写作特色】
(1)以小词写豪迈,收放自如,委婉有致,细腻 而敏锐。
马嘶声能被北风吹断,晚烟是“一抹”,残阳是 “半竿”,这些都是从小处着手,于细腻处下笔, 却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词人的豪迈之情。
(2)写景纯用白描,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