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八上文言文期末复习练习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八上文言文期末复习练习二
《小石潭记》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2)悄怆幽邃()
(3)不可久居()(4)隶而从者()
2.写出下列加粗词语所指代的内容。
(1)其岸势犬牙差互()(2)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4)乃记之而去()3.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
(扣住文中描写水、鱼、溪流的句子去填。
)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4.翻译并体会其妙处(从文章内容和主旨方面去揣摩)。
(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不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______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_______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______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6.文中描写小石潭的________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________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_______的情感。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8.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
9.“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二)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不然。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文题:钴鉧潭记,作者:柳宗元)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啮.其涯()(2)以予之亟.游也
()
(3)芟.山而更居()(4)气之迥.()
11.写出下列各句中“其”所指代的内容。
(1)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
(2)其.颠委势峻()
(3)予乐而如其.言()
(4)行其.泉于高者()
12.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
A.屈折东流 B.荡击益暴 C.毕至石乃止 D.有泉悬焉
13.翻译。
(1)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
(2)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14.《小石潭记》和本文都出自柳宗元的手笔,都是“永州八记”中的作品,内容也都是写潭的,但两文的写法有所不同:前文着重写,后文着重写;前文主要突出景物的特点,后文主要突出景物的特点;前文抒发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后文透露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境况。
《记承天寺夜游》
1.先学习,后做题。
(9分)
“解”是个多音字,通常有三种读音。
作“分割”“剖开”“解除”“解释”“了解”“演算”等讲时读jiě;作“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押送”“古代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典当、抵押”讲时读jiè,如:解送(jiè sòng)、解元(jiè yuán)等;作姓氏、古地名(解池)
用时读xiè,或作“懂得”“明白”“杂技表演的各种技巧(特指马术)”“武术的架势”讲时
读xiè。
(1)解.衣欲睡()(2)解.铃系铃()
(3)识文解.字()(4)解.不开这个道理()
(5)苏三起解.()(6)跑马卖解.()
(7)使出浑身解.数()
(8)两头蛇解.珍(《水浒》中的人名)()
(9)把犯人解.到县里()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6分)
(1)怀民亦未寝.()________ (2)水中藻荇
..交横()________
3.解释加点的词。
(12分)
(1)念.无与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
(3)相与
..步于中庭()(4)盖.竹柏影也()
(5)寻.张怀民()(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默写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翻译之。
(6分)
5.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
本文选自《》。
(2分)
6.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说说句中的“闲”字在
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
7.读故事,完成题目。
(15分)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
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
恰巧,案
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
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
满地金。
”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
说西
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
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
诗人仔细吟。
”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
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
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
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
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综合题
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使用了什么共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治水必躬亲》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潴.有浅深()非相度
..不得其情()()
躬.历山川()非咨询
..不穷其致()()
好逸.而恶劳()亲劳胼胝
..()()
远嫌.而避怨()布袍.缓带
..()()二、根据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各写一个成语
(1)泥.于掌故()(2)躬.历山川()
(3)好逸.而恶劳()(4)计利.而忘义()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泥.于掌故()(2)非咨询
..不穷其致()
(3)势.有曲直()(4)是以必得躬历
..山川()
(5)不可执.一.()(6)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7)冒雨冲.风()(8)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四、与“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B.送孟浩然之.广陵
C.乃记之.而去 D.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
五、阅读下列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一)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非咨询不穷其致.()不扣.一厘()
计.利而忘义()盖.地有高低()
2.选出下列句子中“于”的解释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泥于.掌故 B.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C.相与步于.中庭 D.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3.翻译下列句子。
(1)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2)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3)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4.我国历史上在治水方面有过不少名人,请你联系两个人物,结合课文中的海瑞,说说怎样才能很好地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