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第四次押题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第四次押题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闻一多先生“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
....,声震天地!
B.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
....,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C.事实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还不得,读两三遍就得了。

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
觉得开卷有益
....。

D.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别具匠心
....,它将连起世界上最具活力经济区,对香港、澳门、珠江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2.下面对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联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表现了诗人的压抑心情。

B.颔联写了诗人对老朋友的悼念和回到故乡恍如隔世的感觉。

C.颈联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后人引用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D.尾联点明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姑且借酒浇愁吧。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是不容置疑
....的必然规律
B.乐于助人本是无可厚非
....的,可是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种迂腐。

C.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让人感觉到他这句话中不容置喙
....的意味。

D.他的话那样的笃定,带着不容置辩
....的力量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说什么?我们跟学舌的鹦鹉有什么区别呢?
B.导演杨洁在拍摄《西游记》时,认为“取经女儿国”一集的情节可以有一段插曲,她决定把作词的任务交给词作家阎肃。

C.中国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及其投资或控股的公司,几乎掌握了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切。

D.屈原在诗句:“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以美人自比,隐喻楚怀王听信谗言,将他流放到外地,使他的才能没有施展之机,恰似“美人迟暮”。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酬和.(hè)沉湎.(mián)龙吟凤哕.(huì)吹毛求疵.(chī)
B.炽.痛(zhì)缄.默(jiān)咫.尺天涯(zhǐ)花团锦簇.(zú)
C.顷.刻(qǐng)陨.落(yǔn)宠辱偕.忘(jié)怒不可遏.(è)
D.狡黠.(xiá)狩.猎(shòu)遍稽.群籍(jī)汗流浃.背(jiā)
二、名句名篇默写
6.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学而时习之,_________?(《论语·学而》)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_________,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_________,白露未晞。

(《诗经·蒹葭》)春蚕到死丝方尽,
_________?(李商隐《无题》)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其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醉翁亭记》中表明醉翁情趣所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7.小说阅读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①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

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②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

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

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

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③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

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

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④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

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⑤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⑥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

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

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⑦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

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⑧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

”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⑨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

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⑩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

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

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⑪“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

”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

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⑫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⑬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⑭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⑮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

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⑯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去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⑰柳先生一脸淡然。

⑱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

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⑲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⑳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㉑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㉒“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

”柳先生说。

㉓“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㉔“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小说选刊》2018年第5期)
1.(线索·照应)关注线索与照应,理清情节,补全思维导图。

2.(语言·情感)揣摩下面两处“笑”,体会人物情感。

(1)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挂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
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

(2)“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冷冷一笑
....说。

3.(人物·形象)小说的次要人物往往着墨不多,但其地位不可忽视。

请从下面两个次要人物中选取一位,
对其形象以及作用
......进行分析。

颜老爷翻译官
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题·主旨)小说的题目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

结合这篇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阅读《那晚,我们唱着歌走》,回答后面小题
那晚,我们唱着歌走
①记忆总是储存一些难忘的人和事,有些记忆是刻骨的,任岁月怎样地流逝,都带不走它的痕迹,甚至也没有模糊的可能。

那晚,我们唱着歌走,过去岁月里的那一夜歌声,永远烙在了心里,再也不会忘记。

每每想起总有着一丝苦涩的味道泛上心头,泪水就悄悄含在了眼里。

②那年,中专毕业刚分配工作,四十五岁的父亲就患了绝症,这对于整个家是毁灭性的打击,对于我这个长女更是迎头一棒,农家的劳力垮了就等于家抽掉了脊梁。

尽管想尽所有的办法,依然不能让父亲的病情逆转,只好在痛苦的煎熬中,整日以泪洗面,心酸地看着父亲,一步一步走向生命的末尾。

③一天请假回家看望父亲,不巧母亲也病了。

一张床上躺着两位亲人,目睹着父亲苍黄的脸色,面对着母亲烧得红赤的脸庞,无法形容心中的苦有多浓烈。

在家住了一晚,无奈第二天要赶回城里上班,早晨四点我就要从家里出发到镇上赶六点的班车。

平日早起搭车都有母亲送我,可这次要我一人走过黑暗寂静的田野,对于胆小十几岁的我是难以做到的,于是弟妹担起了送我的重任。

妹妹只有十二岁,弟弟只有八岁,说是让他们送我,倒不如说是让他们给我壮胆,就这样我们出发了。

④凌晨四时,乡村尚沉睡在梦乡里,没有一丝的声响,即使有一根针掉到地上,也能听到坠落的声音。

一把手电筒的光束划破了夜的帷幕,射出去好远好远,在光的照射下黑暗悄悄留出一条光的路。

幼小的弟妹走在前,我紧跟在后面,三个单薄的身影就这样,静悄悄走在黑暗的乡村小道上。

所幸有一束光亮壮胆,否则不知心中的怯懦有多强烈。

但我不敢有半点的情绪流露,作为姐姐我要把强大的一面展示给弟弟和妹妹。

⑤不平整的山道上,一粒粒砂石在夜空下惬意地躺着,寂静中,只听三双脚踩上去发出“嚓察嚓”的声音,就像踩在夜的弦上,被乐手在筝上轻轻刮擦着,即使声音很轻,在这样的夜里也变得十分地清晰。

真怕那声响引来老虎,引来暗角里的鬼怪,恐惧感油然而生,只觉全身的毛孔都张开,一个个的小疙瘩挣扎着挤出体表,头发也竖立起来。

不敢往左右看,感觉周边的黑影里可能藏着东西,又疑心背后是不是有什么跟着,不知年幼的弟弟和妹妹怕不怕,不敢问更不敢声张。

⑥绕过老屋,穿过小桥,到了空旷的田野里。

阵阵冷风从耳边不停地刮过,一阵又一阵的凉意侵袭来,夜更显得幽冷,田野的空旷静的可怕。

常听人说起老虎出没的事,想着要是冷不防,老虎就出现在视野里怎么办,身子后边是不是也跟着老虎,我感到毛骨悚然,更不敢回头去看。

突然前方有一堆黑影,吓的猛地将手电筒的光束对准它直射过去,原来是一棵矮胖的树,不禁暗暗松了一口气。

⑦我挺挺胸膛,清清嗓子,故作轻松地大声说:“弟,妹,我们唱歌好吗?”不请世事的他们随即应着说好。

三人的合歌就这样在夜的舞台上演了。

“我们唱大点声吧”我积极倡议着,单纯的弟、妹于是卖力地唱,那歌声尽管稚嫩,对于我来说却是那么悦耳动听。

我唱着唱着觉得自己也气壮起来了,声音越来越响,敏感的神经渐渐松弛下来,不再注意前后左右,感觉周身的细胞都扩张开来,充满着一种力量,振荡着夜的心房。

此时我们的声音就像是一柄长矛,正划向夜的咽喉,什么鬼魅,什么老虎,都退到一边去吧,我们不怕你。

七里多的路程我们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喝着,一直喝刹了镇桥头,天色在不知不觉中放亮了,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⑧只见弟弟穿着一件破旧的小棉袄,两只小手拢在衣袖里,缩着脖子,妹妹衣衫单薄,小脸被冷风冻得红红的,哆嗦着身子,望着他们俩,我好心痛,我在衣袋里摸出五毛钱递给弟、妹买油条吃,弟弟高兴地笑了,我仿佛找到了一丝心的安慰。

就在我转身的一刹那,泪水不知不觉地滚落下来。

⑨以后的岁月里,无论面对怎样的黑暗,想起那晚的歌声,心里便增添了百般的勇气。

不管是在暗夜黑踽踽独衍,还是在孤独的阡陌上行走,那…束季电筒的光亮,在心的一角始终闪好着。

困难中,我告诉自己,别怕,别胆怯,我依然是昔日的我,我有面对黑暗的勇气,我能用心灵的光束刺穿黑暗。

夜并不可怕,生命就在它的下面休整,仔细聆听你就会听到生命的呼吸,听到花儿抖动着花瓣,听到小草在微风中舞动。

让我们揭去那一层夜的面纱,在夜的色板上一定会见到有白色连接。

⑩那黎明前不寻常的歌声,那夜间伴我同行的年幼弟妹,就这样把记忆永远烙在了我的心底。

1.阅读第③~⑥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胆小”的具体表现。

(写出三点即可)
2.阅读文章第⑦段,说说“我”“故作轻松”的原因?
3.阅读全文,分析第⑧段画线句“泪水不知不觉地滚落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4.如何理解第⑨段“让我们揭去那一层夜的面纱,在夜的色板上一定会见到有白色连接”的含义。

5.阅读全文,说一说“那晚的歌声”为什么令我难忘?
9.文学作品阅读
寻找不回来的炊烟
①徐翔是个诗人。

②最近,他应一家文学杂志社的约稿,正在构思一首描写炊烟的诗。

③不知为何,他苦思冥想了多日,始终没有找到以往那种得心应手的感觉。

无奈之下,他找来一些有关炊烟的图片和视频,反复播放。

④只是,观看了整整一天,累得两眼发花,脑子里依旧空荡荡的。

徐翔显得十分焦躁和烦闷。

难道,深藏在记忆深处的那缕缕炊烟,已被都市的雾霾和沙尘所吞没,变得荡然无存了?
⑤记忆中,他的童年是跟母亲在老家度过的。

⑥那时的炊烟,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是那么充满诱惑力,他远远地凭着嗅觉,就能品味出家中母亲做出的饭菜是啥。

有多少回啊,当他一步迈进家门,喊一声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忙碌。

⑦闲着没事,他时常一个人独坐在村外西侧的土坡,遥望炊烟。

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

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

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幅动人的画卷。

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烟里还有饭菜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⑧徐翔决定回老家一趟,去重新体验一下炊烟。

⑨自从母亲去世后,约有二十年没回老家了。

老家早已面目全非,早没了记忆中的样子。

往昔杂乱无序的农舍早已变成了整齐划一的红瓦房。

一眼望去,整个村庄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徐翔顿感几分失望。

⑩他住进堂叔家后,期待堂婶快些燃起灶火,好尽快看到朝思暮想的炊烟。

可是,厨房早都改用沼气做饭了。

⑪徐翔恳求堂婶,能不能再用柴火为我做顿饭?堂婶有些不解,说为啥要用柴火,难道俺烧的饭菜不香吗?徐翔连忙解释,说他就是想看看烟筒里冒出的炊烟。

堂婶无奈地叹气,家里早就不用柴火烧饭,连灶台也拆了,哪能有炊烟冒出来啊。

⑫果然,徐翔整个村庄转了几圈,家家户户都没有冒出炊烟。

他不死心,又到四周邻村寻找一番,也是如此。

最后,在堂叔家小住了几天,就怏怏地离开老家。

⑬无奈之下,徐翔想出一个办法,在城里自家的别墅,按照老家灶台的样子,依葫芦画瓢雇民工垒造了一个。

他又买来木柴,在灶膛里燃起。

整得屋里烟熏火燎,他跑到屋外,仰头一看,却见别墅烟筒里冒出来的是一股浓烟,直直往上冒。

他不明白,城里的柴火怎么就冒不出老家样袅袅的炊烟呢?
⑭一次偶然,苦闷的徐翔被一个文友约去参加了农家乐一日游。

⑮那是一个偏僻的小村,还保留着农家原始的样子。

虽然无人居住,却被开发成了农家乐旅游区,游客们可随意游览观光。

⑯徐翔兴趣大增。

很快,他在一间老石屋内意外地看到了儿时的灶台。

兴奋之下,他恍若回到了童年,急忙跑到附近的路沟旁。

柴草是现成的,随手可拾。

片刻,就抱回一捆。

他燃起柴草塞进了炉灶,拉起风箱。

⑰很快,炊烟透过老石屋的烟筒在屋顶袅袅升起,徐翔手忙脚乱地摆弄着相机,不停地变换着角度,
拍摄着炊烟袅袅飘起的样子。

看着越升越高的炊烟,他脑海里的那些闭塞的思路瞬间灵动起来。

他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他手舞足蹈,诗兴大发,脱口而吟:
炊烟是故乡平缓的呼吸
飘曳在一个个游子的心房
如今,早已触手不及……
⑱见此,游人们纷纷驻足,围在老石屋旁看起热闹。

突然,几个保安匆匆赶来,挤开人群,手里拎着灭火器,冲进屋内,厉声呵斥徐翔赶紧将炉火灭掉,并根据旅游区的安全条例,处以他200元的罚款。

⑲徐翔连忙灰头土脸地解释,对不起,我只想看看炊烟。

⑳这时,徐翔隐隐听到人群中有个小男孩在问,炊烟是啥?
1.这篇小说讲述“诗人徐翔为找灵感寻炊烟”的故事,他通过哪些行为寻炊烟?
2.小说第⑦段写作者回忆小时候的炊烟,把炊烟分别比作“树、云、画卷”,请你说说连用三个比喻的妙处?
3.结尾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男孩的口问出“炊烟是啥?”?
4.好的小说会让读者想到许多东西,让人陷入沉思。

请你根据小说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炊烟”里有什么?
10.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水上行路
毕飞宇
①说起行,我的故乡顶有特色了。

我们的“行”其实就是行船。

我的故乡兴化在江苏的中部,所谓里下河地区,它的西边是著名的大运河。

因为海拔只有负一米的缘故,一旦大运河决堤,我的故乡在一夜之间便会成为汪洋。

这样的事曾多次发生,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严重影响了兴化人的文化基因,兴化人不太相信这个世界,他们更相信的,是自己。

②洪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刷让兴化的地貌变得很有特色,兴化成了一个水网地区。

河流就是我们的路,水也是我们的路。

兴化人向来是手走路的——两只脚站在船尾,用篙子撑,用双浆划,用大橹摇。

运气好的时候,就是顺风的时候,你就可以扯起风帆了。

③风帆意味着好运气——你赶上顺风了。

也许是因为我是兴化人的缘故,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我对“运气”就有了非常科学的认识:有顺风的人就必然有逆风的人,有顺风的时候就必然有逆风的时候。

在一条河里,好运的人和倒霉的人相加,最终是零;在人的一生里,好运的时候和倒霉的时候相加,最终依然是零。

零是伟大的,恒久的。

零的意义不是意味着没有,相反,它意味着公平。

这是天道,一切都要归零的。

④不会撑船的人都有一个习惯——一上来就发力。

这是人在学习的时候常犯的错误:努力。

老师经常告诫我们,要努力!可努力有时候是愚蠢的。

以我撑船的经验来看,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初期,“感受”比“努力”要重要的多。

过分的“努力”会阻塞你的“感受”。

就说撑船吧,在掌握正确的方法之前,
“努力”的结果是什么呢?船在原地打圈圈,你在原地大喘气。

好的学习方法是控制力气,轻轻地,把全身的感受力都调动起来。

在人与物合一的感受出现之后,再全力以赴。

⑤我来讲一个撑船的故事吧。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曾经把一条装满稻谷的水泥船从很远的地方撑回打谷场。

以我那时的身高和体重来说,那条装满稻谷的水泥船太高、太大、太重了,划动它是我力所不能及的。

可事实上,我并没有费多大的力气就做到了。

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呢?水泥船在离岸的时候被大人们推了一把,笨重的船体就开始在水面上滑行了,这是极其重要的。

巨大的东西往往具有巨大惯性。

这就是泰坦尼克号关闭引擎之后还会撞上冰山的缘故。

事实上,在巨大的惯性之下,只要加上那么一点儿的力量,它前行的姿态就保持住了。

问题是,你不能停,一停下来就再也无能为力了。

⑥我经常告诉我的儿子,无论多大的事情,哪怕这件事看上去远远超过你的能力,你也不要惧怕它。

“不可能”时常是一个巍峨的假象。

在它启动之后,一定会产生顽固的、巨大无比的惯性,你自己就成为惯性的一部分。

只要你不停息,“不可能”就会成为“可能”,并最终成为奇迹。

⑦农业文明的特征其实就是植物枯荣的进程,一个字——慢。

每个周期都是一年,无论你怎样激情澎湃,也无论你怎样“大干快上”,它只能而且必须是一年。

在农业文明面前,时间不是金钱,效益也不是生命。

为了呼应这种慢,农业文明的当事人——农民,他们所需要的其实就是耐心。

⑧在我刚刚学会撑船的时候,急,恨不得一下子就抵达目的地。

它的后果是,五分钟的激情过后就难以为继了。

一位年长的农民告诉我:“一下一下地。

”是的,对农业文明来说,五分钟的激情可以忽略不计。

⑨“一下一下地”,这句话像河边的芨芨草一样普通,但是,我不会因为它像芨芨草一样普通就怀疑它包含的真理。

“一下一下地”这五个字包含着农业文明无边的琐碎、无边的耐心、无边的重复和无边的挑战。

⑩有时候,我们要在水面上“行”一天的路,换句话说,撑一天的船。

如果你失去了耐心,做不到“一下一下地”,那么你的处境就会像一首儿歌所唱的那样——小船儿随风飘荡。

那可不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场景,而是狼狈的,凄凉的。

这种事在我的身上发生过。

在水上行路的人都有流水一般的耐心。

水从来都不着急,它们手拉着手,从天的尽头一直到另一个尽头。

1.请你说出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2.请你谈谈对“零的意义不是意味着没有,相反,它意味着公平。

”这句话的理解。

3.赏析划线句“水从来都不着急,它们手拉着手,从天的尽头一直到另一个尽头。


4.阅读文章,请你概括出作者在划船的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5.初三的学习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挑战多。

读了此文,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将如何面对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

四、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