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化学—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附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
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关系的是()
A.向一定体积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B.向足量的镁和铁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
C.向硫酸镁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向一定体积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pH应该是由小于7逐渐升高,直至等于或大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向足量的镁和铁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最终生成氢气质量相等,由于镁比铁活泼,反应需要时间短,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向硫酸镁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和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不能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B。

2.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相应变化的是
A.向等质量等体积的稀硫酸中加入镁粉和铁粉
B.向pH为3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pH为11的氢氧化钠溶液C.向一定质量的铜粉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D.将一定量的红磷置于充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
2442
Fe+H SO=FeSO+H
982


2442
Mg+H SO=MgSO+H
982


知,向等质量等体积的稀硫酸中加入镁粉和铁粉,稀硫酸完全反应,等质量等体积的稀硫酸与足量的镁粉、铁粉反应生成等质量的氢气,此选项错误;
B、向pH为3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pH为11的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酸性减弱,碱性增强,所以溶液的pH从3开始增大,当恰好反应时,溶液的pH=7,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
液,溶液的pH大于7,由于反应过程中有水生成,反应后的溶液浓度小于开始的氢氧化钠浓度,最终溶液的pH小于11,此选项错误;
C、根据
332
Cu+2AgNO=2Ag+C()
6
u NO
4216可知,向一定质量的铜粉中加入硝酸银溶
液,铜粉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溶液,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大,此选项正确;D、将一定量的红磷置于充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由于燃烧放出热量,密闭容器中压强先变大,反应消耗氧气,无气体生成,冷却至室温后,密闭容器中的压强小于反应前的压强,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图像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位置、变化趋势、转折点、终点位置是否正确。

3.下列4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相关变化关系的是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一定量的硫粉与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
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锌粉、镁粉D.向等质量的铁粉和镁粉中分别滴加足量的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锰元素到了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中,锰元素质量没变,由于生成了氧气,反应后固体质量在不断减少,所以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在不断增大,当反应完毕后,锰元素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B、一定量的硫粉与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内点燃并充分反应,硫完全反应,剩余硫粉质量为零,故选项错误;
C、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Mg+2HCl=MgCl2+H2↑,即每24g 镁反应生成氢气2g;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Zn+2HCl=ZnCl2+H2↑,即每65g锌反应生成氢气2g,。

向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锌粉和镁粉时,刚开始相同质量的金属,生成氢气的质量为镁大于锌,在图中表示为相同的横坐标时,镁的图像位于锌上方;由于锌和镁过量,因此生成氢气的质量决定于稀盐酸,又因为稀盐酸是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因此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故选项正确;
D、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Mg+2HCl=MgCl2+H2↑,即每24g 镁反应生成氢气2g;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2HCl= Fe Cl2+H2↑,即每56g铁反应生成氢气2g。

根据题中的叙述可知,横坐标代表的是稀盐酸的质量,而不是反应时间,向等质量的铁粉和镁粉中分别滴加足量的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所以对于酸来说刚开始滴加,金属是过量的,铁和镁产生的氢气一样多,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相同质量的氢气,消耗铁的质量比较大,所以铁先反应完,然后另一种金属会继续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一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要排在前面的金属就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4.观察实验图象,得到结论正确的是()
A.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CaO
B.将等质量的镁片和铁片投入到足量稀硫酸中
C .向硝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D .将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CaO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逐渐减小,待完全反应后,温度逐渐冷却至室温,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又逐渐增大至恢复原样,符合题意;
B 、将等质量的镁片和铁片投入到足量稀硫酸中,镁与稀硫酸反应:
2442Mg+H SO MgSO +H =↑,铁与稀硫酸反应:2442=F Fe+H SO SO +H e ↑,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铁,故最后镁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于铁,不符合题意;
C 、向硝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钡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和水,同时,氢氧化钡也会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钡,由于硫酸钡不溶于硝酸,故一开始就产生沉淀,不符合题意;
D 、将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但是不会减小至零,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5.用等质量相同表面积的镁条、等体积不同浓度的稀盐酸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①镁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②b曲线对应的盐酸浓度较大
③盐酸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④单位时间内放出热量越多,反应速率越快
⑤装置内氢气的质量先增大,后减小
⑥两种情况最终产生氢气的质量可能相同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③④⑥D.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符合题意;
②盐酸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压强增大越明显,故a曲线对应的盐酸浓度较大,不符合题意;
③盐酸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④镁与盐酸反应放热,单位时间内放出热量越多,说明反应速率越快,符合题意;
⑤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气质量逐渐增加,待完全反应后,氢气的质量不再变化,故装置内氢气的质量先增大,后不变,不符合题意;
⑥如盐酸过量,镁条的质量相等,两种情况最终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符合题意。

正确的是:①③④⑥;故选C。

6.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Ca(OH)2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变化曲线
B.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水的电解
D.分别向等质量的镁和铜固体中逐滴加入盐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A正确;
B、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等到稀硫酸反应完毕后,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一开始没有沉淀,等到稀硫酸反应完后有沉淀生成,硫酸铜反应完后沉淀不再增加,为一定值,故B错误;
C、通电分解水时产生氢气的体积是氧气的二倍,质量比为1:8,故C错误;
D、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铜在氢的后面与酸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个数是()
①一定质量的碳和氧化铜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
②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和氯酸钾的混合物充分加热反应
③等质量的金属镁、锌、铁分别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
④一定质量的氯化钡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X溶液,X可以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钠
A.1个B.2个C.3个D.4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一定质量的碳和氧化铜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属于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固体总质量应该随着反应的发生,不断减少,故原图错误,②由图可知,在图像开始的直线表示反应物未达到反应温度,不反应,因此,二氧化锰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不变,图像中的上升直线表示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和加热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氧气属于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固体总质量减小,因此,二氧化锰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图像中的第三条直线表示氯酸钾被反应完,反应停止,二氧化锰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不变,故原图正确;
③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镁>锌>铁,与稀硫酸反应时镁的速率最快,在坐标中斜线最陡,铁的反应速率最慢,在坐标中斜线最平缓,等质量的镁,锌,铁,分别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由于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最小则镁生成的氢气最多,即镁曲线的最高点的纵坐标最大,锌的相对原子质量最大则生成的氢气最少,即锌曲线的最高点的纵坐标最小,故原图错误;
④一定质量的氯化钡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X溶液,X如果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只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开始的时候溶液中有氯化氢,使溶液会呈现酸性,pH值会小于7,随着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慢慢的氯化氢在减少,溶液的pH会变大,当二者恰好反应后pH值为7,当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会变为碱性,pH值大于7,因此,曲线中没有纵坐标不变的一段,故原图错误,所以,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个数是1种,故选A。

【点睛】
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像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知识熟练,并能结合图像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图像的意义要抓住三点:①抓图像的起点,②抓图像的终点,③抓图像的变化过程。

8.下列各选项与如图所示曲线相符的是


实验操作 横坐标 纵坐标 A 向一定质量的锌粉中加入稀硫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生成氢气的质量/g B 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加
入铜粉
加入铜粉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C 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
入碳酸钙粉末
加入碳酸钙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D 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 加入水的质量/g 溶质的质量/g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向一定质量的锌粉中加入稀硫酸,稀硫酸与锌粉接触就会反应产生氢气,横坐标表示加入稀硫酸的质量,纵坐标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生成氢气的质量会从原点开始。

故A 不符合题意;
B. 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加入铜粉,3322AgNO Cu Cu(NO )2Ag 64216
+=+ ,横坐标表示加入铜粉的质量,纵坐标表示溶液的质量,由反应可以看出,一个铜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64)反应进入溶液中,两个银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08)会被置换出来,所以溶液质量会随着铜的加入而减少直到反应结束。

故B 不符合题意;
C. 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碳酸钙粉末,
3222CaCO +2HCl=CaCl +H O+CO 10044↑
,碳酸钙(相对原子质量为100)是固体,二氧化碳(相对原子质量为44)为气体,溶液中每进入100份质量同时减少44份质量,进去的多,出来的少,所以溶液质量会增加,横坐标表示加入碳酸钙的质量,纵坐标表示溶液的质量,加入碳酸钙前盐酸有一定质量,故起点在纵坐标上不为原点处。

故C 符合题意;
D. 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进行稀释,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不变。

横坐标表示加入
水的质量,纵坐标表示溶质的质量,溶质质量不变应该是一条直线。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下列图象能够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镁粉、锌粉
B.将铜片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
C.将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
D.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等质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分别与足量的镁粉和锌粉反应,由于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酸量相等故生成的氢气量会相等,镁的活动性强于锌,故对应的曲线是镁的比锌的斜率大,图像能够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
B、铜与硝酸银生成硝酸铜和银,每64份质量的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216份质量的银,反应后固体质量会增大,不会减小,没有加入铜时,固体的质量应为零,图像不能够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浓度变小,图像不能够正确反映
其对应变化关系;
D、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时,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从而导致水的量不断减少,直至为零,溶质质量减小为零,图像不能够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

故选A。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10.用两段等质量等表面积的镁条,分别和足量的等体积不同浓度的稀盐酸,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容器中压强变化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曲线b对应的盐酸浓度较小
B.反应结束后两实验中产生氢气质量相等
C.开始时压强迅速增大的原因和反应放热有关
D.曲线a中A点压强最大,表明此时反应己结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盐酸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压强大,完全反应需要的时间短,故曲线b对应的盐酸浓度较小,不符合题意;
Mg+2HCl=MgCl+H↑,故反应结束后,生成氢气的B、镁条的质量相等,盐酸过量,
22
质量相等,不符合题意;
Mg+2HCl=MgCl+H↑,有气体生成,加上镁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使装置内压强C、22
增大,故开始时压强迅速增大的原因和反应生成气体和放热有关,符合题意;
D、曲线a中A点压强最大,说明这时,镁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表面此时反应已经结束,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如图是对实验绘制的相关变化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准确的是()A .向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铝中加入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B.向硫酸中加水,溶液pH的变化
C.向饱和食盐水中不断加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变化
D.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不断加入锌粉,溶液的质量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设加入金属质量为m,镁生成的氢气质量为x,铝生成氢气质量为y,
2442
Mg+H SO=MgSO+H
242
m x

24m
= 2x ,x=
1
m
12
242432
2Al+3H SO=Al(SO)+3H 546
m y

54m
= 6y ,y=
1
m
9
x小于y,所以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是铝的大于镁的,当金属没有完全反应时,硫酸完全消耗,产生的氢气质量等于硫酸中氢离子的质量,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选项A正确;
B、硫酸显酸性,pH小于7,加入水后,溶液稀释,溶液pH有所增大,但是无限稀释后,溶液的仍然为硫酸,所以pH无限接近与7,但是不会超过7,选项B错误;
C、饱和食盐水的中不断加入水,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加,所以溶质质量保持不变,选项C错误;
D、溶液为硫酸铜质量,所以开始时溶液质量不为零,选项D错误。

故选A。

【点睛】
酸性或碱性溶液无限稀释后,溶液本身的酸碱性不会发生改变。

12.下列四个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分别向相等质量的锌、铁中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盐酸
B.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钙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C.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
D.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双氧水溶液制取氧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每56份质量的铁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65份质量的锌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所以分别向相等质量的锌、铁中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盐酸,酸过量时铁生成氢气多,故A 错误;
B 、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钙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会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钙反应,所以溶液的pH 值先增大,然后不变,完全反应后,pH 值继续增大,所以B 选项是正确的;
C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溶剂质量减小,溶质质量也相应的减小,不会保持不变,故C 错误;
D 、催化剂仅能改变反应速度,不能改变生成物的多少,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双氧水生成氧气质量相同,故D 错;故选B 。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反应前后都不变的物质为催化剂,催化剂仅能改变反应速度,可能加快也可能是减慢,不能改变生成物的多少,据此分析判断。

二、中考初中化学流程图
13.黄铜矿(主要成分2CuFeS )经初步处理后,所得溶液甲中的溶质为243Fe SO ()、4CuSO 及24H SO 。

某同学通过废铁屑与溶液甲反应,制取补血剂的原料碳酸亚铁并回收铜。

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
温馨提示:2434+Fe (SO )Fe=3FeSO
﹙1﹚操作a 的名称是________,该操作中会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___________ 。

﹙2﹚不溶物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 。

﹙3﹚步骤Ⅰ中生成铜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废铁屑中含有少量铁锈,却对产物的成分没有影响,原因是________。

步骤Ⅲ中加入一种可溶性试剂可实现转化,从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分析,该试剂可以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

【答案】过滤 引流 Cu 、Fe 44=Fe+CuSO FeSO +Cu 铁锈可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硫酸铁再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 23Na CO
【解析】
【分析】
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氧化铁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硫酸铁能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

【详解】
(1)操作a 的名称是过滤,该操作中会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引流;
(2)不溶物的成分为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的铜和过量的铁;故不溶物的成分为Cu 、Fe 。

(3)步骤I 中,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生成铜的化学方程式为
44=Fe+CuSO FeSO +Cu ;废铁屑中含有少量铁绣,却对产物的成分没有影响,原因是铁锈中的氧化铁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硫酸铁能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

步骤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时,碳酸钠能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碳酸亚铁和硫酸钠,从而得到碳酸亚铁,因此从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分析,该试剂可以是Na 2CO 3溶液。

14.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试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CO 2不能直接与BaCl 2和MgCl 2发生反应。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________。

(2)滤渣a 的成分是________;白色沉淀b 的成分是________。

(3)滤渣a 中加入足量稀盐酸的目的:________。

(4)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则原样品一定存在的物质是________。

【答案】玻璃棒 CaCO 3、Mg(OH)2(填名称也可) BaCO 3(填名称也可) 排除硫酸钡沉淀的干扰,证明样品中无硫酸钠 CaCO 3、BaCl 2、Na 2SO 4、NaOH (填名称也可)
【解析】
【分析】
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

【详解】
(1)过滤需要玻璃棒引流,故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2)样品加水溶解,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碳酸钙不溶于水,过滤得到滤渣a ,则滤渣a 中可能含有硫酸钡、氢氧化镁和碳酸钙,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滤渣全部溶解,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硫酸钡和稀盐酸不反应,假设1.4g 滤渣a 均为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的关系式为
3222 CaCO+2HCl=CaCl+H O+CO 10044
,则1g碳酸钙完全反应生成0.44g二氧化碳,滤
渣a的质量大于1g,说明滤渣a中含有氢氧化镁,故滤渣a的成分是CaCO3、Mg(OH)2;滤液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氯化钡,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故白色沉淀b的成分是BaCO3。

(3)硫酸钡和稀盐酸不反应,故滤渣a中加入足量稀盐酸的目的排除硫酸钡沉淀的干扰,证明样品中无硫酸钠。

(4)样品加水溶解,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碳酸钙不溶于水,过滤得到滤渣a,则滤渣a中可能含有硫酸钡、氢氧化镁和碳酸钙,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滤渣部分溶解,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硫酸钡和稀盐酸不反应,说明样品中含有硫酸钠、氯化钡和碳酸钙,可能含有氢氧化钠,滤液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说明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氯化镁,故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则原样品一定存在的物质是CaCO3、BaCl2、
Na2SO4、NaOH。

【点睛】
碳酸钙不溶于水,硫酸钡和稀盐酸不反应,滤渣a中加入足量稀盐酸的目的排除硫酸钡沉淀的干扰,证明样品中无硫酸钠。

15.氯是一种重要的“成盐元素”,在海水、盐湖和盐矿中广泛存在。

(1)如图是氯原子结构示意图,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______;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_周期。

(2)含氯元素的物质大多具有消毒杀菌功能。

如:a 醋酸氯己定[C22H34C l2N10O2] b 氯化钠 c 二氧化氯[ClO2] d.次氯酸钠[NaClO]等。

①醋酸氯己定属于______(填“有机”或“无机”)化合物;1个醋酸氯己定分子由______个原子构成。

②b、d物质溶于水都能解离出钠离子,但阴离子不同。

写出d中阴离子符号______。

(3)次氯酸钠是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

其生产流程如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