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开颅和介入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开颅和介入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开颅和介入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124例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患者予以回顾性分析,设计手术方案时
将行开颅术治疗的68例设为对照组,将行介入手术治疗的56例设为研究组,对
比两组炎症指标水平及预后情况。

结果:研究组ESR、IL-6、CRP水平比对照组
低(P<0.05);研究组ADL分级中Ⅰ级例术显著多于对照组,且Ⅲ级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颅内多发性动脉瘤行介入术可有效降低患者炎症指标,并提高其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开颅;介入;手术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0-0073-02
颅内多发性动脉瘤(MIA)为颅内动脉瘤数量≥2,且该病好发于中年女性,
其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明确[1]。

临床治疗MIA主要采用手术方案,传统开颅术虽然疗效良好,但损伤较大,且并发症多,而随着医疗技术发展与进步,血管介入术
已完成大部分MIA患者治疗。

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124例MIA患者分别予以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予以回顾性分析,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124例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患者予以回顾性分析,设计治
疗方案时分为对照组(68例)与研究组(56例);前者男女比37:31,年龄42~72岁,平均(52.04±6.24)岁;后者男女比30:26,年龄41~71岁,平均
(53.65±6.53)岁;30例大脑中动脉瘤,26例后交通动脉瘤,68例前交通动脉瘤;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开颅术治疗,依层切开皮肤与皮下筋膜,骨膜剥离后将皮瓣翻到
颅底部,剪开脑膜,探查颈内动脉,确定动脉瘤的位置,且经显微镜处理动脉瘤。

随后留置硬膜外引流管,术后予以尼莫地平进行持续泵入。

研究组予以血管内介入术治疗,全麻后,患者均取平卧位,自右股动脉进行
穿刺,送入6F鞘管,于颈内动脉的入颅段置入引导管头部,微导管插入后选取
置入动脉瘤瘤腔内的最佳位置,之后予以DSA引导,依据动脉瘤的大小、性状等
予以栓塞,直至动脉瘤未显影。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记录并对比两组术后炎症指标水平,主要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
沉(ESR)、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

参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
分表(ADL),社会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恢复为Ⅰ级;社会能力基本恢复,且
生活能够自理为Ⅱ级;生活不可自理,需于他人帮助下完成为Ⅲ级;卧床不起、
意识清楚为Ⅳ级;植物状态为Ⅴ级[2]。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 21.0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x-±s)表计量资料,t行组间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χ2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炎症指标对比
研究组ESR、IL-6、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

表两组炎症指标对比(x-±s)
*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术后ADL分级情况对比
研究组56例中Ⅰ级49(87.50%)例,Ⅱ级7(12.50%)例,Ⅲ级0(0.00%)例;对照组68例中分别为32(47.06%)例、18(26.47%)例、18(26.47%)例,两组ADL分级组间对比显示高度差异(P<0.05)。

3.讨论
MIA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病,主要指的是颅内动脉管壁上异常膨出,属于造成
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之一[3]。

生颅内动脉瘤机制较复杂,目前尚未明确,临床需
予以高度重视。

临床治疗MIA方案较多,其中包括开颅术、介入术等,但就其治
疗效果相关报道鲜少,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已选定的124例MIA患者分别行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的效果,以期为日后临床治疗MIA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ESR、IL-6、CRP均比对照组低,提示血管内介入
术可有效降低MIA患者炎症指标,加快其术后恢复速度。

开颅术与微创介入术均
存在各自优缺点,相关研究显示,两者于手术成功率对比未显示高度差异,但传
统开颅术费用相对略低,且手术过程中予以探查时可有效清除颅内血肿[4]。

微创
介入术中虽住院费用更高,但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同样可弥补这一缺陷,此外,血
管内介入术不但创面愈合佳、创伤小,且术后血液炎症指标的下降速度显著高于
行传统开颅术治疗的炎症指标下降速度[5]。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Ⅰ级49(87.50%)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32(47.06%)例,且Ⅲ级0(0.00%)例显著少
于对照组18(26.47%)例,这与曹飞鹏、杨媛媛[6]等人文献研究结果类似,进一步验证介入术应用于MIA患者可显著改善其预后质量。

本研究受时间、环境及样
本因素制约,未就两组手术成功率进行分析,待临床进一步研究予以补充。

综上所述,与传统开颅术相比,颅内多发性动脉瘤行介入术可加速患者恢复
速度,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纪玲,杨丽平,施如月.1例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并腹主动脉闭塞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3,27(05):1275-1276.
[2]朱青峰,王国芳,周志国.血管内介入治疗创伤性颅内动静脉瘘合并血管狭窄及动脉瘤一例[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25(01):106-108.
[3]温志锋,梁传声,潘起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处理[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10(06):303-307.
[4]宋书欣,朱健明.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
经外科杂志,2014,19(02):94-96.
[5]张五中,王衍刚,张俊杰等.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J].
中国临床神经医科杂志,2014,19(07):421-422.
[6]曹飞鹏,杨媛媛.开颅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2015,29(03):1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