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大班教案(精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废为宝》大班教案(精选
一、教学内容
《变废为宝》是环境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大班儿
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环境教育指导手册》第五章节——生活中的环保,详细内容涉及认识可回收物、了解
废物利用的意义以及动手制作环保手工艺品。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至少三种常见的可回收物,并了解它
们可以转化为哪些有用的物品。

2. 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掌握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简单手
工艺品的技能。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环保责任感,激发他们对“变废为宝”活
动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认识和区分可回收物,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物品进行手工制作。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将废旧物品巧妙地转变为有用的
手工艺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PPT、环保手工艺品样品、分类垃圾桶模型。

学具:剪刀、胶水、彩笔、废旧报纸、塑料瓶、玻璃瓶、纸盒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展示环保手工艺品样品,引发学生兴趣。

讲解生活中废物利用的例子,如废报纸变成纸袋。

2. 新知识学习(10分钟)
通过PPT展示,介绍常见的可回收物及其标志。

分类游戏:学生分组,将不同的可回收物放入相应的分类垃圾桶。

3. 例题讲解(15分钟)
展示如何将废塑料瓶转变为小花盆的步骤。

引导学生讨论在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 动手实践(20分钟)
学生按小组领取材料,根据教师提供的示例,动手制作环保手工艺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疑问。

5. 展示与评价(5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

针对作品的特点和创意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
1. 板书中心:变废为宝
2. 两旁列出:可回收物种类、废物利用的例子
3. 下方展示:环保手工艺品的制作步骤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件有用的家庭物品。

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不同的废旧材料,作品需有实际用途。

答案:可制作如废纸筒笔筒、塑料瓶花瓶等。

2. 课后拓展:观察家里一天产生的垃圾,记录下可以回收利用的物品,并思考其可能的用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学生是否掌握了可回收物的基本知识,以及他们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的表现。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如废品回收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实践情景引入
2. 新知识学习中的分类游戏
3. 例题讲解的深入程度
4. 动手实践的指导方法
5. 作业设计的实用性与创造性
一、实践情景引入
实践情景的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通过展示环保手工艺品样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废旧物品的潜在价值。

此环节需要确保样品的多样性和创意性,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生活化的例子,如废报纸变成纸袋,将环保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二、新知识学习中的分类游戏
分类游戏是帮助学生认识可回收物的重要环节。

在设计游戏时,应确保:
游戏材料充足,每组都有足够的可回收物和分类垃圾桶模型。

游戏规则简单明了,学生易于理解和操作。

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进行观察,及时纠正分类错误,并提供必要的解释,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分类知识。

三、例题讲解的深入程度
例题讲解应深入浅出,确保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步骤完成手工艺品的制作。

在讲解过程中:
教师应详细解释每个步骤,并通过图示辅助说明。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

强调安全使用工具的重要性,如正确使用剪刀和胶水,防止意外伤害。

四、动手实践的指导方法
在动手实践环节,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不仅仅模仿示例,而是根据个人想法进行创作。

巡回指导时,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进度,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相互帮助,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五、作业设计的实用性与创造性
作业设计应兼顾实用性与创造性:
设计题目时,强调作品的实际用途,让学生意识到废旧物品的再利用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要求作品至少使用两种不同的废旧材料,鼓励学生探索不同材料的结合方式,提高作品的创新性。

作业评价时,不仅要考虑作品的功能性,还要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环保意识的体现。

通过上述细节的关注和详细补充,可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愉快的实践中学习环保知识,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使用清晰、生动的语言,语调富有变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关键知识点讲解时,放慢语速,加重语气,强调重点。

二、时间分配
确保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情景导入简短有趣,不超过5分钟。

实践环节时间充足,至少20分钟,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完成作品。

三、课堂提问
提问应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个人观点。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反馈,即使回答不完整或错误,也要肯定其参与和努力。

四、情景导入
选择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情景,如利用废报纸制作购物袋,使环保理念贴近学生生活。

通过故事、实物展示等方式,增加情景导入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教案反思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应注意更新和丰富案例,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感。

二、教学过程
实践环节学生参与度高,但在指导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提前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

课堂提问环节,部分学生表达不够积极,应考虑如何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三、教学效果
课后作业的反馈显示,学生在家中能够主动寻找废旧物品进行创作,说明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延伸。

四、改进措施
增加课堂互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需求。

定期评估和更新教学内容,确保教案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