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地理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图中A是绿色植物。
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含义是( )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同化作用
D.分解作用
2.图中所示内容与森林的哪种作用较为吻合(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D.调节大气成分
3.图中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 )
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1.B 2.D 3.D 由图可以看出此图表示光合作用,绿色植物能够利用太阳能,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4~6题:
4.如图所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单一性
5.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B.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会相互制约
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D.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会影响气候
6.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少
B.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外流河
C.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
D.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
解析:4.B 5.C 6.B 第4题,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体现了气候、土壤、植被、水文、地貌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第5题,地理环境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6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内流河。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
读图,回答7~8题:
7.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8.下列对图示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
A.甲——水位下降
B.乙——改善局部气候
C.丙——增加
D.丁——加重
解析:7.C 8.B 第7题,图示信息显示修建水库会影响到河流下游的径流变化、诱发地震、改善气候等,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第8题,水库的修建可使库区湿度加大,降水增多,温差变小,改善局部气候;地下水位会上升;减轻洪涝威胁,减少下游河流的泥沙沉积。
读漫画“把云留住”,回答9~10题:
9.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大气污染
C.森林破坏
D.温室效应
10.此图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同一性
解析:9.C 10.A 图中森林的破坏导致了土地荒漠化,总体上体现出了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地理要素的改变,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读图,回答11~12题:
11.此图可以简单地看成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
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
A.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氧气④二氧化碳
B.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二氧化碳④氧气
C.①绿色植物②二氧化碳③动物④氧气
D.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氧气④二氧化碳
12.此图可以说明( )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
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11.A 12.D 第11题,图示可简单表示碳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循环过程,据箭头分析,①与②均与大气圈存在气体交换,①为动物,②为绿色植物,绿色植物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④),并释放氧气(③)。
第12题,图中除自然界的碳循环外,生产活动也会造成CO2的排放,增加大气中CO2的浓度。
物质循环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年平均降水量由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
长期的干旱,使这里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其要素如下图所示:
(1)按相关关系将字母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
(6分)
A.干旱
B.降水稀少
(2)在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形成中,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形成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4分)
(3)据图,请简述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其统一的演化过程。
(10分)
解析:第(1)题,降水稀少导致干旱。
第(2)题,西北地区地处我国内陆地区,距海洋较远,周围高山阻挡,水汽难以到达,导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
由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导致地表植被缺少、河流多内流河等一系列的地理环境的形成。
第(3)题,结合图中右栏所列方面重点简述。
答案:(1)如下所示。
(6分)
(2)气候。
(4分)
(3)西北地区(由于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又受到周围高山、高原的阻挡),地形封闭,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使这里降水稀少,干旱成为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
长期的干旱,使这里形成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动植物有耐旱、耐渴的特点;河流稀少,多为内流
河、湖;由于降水稀少,难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合发展牧业,有水源的地方发展灌溉农业;人烟稀少,农田、村镇、城市多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10分)
14.根据下面实验,回答问题:(20分)
步骤一:如图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
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
步骤二: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
步骤三: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
(1)阐述你看见的现象,并按步骤写下来。
(5分)
(2)这个实验模拟了什么现象?具体环节是什么?(6分)
(3)对于沙子而言,水的作用相当于地质作用中的。
(3分)
(4)大自然中这种现象的重要意义是:让地球表面各纬度之间发生了
和的交换。
(6分)
解析:理解实验现象原理,联系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来回答问题。
通过实验水的转化过程、模拟大气圈和水圈的联系,然后通过现象揭示实验过程蕴含着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答案:(1)首先是塑料纸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往装沙的小瓶里滴,最后小瓶里的沙由干变湿。
(5分)
(2)水循环现象。
蒸发、(凝结)降水。
(6分)
(3)外力作用(3分)
(4)物质能量(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