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蛛网膜炎的内科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蛛网膜炎的内科治疗
脊髓蛛网膜炎又称脊髓蛛网膜粘连或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是蛛网膜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的一
种慢性炎症过程。
在某些病因的作用下,蛛网膜逐渐增厚,与脊髓、神经根、软膜、硬脊膜
粘连,或形成囊肿阻塞髓腔,影响脊髓血液循环,最终导致脊髓功能障碍。
脊髓蛛网膜炎的
发病率较高,仅次于椎管内肿瘤。
受累部位以胸段为最多,颈段和腰骶段较少。
年龄多在30~60岁之间,男多于女。
1 病因病机
脊髓蛛网膜炎是继发于多种致病因素的反应性炎症性疾病。
常见病因有:
1.1 感染全身或椎管内炎症性疾病为本病的主要原因。
可由细菌、病毒或病前常有感冒或发热;局限性炎症如盆腔感染等,有报道结核性脑膜炎引起者最为多见。
1.2 损伤脊柱外伤或手术创伤引起。
有时很轻的脊柱外伤和脊椎脊髓手术都会引起蛛网膜和
软脊膜的炎症反应、点状出血、渗出以致粘连。
腰椎穿刺误伤血管时使脑脊液内混入血液也
可促使蛛网膜小梁纤维粘连和融合。
1.3 化学药物的刺激椎管内注入抗生素、各种造影剂、麻醉剂等都可或多或少地引起蛛网膜
的炎性浸润,致蛛网膜炎。
1.4 脊柱或脊髓本身的病变如椎管内肿瘤、蛛网膜下隙出血、脊椎病等均可合并脊髓蛛网膜炎,主要是这些疾病可直接刺激蛛网。
1.5 原因不明尽管病因较多,但相当一部分病例仍找不到病因,一般称为特发性蛛网膜炎。
2 临床表现
由于病变范围广泛、程度不一,临床症状往往表现为多样性或反复性。
2.1 病史及病程发病前有感染及外伤史,可占45.6%。
本病多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病程由
数月至数年不等,最长者20年。
少数病例起病较急,病前多有感冒、发热或外伤史。
症状
常有缓解,病情可有波动,可在感染、受寒、外伤或劳累后加重。
2.2 脊髓后根激惹症状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占84.2%,这是由于病变多发生于脊髓背侧的
缘故。
临床表现为自发性疼痛,有的如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往往范围较广而不局限在1~2
个神经根,有的散在分布于相隔不同区域。
咳嗽、喷嚏或脊柱活动可使症状加重。
腰骶段及
马尾病变可引起腰痛并向下肢放射,表现为类似坐骨神经痛,夜间症状加重,且常为双侧性。
2.3 感觉异常及感觉障碍为第二位的常见症状,但脊髓传导束损害症状多在脊髓后根激惹症
状后数日或数年后才出现。
感觉障碍可见针刺、麻凉、灼热、蚁行感等,因常发生于胸段,
多出现束带感。
痛温觉障碍多见而深感觉障碍较少见。
随着病程的进展出现根型或传导束型感觉减失,感觉障碍的程度不等和分布不规则,感觉改
变的平面多不清楚,或呈进行性上升或下降,界限不固定,也可出现多发性节段性感觉障碍。
2.4 运动障碍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和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
颈段病变表现为上肢下运动神经
元性瘫痪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胸段病变表现为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腰骶部
以下病变出现两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并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
2.5 体征特点有的感觉或运动障碍进行性加重,由局部向上或向下逐渐进展;有的在感觉障
碍范围内有节段性感觉正常;肌腱反射两侧不对称;有的临床定位体征与脊髓造影异常处不
相吻合,显示多灶性损害的特点。
3 治疗
3.1 糖皮质激素虽然认为椎管内注射皮质激素能治疗蛛网膜炎,但由于其本身也是引起蛛网
膜炎的原因之一,临床上多采用口服或静滴的方法。
氢化可的松每日100~200mg或地塞米
松10~20mg,2~4周后逐渐减量、停药。
必要时重复使用。
3.2 抗生素有急性感染症状如发热使症状加重时可考虑使用。
若为结核引起者,可用异烟肼0.4g及利福平0.6g,1次/d,口服,或乙胺丁醇0.5g,2次/d,口服。
40%乌洛托品液静
脉注射5ml,1次/d,10~20天为1个疗程。
10%碘化钾溶液口服或10%碘化钾溶液静脉
注射10ml,1次/d,8~10天为1个疗。
3.3 维生素如维生素B1、B12及烟酸等。
3.4 玻璃酸酶玻璃酸酶鞘内注射,它的作用可能是能溶解组织的渗出物及粘连,因而可改善
脑脊液的吸收和循环、有利于抗结核药物的渗透、解除对血管的牵拉使其更有效地输送营养。
玻璃酸酶750~1500U,鞘内注射,每2周1次,10次为1个疗程。
3.5 放射疗法此法对新生物的纤维组织有效应,对陈旧的纤维组织作用较小。
一般使小剂量
放射线照射,不容许使用大到足以引起正常组织任何损害的剂量,并须注意照射面积的大小
及其蓄积量。
3.6 蛛网膜下隙注气蛛网膜下隙注氧或注入灭菌空气,有人认为此法有一定疗效。
注气10~20ml/次,最多50ml,每隔5~14天注气1次,8次为1个疗程。
4 预后与调护
4.1 预后
一般囊肿型手术切除后恢复较好,粘连型病程中虽有缓解期,但临床兰般呈现进行性加重,
预后较差,多出现大小便障碍或瘫痪。
4.2 调护
(1)防止和有效治疗各种感染与外伤,慎用鞘内注射,腰穿严格无菌操作。
一旦患病应及早诊断与合理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2)患者应起居有节,防止感冒。
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不宜过咸,忌油腻厚味,发热者,可予半流质,多吃水果,如橘子、梨、萝卜等,禁食一切辛辣刺激物品,如大葱、辣椒、韭菜等,忌海味发物;吸烟饮酒者,要戒除。
(3)对患者的护理,应做到安静卧床休息,每天观察记录体温、脉搏的变化,注意室温的调节,做好防寒保暖,以防止复感。
参考文献
[1]杨涵铭,蒋大介;脊髓纵裂畸形伴脊髓内表皮样囊肿一例报道[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0年03期.
[2]张宝庆;;脊髓的髓内上皮性囊肿[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