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摘要: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浓厚的国家,几千年的文化在我国发展着,自古以来我国就出现了大量具有营养的书籍,《聊斋志异》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书籍之一,在书中作者创设了许多狐怪形象,也有一些感人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对其有着强烈的抨击。
《聊斋志异》中还存在着一些风格各异的书生形象,通过对不同书生形象的塑造,展现出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对当时的科举制度与风俗世态等都真实的再现,也表现出了书生们的一种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对后世的研究与创作都起到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聊斋志异》;书生;形象
前言
一直以来,我国的人才选取都有着严格的考试制度,封建社会在人才选拔上也是有着自己的措施方法,科举考试就是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标准,因此科举考试也是深入在封建社会的书生心中就有着其情节。
另外,自古以来知己是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所追求的,在知己身上才能够让自己的情感得以抒发,让自己的价值能够有一个懂你的人。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书中就塑造出的书生形象就是有这一种情怀,在这些书生身上既有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着对这种传统封建文化的不满与披露。
《聊斋志异》这一形象上的精神是与作者蒲松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生活在封建社会的蒲松龄有满腹才华,不过在自己仕途上却不尽如意。
因此在书中的书生就有着传统的书生对科举的追求,甚至是狂热的追求,也有着对知己的渴望。
在这样的文化之中的《聊斋志异》对书生的解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聊斋志异》概述
在我国有着许多关于鬼怪的书籍,也有许多关于书生的文章,不过把二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还结合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有着深刻内涵的书就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是一部在思想与语言上都有着独特风格特点的文言小说。
《聊斋志异》中用幻想的方式写了狐怪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之上对作者当时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与人们的思想情感进行了反应,把
作者的认识与情感都融合在其中。
平常当人们谈到《聊斋志异》时总是想到里面的狐怪形象,让人感觉到毛骨悚然,不过在书中还有另一种形象那就是书生。
在《聊斋志异》中有多个书生的出现,每个书生又有着不一样的性格与思想上的体现,在书生身上的情感与认识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应,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有的书生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有的书生又是有着怀才不遇的情感,还有的书生有着对当时官吏的控诉,更有着具有反抗精神的书生。
所以,在《聊斋志异》中的书生不仅仅是外表好看,在他们身上也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他们坚强的意志与精神。
二、《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分析
(一)具有斗争意识的书生形象
斗争意识是《聊斋志异》书中书生所展示出来的一种典型的书生精神,《聊斋志异》是在封建社会中的一部小说,有对封建社会各种不平压迫的控诉,更有着对这类压迫的反抗。
书中的《席方平》就是具有反抗精神书生的代表作。
席方平是书中的一个下层劳动者,故事中厚道老实的席方平父亲无论是在阴间还是在阳间都受到恶人羊某的欺压,使其在羊某的压迫下受尽了屈辱,席方平为了能够替父伸冤,就到阴间仅仅层层上诉。
不过上述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无论是城隍还是郡司对他的上诉都没有采纳,更没有为他的父亲伸冤。
但是席方平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也没有因为有所诱惑而放弃伸冤,最终席方平在二郎神的帮助下,使父亲的冤情终于得以解决。
这个故事虽然写的是阴间的故事,虽然是作者虚构的故事,不过这却是在现实之上的一种体现。
当时的社会是一片黑暗,平民老百姓是有苦不能申,官官相护的情况更是十分常见。
可是,即使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中,主人公却用自己的行动与百折不挠的精神让愿望得以实现。
其实这也说明了在作者蒲松龄身上就有着一股毅然向前的精神,也有着不为利益所诱惑的决心,让读者十分佩服。
像《席方平》这类的故事在《聊斋志异》中还有更多的体现,不同的是有的书生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完成愿望,有的书生却是通过其他方式来完成愿望。
《聊斋志异》中《向杲》一文就写到书生向杲心爱的女人被公子哥霸占,自己也被公子哥打伤。
向杲通过社会的力量通过法律方式向衙门告发公子哥,但是在当时不为老百姓着想的官衙却没有为百姓着想,这就使向杲在多次的告发中都没有成
功。
所幸的是当他觉得绝望时偶遇的道士给的袍子让他变成了老虎,咬死了毒害哥哥的庄公子。
向杲就是《聊斋志异》中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报仇雪恨的。
文章中的社会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被黑暗所笼罩,老百姓没有前途。
社会上的法律更是一种摆设,不能保护人民的利益,人们对不公平法律有着强烈的愤怒,促使人们醒悟反抗那个不公正的社会。
(二)抨击科举,揭露黑暗的书生形象
科举考试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在封建社会里有许多读书人为了科举考试而疯狂,不过存于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却不是那么科学合理,对当时的书生有着颇多不利的影响。
《书痴》就是《聊斋志异》中在此方面内容体现最为突出的文章,书中的主人公郎玉柱对书的迷恋达到了一种痴狂的状况,郎玉柱的家境并不雄厚,甚至是家里的什么东西都被变卖了,但是他却把书看做生命,一卷也不舍得卖掉或遗失;而且郎玉柱念书的时间也是痴狂,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他从不间断读书,而且每时每刻也在读书,有亲朋好友来了,他在读书对朋友接待不够;有任何事情时他还在读书。
而且郎玉柱还坚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把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都搬到了书中,甚是古板。
郎玉柱是一个把读书的迂腐表现的淋漓尽致的书生,而他产生这样行为的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社会的科举考试。
不过好的是郎玉柱在《聊斋志异》中还不算是一个悲剧,郎玉柱在颜如玉的引导下,逐步走出了迂腐的读书,并且在其督促下,还学会了日常生活事情,学会了琴棋书画,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使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有知识内涵,还有生活体验与掌握。
幸运的是郎玉柱最终还成为了朝廷官员,改变了以往死读书的状态,成为了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通过《书痴》一文可以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有了知识才能够做到传承,才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过读书也是要有方法、技巧,而不是死读书,最终成为一个书呆子。
但就书呆子这一现象在当时科举选拔制度下也是广泛存在的。
郎玉柱虽然受到了读书的思想禁锢,最终却也不错;在当时的射虎上还有的书生却有着满腹才华,却在当时的社会上并没有得到重用,甚至最终抑郁而终的书生也是大有人在。
《叶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书生。
叶生是一个有才华、有理想的书生,但是在科举考试上他却是怎么也考不上。
最终虽有才也只能在死后的魂魄中帮助赏识自己的丁乘鹤的儿子考中进士。
叶生的才华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
但是具有条条框框的科举制作却禁锢了他的发展,虽然他从小就在为科考而准备,最终也没有能够通过科考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对叶生而言是多么无奈与痛苦。
而当时的科举选拔制度却让其也只有这一条出路,这说明封建社会在人才选拔上的单一与人才的无奈。
此外,《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往往是一些贫寒的学子,但是在这些贫寒的书生身上却有着远大的报复,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力量改变当时的社会现状,这些书生更是正直、善良、勇敢。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些疏忽生只是显得是那么不协调,结局往往也是悲剧收场。
(三)追求爱情的书生形象
爱情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才子佳人更是令人羡慕的结合。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也有着对于爱情故事的描写。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连城》就是一篇以追求爱情与知己的故事。
主人公连城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还很善良、能干,里面的书生乔生写得一手好诗,诗受到连城的赏识,两人进而成为了知己,从此两人更是心心相印。
但是连城的父亲却嫌弃乔生的穷,竟把一个盐商的儿子许配给了连城。
在连城的病中需要有人肉做药引,盐商之子不但不给反而还讥笑连城,可是当乔生得知时主动献出了自己的胸肉;当连城的父亲并没有因此把连城嫁给乔生,而是设宴作答。
乔生当即感到十分愤怒,只是说:“士为知己者死”。
故事中的乔生不是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人,更不是一个畏惧强权的人。
他是一个有爱有恨,对知己与爱情充满着强烈追求的书生。
在经过颇多阻拦与磨难,两人最终走在了一起。
蒲松龄所生活的封建社会对爱情这一观念是比较束缚的,婚姻多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很难有自己的意见与选择,这也导致了封建社会的年轻人在爱情中处于被动地方。
《聊斋志异》就是借以这类故事体现出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希望能够在乔生这类书生身上能够打破传统的封建观念,也体现出了男女之间的真挚情谊。
此外,《聊斋志异》中还有体现出男女之间轰轰烈烈爱情的故事,这类故事在蒲松龄笔下充满了对爱情的追求,打破了传统的观念,《瑞云》就是其中的代表。
封建社会也是男子地位之上的社会,在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低,在爱情中处于被动。
但是《瑞云》中的贺生对女子是尊敬的,他花尽所有金钱也只是看一看瑞云的芳容,结识后他对瑞云也是一种尊重的相处态度,他们的爱情不是在金钱上
的交换,而是真正爱情情感的融合,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能够做到如此是十分难得的。
(四)讽刺世俗民风的书生形象
在上述三点中《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书生,在书中同样也存在着一部分消极的书生形象。
在书中同样有着好逸恶劳的书生,也有着对美女沉迷的书生形象等等。
《崂山道士》中的书生就是一个典型的好逸恶劳的书生,里面的书生虽然也有文采,不过它更多的是想做神仙,当他学会了术道后,他并没有做下有意义的事情,为人民做事,反而去做行窃之事。
在这个书生身上体现更多的一种好吃懒做与投机取巧。
这在当时社会上此类人也是广泛存在,在当时同样存在着不想奋斗而想成功的书生,他们有愿望,想成功。
但他们却不想奋斗,贪图享乐,这类人是蒲松龄书中较为世俗的书生,也是坐着强有力进行批判的一类人。
结束语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虽然是一部关于鬼怪的书籍,不过这部书也是对社会现实有着真实写照的一部书。
书中的书生不仅仅有追求理想的,也有追求爱情的,更有好逸恶劳的。
无论是哪一种书生都给人真实的感受,让读者能够看见当时的社会现状,反映了当时畸形的社会现实。
《聊斋志异》中所塑造的书生不仅具有现实意义,对后来吴敬梓的创作也是起到了促进作用,当然对现在的研究更是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试论《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的苍白性[J]. 史晓文,梁锦丽,吕玉亭.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2]论《聊斋志异》中鬼书生形象[J]. 柴国珍.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3]叙事空间抑或空间叙事[J]. 陈晓辉.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4]泪光中的自我陶醉——从《聊斋志异》的书生形象看蒲松龄的精神胜利意识[J]. 申阅.焦作大学学报. 2014(02)
[5]论《聊斋志异》的男权色彩[J]. 陈志国.蒲松龄研究. 2013(04)
[6]论《聊斋志异》书生形象的女性化倾向[J]. 黄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