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安市2018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总分120分)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一项是()
A.确凿.(záo)秕谷人迹罕.至(hǎn) 气冲斗牛
B.蝉蜕.(tuō)赫然鲜.为人知(xiǎn)迥乎不同
C.亘.古(gèng)炽热锲.而不舍(qiè)热情澎湃
D.重荷.(hè)木屐慷慨淋漓.(lí)来势凶凶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瑞没被对手咄咄逼人
....的气势所吓倒,而是沉着应战,终于赢得比赛
B.能歌善舞的王丽当上了文艺委员,成绩优秀的王楠当上了学习委员,这真是各得其所
....啊!
C.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大有益处的。
D.听了爸爸的解释我才恍然大悟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B.全班同学和少先队员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发言。
C.秋天的腾冲,是最美的季节。
D.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但最美的大概就是孩子那种天然的想象力了。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
②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
③学会爱自己。
④因为这样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
⑤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A.①④③②⑤B.③①④②⑤C.①②⑤④③D.③④①⑤②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
B.在乡间,人们对堂前的燕子,屋后高树上的喜鹊窝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感。
C.街上非常热闹,电车不慌不忙的跑着,客客气气的响着铃铛。
D.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6-7 题。
(每小题2分,共4分)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
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
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
早年逝世。
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6.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表现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7.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是浓墨重彩地写出山路和溪流,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B.“至”字和“随”字,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青溪上游一片繁花似锦的神情。
C.全诗都用景语织成,情韵盈然,意境幽美。
D.诗人不但写出了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而且藏有人物的行动、神态、感情、心理活动乃至身份、地位等,给读者带来了直觉的美感和形象之外的趣味。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12分)
上①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
”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吏受赇③抵④法,与帝王徇⑤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
’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
’亦犹是也。
”上曰:“然。
朕与公辈宜.戮力⑥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贾(gǔ)胡:胡商。
③赇(qiú):贿赂。
④抵:触犯。
徇:顺从。
⑥戮(lù)力:并力,合力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剖身/以藏之
B.吏/受赇③抵④法
C.徙宅/而忘其妻
D.桀、纣乃忘/其身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谓()(2) 闻( ) (3)宜( )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分)
(1)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2)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11.在君臣的对话中,唐太宗提出的警示有哪些?用自己的话简述。
(3分)
(三)古诗文积累。
(8分)
12.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每空1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
(3)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月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5)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6)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__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17题(14分)
抬起头来做人
①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
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
②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③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
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
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④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
⑤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
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
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
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⑥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
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
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⑦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
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
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
⑧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
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
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⑨妈妈说的那—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
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
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13.结合第⑤段说说小男孩在班上是属于哪种类型的学生?(2分)
14.5肯定比500小,在第⑦段里,小男孩的妈妈为什么说“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
”呢?(3分)
15.阅读第⑧段回答。
简要说说画线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的
深刻含义。
(3分)
16.文章说,小男孩学习到了“捐”的意义,这“捐”的意义是什么?(3分)
17.文题“抬起头来做人”有何深刻含义?试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这一文题中所蕴含的哲理。
(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8—22题。
(16分)
蔷薇几度花]
⑴喜欢那丛蔷薇。
⑵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爬着。
我把它当做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
这个时节,花开了。
起先只是不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
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⑶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
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⑷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
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
老人着靛青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
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
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
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
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⑸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
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
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
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
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⑹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
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人买的是记忆,有的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⑺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待老人的铜锣敲响。
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
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⑻跟他聊天。
“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
“你不要跑那么快, 我追都追不上了。
”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
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
⑼祖上就是做灶糖的。
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是五十多年。
他是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手指头。
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因喜欢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
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⑽“这灶糖啊,就快没了。
”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⑾“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⑿“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
⒀“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
奶黄的月亮,缺了口。
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
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⒁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
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
”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证,还真没拍过照片呢。
”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
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
他看一眼,笑了。
又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
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
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
”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吧。
18.第⑹段中“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4分)
“记忆”指
“稀奇”指
19.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⑵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 3 分)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20.文中的“我”对挑糖担老人是怎样评价的?(3分)
21.“蔷薇”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3分)
22.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而有人认为“努力,拼搏,追求”才是人生的最好状态,请谈谈你的看法。
(3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56分)
(一).综合性学习。
(6分)]
23.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身为江西人的自豪之情。
要求:(1)语段要包涵几则材料的内容要点;(2)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3)150字左右。
【材料一】江西省的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盆地,谷地广布。
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赣江,抚河,信河,饶河,为江西五大河流;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江西共有5处世界遗产,6处国家遗产,3个世界地质公园;10个5A级景区,106个4A级景区(2017年5月数据)
【材料二】江西省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次为小麦,还盛产油菜,棉花,茶叶等。
茶叶多产于北部山地,“庐山云雾“”宁红“”婺绿‘’均为茶中名产。
主要工业为有色冶金,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肥等。
景德镇的瓷器历史悠久,驰名中外。
【材料三】江西红色文化闻名中外,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南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瑞金是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的地方,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
(二)写作(50分)
24、题目:这事真让我_______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或让你高兴、欣慰,或让你伤心、沮丧,或让你失望、后悔……请依据上述提示(不限于此范围),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A
2.C
3.D
4.B
5.B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6-7 题。
(每小题2分,共4分)
6.D
7.A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12分)
8.(2分)D
9.(3分)(1)对……说,告诉(1分)(2)听说(1分)(3)应该(1分)
10.(4分)(1)人们都知道他喜爱宝珠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2分)
(2)朕和你们应当同心合力,互相辅助,以免被人嘲笑啊!(2分)
11.(3分)①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1分)②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1分)③君臣要尽力相互帮助,避免被人嘲笑。
(1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2.(略)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抬起头来做人》,完成第13-17题(14分)
13.(2分)成绩较好
14.(3分)从“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来看,这个家庭并不富裕;而对拥有百万家产的家庭来说,即使捐出500块钱,对他们的生活也丝毫没有影响。
所以男孩的母亲这样说。
(意近即可)
15.(3分)在经历了这次教育和考验之后,小男孩一直充满自信地做人,以自己的奋斗和成绩骄傲地面对那些拥有金钱的人们。
16.(3分)这“捐”的意义首先是量力而为,捐出自己的一份真心;其次,你的品学,你的成绩,是你对社会最好的捐献。
17.(3分)一个人即使身处贫困的境地,亦不要自卑,要相信自己的价值,相信通过自己的奋斗,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昂首生活于这个世界上。
(意对即可)
(二)阅读《蔷薇几度花》,回答18---22题。
(共16 分)
18.(4分)记忆:①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
②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
稀奇: ①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
②逐渐消失的传统的美好东西。
19.(3分)①运用拟人手法。
(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
(1分)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
(1分)
20.(3分)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此为唯一答案,若学生将“我自轻盈我自香”也答出,该题不得分)
21.(3分)①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象征老人的品格;④比喻人生的最好状态;⑤烘托老人的形象。
(评分标准:答对1点给1分,最多给3分。
)
22.(3分)学生所答可能有三种情况:①赞成第一种看法;②赞成第二种看法;③认为两种看法都有道理。
可按以下标准来评分:①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给1分;②结合所选观点谈自己的理解,给1分;③表述准确,语言流畅,给1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一)综合性学习(6分)
23.说到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驰名中外的景德镇瓷器和代代相传的井冈山精神,你会想到哪里呢?没错,就是江西!无限的自然风光是江西靓丽的外衣,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江西深厚的底蕴,富饶的物产资源是江西赖以发展的基础,代代相传的红色精神是江西挺拔的脊梁!这就是生我养我并让我引以为豪的地方——我的故乡江西!
(一)写作(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