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教案《猫》
八年级语文教案《猫》
1.了解文中借事喻理的写法。

2.掌握课文细节描写和比照的手法。

3.体会家庭生活的安康情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1.析读作者运用比照手法和细节描写,表现3次养猫的乐趣和痛惜之情。

2.感受作者在文中提倡明辨是非,反对主观武断的思想感情。

1.运用析读法,按“粗读一细读一精读”三个步骤组织教学。

2.运用程序教学法,按“写什么一怎样写一为什么要这样写”三步组织教学。

3.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按“自读一质疑一释疑一练习”的过程组织教学。

课前制作好《猫》的光盘或投影片,准备好语言学习机。

先点一两名同学谈自己最喜爱的宠物,并说明为什么喜爱它。

然后教师相机点拨,早在几十年前,郑振铎先生写了“我家”3次养猫的经历,让我们随他一起去感受生活的情趣吧!(板书课题,放猫图片)(讲解:这主要考虑本文写作年代距今较远,以此激发学生“动情”,引起兴趣。

)
本文是短篇小说。

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刨导者之一。

福建长乐人。

著有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海燕》等;论著《文学大纲》等。

《猫》是作者的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中的第一篇。

作者于1928年10月24日为这本集子写的《自序》中说:“我不曾写什么小说,这一个集子所收的不过是小
小的故事而已。

……我写这些故事,当然未免有几分的眷念(指对旧家庭——引者注)。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课文录音或示范读课文。

圈画勾点精巧的字词句,自行注音释义。

忧郁郁闷怂恿安祥居然蜷伏惩戒断语
(2)思考。

①小说写了什么中心事件?
讨论明确:3次养猫的经历。

(讲解:可以以此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
②讨论:A、全文共分几部分写“我”养猫的经历。

B.同学们讨论发言:有的说以时间为序,每次养猫为一部分,可分为三部分。

有的认为结合“我”的感情变化,可分两部分。

C、教师点拨:按作者3次养猫的不同感情,共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14)记叙前两只猫受宠。

可分两层:一层(1~2)写第一只猫病死(略写);二层(3~14)写第二只猫亡失(较详)。

第二部分(15~34)写第三只猫受屈而死(详写)。

可分三层:一层(15)写第三只猫来得可怜;二层(16~29)写鸟被咬死后,猫蒙冤遭棒打;三层(30~34)写“我”明白真相后的自责和悔恨。

(讲解:为此整体感知文章构造和故事情节,概览全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

)
2.细读课文,美点揣摩。

(1)鲜明的比照。

①讨论: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②同学们思考发言:可能会说出记叙、描写、比照之类。

③教师点拨全文比照的两大群落。

(也可参照课后练习二中1题的'4个方面列表比较)
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比照;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

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这与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比照。

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假设有假设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全家视假设宝贝的地位形成鲜明的比照。

不难看出,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冷遇的地位,是酿成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

经过这样层层铺垫,故事推进到高潮“芙蓉鸟事件”。

在这个事件中,猫的负屈含冤与“我”的暴怒虐待又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讲解:围绕两大比照群,文中衍生了假设干小比照,由此可引导学生品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比照艺术的无穷魅力。

)
(2)精巧的细节。

①讨论:3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②同学们讨论发言:可能会说“爱猫、惜猫、恨猫、打猫、喜欢猫、讨厌猫”之类。

③教师点拨: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作者以真挚的感情描写了养猫带来的生活情趣。

第一次当三妹追小猫玩时,“我”微笑着看,当她报告猫的死讯时,“我”感到“酸辛”。

当养第二只猫时,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

随着猫亡失消息的证实,“我”也“怅然的,愤愤的”。

第三次养猫感情波动幅度更大。


是“不大喜欢它”,听说芙蓉鸟被咬死后,“我”“很愤怒”。

打了它之后“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直到发现另一只黑猫衔着第二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的难过”……文章的主题,正是通过“我”一系列复杂感情的变化的细节描写,不断地升华。

(讲解:上述两大美点的揣摩,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

除此以外,还可选诸如优美的动词、形容词揣摩。

)
这堂课我们运用了析读法,在读中了字词,整体感知了文章的构造,揣摩了文中比照和细节描写两个美点,下节课我们将进展精段赏析的阅读。

(讲解:让学生回忆教学内容,可进一步稳固所学知识,明确下节课学习的目标。

)
1.完成课后练习题四。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中1题。

3.思考课文描写的侧重点是“我”还是猫的不幸遭遇。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展了“全景式”的整体感知和“近景式”的美点揣摩,这节课就让我们用“特写镜头”来精读赏析,更好地领会作者的艺术匠心。

(讲解:这是从学法指导上自然引入课文。

)
1.学生分角色读16~29节,进展思考。

(1)讨论:“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被猫咬死的?
(2)同学们思考发言:可能会说出猫凝望鸟笼,“畏罪潜逃”,躺在露台板上嘴里好似在吃鸟的腿等。

(3)教师点拨:芙蓉鸟被咬死一只,一是根据第三只猫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大家便异口同声地断定它是“凶手”。


是妻责问张婶“为什么不小心”,张婶默默无言,于是人们认为“猫的罪状证实了”。

三是找不到猫,“我”便断定它“畏罪潜逃”。

四是猫躺在露台板上,嘴里好似吃着什么,我便断定它“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

我用棒打它,还认为“不够快意”,“心里还,喷愤的”。

因此,当李婶叫“‘猫,猫!又来吃鸟了。

’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真相大白后,“我”的心灵受到震撼。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隐痛成为“我”终身难忘的教训。

(讲解:此设计侧重把猫的不幸遭遇的描写作为侧重点,可为下一步突破难点、分析文章的主题作铺垫。

)
2.齐读30~34节,思考:
(1)讨论: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第三只猫的死,与“我”武断、粗暴有关,它催“我”良心发现,感到内疚和悔恨。

因此,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2)讨论:第二只猫丢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试体会这两句话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明确:此两句一前一后,首尾照应,是作者在记叙根底上的议论和抒情。

这两句话标志着“我”思想感情受到的两次震动。

前一句是当别人夺去自己所爱之物,伤害了自己感情时而发自内心的气愤。

后一句抒发的是自己伤害了无辜,充满了内疚和悔恨的感情。

(3)讨论:本文描写的侧重点是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明确:“我”是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本文侧重描写了“我”造成了猫的不幸遭遇,中心思想正是通过“我”的思想活动不断深化表现出来
的:凡事不可主观臆测,妄下断语,否那么就难免谬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讲解:让学生精读文中抒情议论部分的点睛之处,传神之笔,疑难之处,就能突破难点,体验作者表达出来的美好思想感情。

)
3.课堂总结:我们通过对文的整体感知、美点揣摩、精段赏析三个层次的分析品读,到达了准确理解课文的目的。

1.完成课后练习一至三题。

2.假设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样做?请写成200字的片段作文。

(此题训练学生合理的想像能力)(讲解:答复此题,要用“设身处地”的方法去体会、联想。

要从课文内容出发。

“我”之所以一口断定第三只猫咬死了芙蓉鸟,重要的原因是一直对这只猫没有好感。

假设养第二只猫时发生鸟被咬的事,“我”大约会因喜爱这只猫而迁怒于别的猫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