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材料题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出相应的汉字或选出正确的读音。
(1)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chì_________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
(《美丽的颜色》)
(2)他们zhēn_________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
(3)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
zhōng__________的赞赏。
(《“飞天”凌空》)
(4)它要轧__________(A.yàB.zhá)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蝉》)
二、默写题
2.根据语境,完成下面的诗词填空。
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展开中华民族史诗般的画卷,每一篇幅都在告诉我们答案。
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提出“富贵不能淫,①____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有了种种磨炼,才能“所以动心忍性,②______________”;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以“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表现出将士们的忘身报国之志。
李清照在《渔家傲》中决心像大鹏一样高飞,乐观的寻求幸福与理想“九万里风鹏正举。
⑤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陶渊明在《饮酒》中用“⑦
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体现“物我合”之境,表现面对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得。
……岁月长河,历史足迹不可磨灭;时代变迁,仁人志士精神熠熠。
三、单选题
3.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保定市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夜经济”,打造城市消费新模式。
B.远处可见黄河的径流在坦荡如砥的高原上勾勒出粗犷的线条,而这之上,是无垠的碧空,蔚蓝如洗。
C.电影《长津湖》展示了长津湖战役的全貌,气势恢宏的场面、抑扬顿挫的情节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D.郦道元长途跋涉、游历祖国大江南北,写下了文笔隽永的《水经注》。
4.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作品,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由孟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著。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部有趣的著作,其中有大量的寓言故事,《两小儿辩日》和《杞人忧天》都出自这本书。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D.用典是诗歌中常见的写作手法,例如“半卷红旗临易水”“东风不与周郎便”都运用了用典的手法。
5.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倒金字塔结构,你觉得下面这则消息最为合理的排序是( )。
①此次活动共展出了135幅精品佳作,题材丰富,作者云集,既有文博前辈的著作,又有当代同仁的芳瀚。
②2020年10月30日,为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组织举办了“书写与传承书画作品展”。
③此次展览展期为16天,观众可通过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愿广大书画爱好者借此涵养气息,领悟书画艺术的真谛,传承传统文化。
④展出作品底蕴足、风气正,既有锦绣山河的颂唱,又有世事繁华的史诗。
98岁高龄的谢辰生先生专为展览书写了“传承”二字,道出了艺术家们的初心与坚守。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②③④①
四、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2)班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以“诚信看我”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6.认真观察上面的漫画,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7.请你写出一句关于诚信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五、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
9.“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
10.白居易《闻早莺》中提到“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与本诗的颔联正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品味颔联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
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语。
(1)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___________ (2)军士吏被甲___________
(3)天子且至___________ (4)居无何___________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2)介胄之士不拜
1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记叙了汉文帝细柳劳军的故事。
其中重点刻画了周亚夫这一恪尽职守、刚直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B.本文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写细柳军营全副武装,军门都卫、壁门士吏传达将军指示都是从正面描写周亚夫。
C.汉文帝开明、识大体。
周亚夫用军礼、军规接待“劳军”的文帝,汉文帝不但不生气,反而对周亚夫大加赞赏。
D.本文有不少词语与古代礼仪有关。
如“揖”“拜”“改容式车”等。
其中“揖”是拱手行礼,“拜”是跪拜,“改容式车”是表示敬意的行为。
14.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金秋时节话柿子
①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的柿子成熟了,那柿树的千枝万杈悬挂着一盏盏玲珑剔透的红灯笼,在秋风中摇荡,在阳光下灼灼发光,格外诱人,十分美丽,演绎着季节的丰收与繁盛。
②柿子,又名朱果、猴枣,为柿科植物浆果类水果,两千多年前的《说文解字》曰:“柿,赤实果”。
柿子鲜艳火红,给人一种喜庆的感觉,历来文人雅士咏之入诗词颇多,栩栩如生,百读不厌。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咏红柿子》写道:“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
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
”北宋词人张仲殊赞叹美柿子云:“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
轻匀绛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
”宋代诗人孔平仲对无核红柿青睐有加:“林中有丹果,压枝一何稠。
为柿已软美,嗟尔骨亦柔。
”
③家乡谚语说:“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一语道出柿子最佳成熟期在霜降前后。
“霜含柿子鲜”,经霜的柿子独具风味,入口柔软甘甜;没有经霜的柿子,又苦又涩。
这样的差异,让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
⑤柿子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有“一个柿子十服药”之说法。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柿子味甘、涩、性寒,入肺经,具有润肺生津、清热止血、解酒化痰、健脾、治痢、滑肠、降血压等功效。
《本草纲目》中载:“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
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
”同时,柿霜、柿蒂、柿叶皆可入药。
柿霜,柿饼外表所生成的一层白色粉末,有化痰止咳、清热润燥之功效,对口舌生疮、喉痛咽干亦能缓解。
柿蒂对于恶心、恶逆、百日咳以及夜尿症有不错的疗效。
柿叶晒干制作成茶,具有很好的利尿作用,日常饮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净化血液。
⑥柿子虽好,但吃时也有一些禁忌。
“红绿分佳果,丹青让好辞”,宋代诗人刘宰告诉人们,柿子的红果和绿果是区分是否成熟的标志,发红的果子才可以食用。
没有熟透的柿子有很重的涩味,其涩味主要成分是鞣酸,摄入体内后容易形成结石,因此应避免食用未熟的柿子。
由于柿子含糖量较高,属于糖分较高的水果,故糖尿病人不宜食用。
柿子宜饭后吃,空腹吃柿子易患胃石症。
因为空腹时人体分泌的胃酸会增多,而胃酸容易与柿子中的单宁酸和胶质结合形成结石,导致胃胀、胃痛等消化不良症状。
柿子不可与蟹同食,否则令人腹痛腹泻。
⑦“林枫欲老柿将熟,秋在万山深处红”,勤劳的农民们挥洒勤劳的汗水摘柿子,卖鲜果,加工柿饼、柿糕,忙得热火朝天。
红彤彤的柿子如同炽热的火焰,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我们享受这金秋的馈赠吧。
15.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16.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文中使用了大量作引用的说明方法,不仅体现了柿子的特点,还增加了权威性趣味性,更具有文学色彩。
B.我们在购买柿子时,应挑选经霜后的柿子,这样的柿子更加柔软甘甜。
C.柿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患有百日咳、夜尿症、高血压、糖尿病的人应该多吃柿子。
D.秋季柿红蟹肥,但两者不可同食,会造成腹痛腹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挥手
赵丽宏
①我的人生路上有三次远足,都是父亲去送我的。
他站在路上,向我挥动着手,伫立在路边的人影由大而小,一直到我看不见……
②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那是六十年代初。
③那时父亲还年轻,鼓鼓囊囊的铺盖卷提在他的手中并不显得沉重。
中学很远,坐了两路电车,又换上了到郊区的公共汽车。
从窗外掠过很多陌生的风景,可我根本没有心思欣赏。
我才十四岁,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想到即将一个人在学校里过寄宿生活,不禁有些害怕,有些紧张。
④一路上,父亲很少说话,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
当公共汽车在郊区的公路上疾驰时,父亲望着窗外绿色的田野,表情变得很开朗,我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
一眼,大概发现了我的惶惑和不安,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胛,又说:“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和城市里的味道不一样,乡下有草和树叶的气味,城里没有。
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
我小时候,就是在乡下长大的。
离开父母去学生意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比你还小两岁。
”父亲说话时,抚摸着我的肩胛的手始终没有移开,“离家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季节,树上开始落黄叶了。
那年冬天来得特别早,我离家才没有几天,突然就发冷了,冰天雪地,田里的庄稼全冻死了。
我没有棉袄,只有两件单衣裤,瑟瑟发抖,差点没冻死。
”父亲用很轻松的语气,谈着他少年时代的往事,所有的艰辛和严峻,都融化在他温和的微笑中。
⑤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深沉的人,但谈起遥远往事的时候,尽管他微笑着,我却感到了他的深沉。
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帮我铺好了床铺。
接下来,就是我送父亲了。
在校门口,父亲拍拍我肩膀,又摸摸我头,然后笑着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慢慢就会习惯的。
”说完,他就大步走出了校门。
我站在校门里,目送着父亲的背影……在我少年的心中,我还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
⑥父亲第二次送我,是“文化革命”中了。
那次,是出远门,我要去农村“插队落户”。
当时,父亲是“有问题”的人,不能随便走动,他只能送我到离家不远的车站。
那天,是我自己提着行李,父亲默默地走在我身边。
快分手时,他才讷讷地说:“你自己当心了。
有空常写信回家。
”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
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
我知
道,父亲心里并不好受,他是怕我难过,所以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
车开动了,父亲一边随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
这时我看见,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⑦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
那是1978年春天。
父亲早已退休,快七十岁了。
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
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
”这次父亲送我的路程比前两次短得多,但还没有走出弄堂,我发现他的脚步慢下来。
回头一看,我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泪流满面,举手作挥手状。
以前送我,他都没有这样动感情,和前几次相比,这次离家我的前景应该是最光明的一次,父亲为什么这样伤感?我有些奇怪,便连忙问:“我是去上大学,是好事情啊,你干嘛这样难过呢?”父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
可是,我想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开家呢?我想我还能送你几次呢?”说着,泪水又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
这时,我突然发现,父亲花白的头发比前几年稀疏得多,他的额头也有了我先前未留意过的皱纹。
父亲是有点老了。
⑧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没有人能够阻挡这样的过程。
(有删改) 18.简要概括父亲三次送我的经历。
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指着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答非所问地说:“你看,这里的绿颜色多好。
”
20.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1.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链接】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背影》
比较文章第⑧段和链接材料,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和写作意图上的不同点。
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______________。
写作意图上的不同点: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
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己吧。
请以“原来,我也很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将标题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
1.答案:(1)炽;(2)斟;(3)衷;(4)A。
解析:(1)炽热(chì rè):极热。
(2)斟酌(zhēn zhuó):一指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二指往杯盏里倒酒供饮用。
(3)由衷(yóu zhōng):意思是衷心的,出自内心的,发自肺腑的;也指出自内心的情意和向别人指出自己
内心的情意。
(4)轧碎(yà suì):碾碎的意思。
轧读zhá时,专用于“轧钢”一词。
故选A。
2.答案:①贫贱不能移;②曾益其所不能;③报君黄金台上意;④提携玉龙为君死;
⑤风休住;⑥蓬舟吹取三山去;⑦采菊东篱下;⑧悠然见南山。
解析: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
A.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
句中用于形容保定市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大力发展“夜经济”,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比喻人非常直率,不加犹豫,多用来形容大面积的地方很平坦。
句中用于形容高原十分平坦,符合语境,使用正确;C.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
句中用于形容电影《长津湖》曲折的情节,该成语用错对象,使用错误;D.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越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句中用于形容郦道元远距离的翻山渡水,游历祖国大江南北,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C。
4.答案:A
解析:A.有误,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
BCD.正确。
故选A。
5.答案:B
解析:句子排序。
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倒金字塔结构,即把消息的主要内容放在上边,其次的放下边,形成一种重心居上的结构。
据此可知,消息的主要内容应在第一句。
②句概括了消息的主要事件,故放在首句;①④句是对消息事件的具体报道,先介绍展出作品的数量、题材、作者,再介绍其意义,故①句在前,④句衔接其后;③句是对这次书画作品展意义的总结。
故正确的排序为:②①④③。
故选B。
6.答案:图中所画为百货商场门口,左边一人手指大门,朝另一个人说:“这么大的商场还缺啥?”,右边从商场出来转身离开的人,口中答道:“诚信”。
这幅漫画讽
刺了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社会现象,意在呼吁人们以诚待人,打造诚信社会。
解析:
7.答案:示例:失信就是失败。
——左拉;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诚信为人之本。
——鲁迅;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谚语
解析:
8.答案:杜甫;五言律诗。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唐朝诗人杜甫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
9.答案: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
注意结合诗句理解。
“烽火连三月”句意:战火长久不息。
“烽火”借指战争。
10.答案:这句诗一是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流泪惊心;二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首先理解诗句的含义,“当诗人有感慨时,看见花,觉得花都流泪了。
当事人遗憾的离开时,听见鸟叫,竟觉得那叫声也很揪心”,运用拟人修辞,将花和鸟人格化,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发生后,显然表现了诗人感时伤怀的爱国情怀。
11.答案:驻军;同“披”,穿着;将要;经过。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字义。
(1)句意: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
军:驻军。
(2)句意:官兵都披戴盔甲。
被:同“披”,穿。
(3)句意:皇上将要驾到。
且:将要。
(4)句意:过了不久。
居:经过。
12.答案:(1)在军中我们只听从将军的吩咐,不听从天子的诏令。
(2)穿戴者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注意重点字词:(1)闻:听从:诏:诏令。
(2)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拜:行跪拜礼。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B.有误,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文章中写细柳军营全
副武装,军门都卫、壁门士吏传达将军指示都是从侧面烘托出周亚夫的治军严明。
故选B。
14.答案: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威严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惊”在文中的意思为惊诧,吃惊。
“群臣皆惊”的原因,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周亚夫治军角度:霸上、棘门的军营管理松懈,而周亚夫的军营治军严明,群臣为周亚夫的管理军队之严格而“惊”;周亚夫对天子的态度的角度:在军营中,皇上不能骑马;周亚夫见到皇上也没有行跪拜礼,群臣对周亚夫过分严守军纪,对皇上也不留余地的态度而“惊”;天子角度:皇上在周亚夫的军营中没有得到优待,但是皇上不仅没有恼怒,反而赞许周亚夫,群臣对皇帝的深明大义、遵守军纪而“惊”。
15.答案:采用描写性语言,生动形象地引出说明对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的柿子成熟了,那柿树的千枝万杈悬挂着一盏盏玲珑剔透的红灯笼,在秋风中摇荡,在阳光下灼灼发光,格外诱人,十分美丽,演绎着季节的丰收与繁盛”的内容可知,首段通过环境描写引出了说明对象“柿子”,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6.答案:列数字,说明了“熟柿子个大、皮薄、汁甜,营养丰富,享有‘果中圣品’之誉”,准确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作用分析。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做假设、引资料等。
说明方法的应用是为了让文章更加具体、准确,让读者更好的理解。
结合“据现代科学测定,每500克柿子中含有糖分70克,蛋白质6克,脂肪1克,钙50毫克,磷95毫克,维生素C90毫克,还含有胡萝卜素、瓜氨酸及铁、碘、锌等多种营养物质”的内容,由“500克、70克、6克、1克、50毫克、90毫克”可知,该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从各种营养成分的数量上说明柿子营养丰富,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具体,更具说服力。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结合⑥段中“由于柿子含糖量较高,属于糖分较高的水果,故糖尿病人不宜食用”的内容可知,选项表述错误;故选C。
18.答案:A.父亲送“我”去郊区住宿中学报到;B.父亲笑容勉强,眼含泪光;C.父
亲在弄堂口坚持要送“我”去大学报到。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和行文思路。
A.父亲第一次送“我”,是在第②至⑤段。
结合第②段“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第⑤段“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帮我铺好了床铺”可概括:父亲送我去郊区住宿中学报到。
B.父亲第二次送“我”,在第⑥段,结合“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这时我看见,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可概括:父亲笑容勉强,眼含泪光。
C.父亲第三次送“我”,在第⑦段,结合“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
父亲快七十岁了。
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
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可概括:父亲在弄堂口坚持要送“我”去大学报到。
19.答案:父亲察觉到“我”的惶恐和不安,想让“我”的心里轻松一些,体现出父亲的细心以及对“我”的疼爱。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这个句子,在第④段,是父亲送“我”到郊区住宿中学报到的路上的情景和对话。
结合本段前面的“我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不禁有些害怕,有些紧张,便忐忑不安地问:‘我们是不是快要到了?’”我“答非所问”的“问”中流露着紧张和不安。
结合下一句“他看了我一眼,大概发现了我的惶惑和不安,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胛:‘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有草和树叶的气味。
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
我离开父母去学生意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比你还小两岁’”可知,父亲察觉到了这份不安,并且想让“我”通过闻草和树的气味放松心情。
同时讲述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经历来鼓励孩子,暗示孩子要坚强,没有什么可怕的。
这位父亲的种种行为,都表现出其对孩子观察的细致、对孩子的关心,表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
20.答案:第⑦段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外貌描写细致地表现出父亲送“我”去读大学时的留恋与不舍。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第⑦段写父亲第三次送“我”的经过。
“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我知道,我知道。
可是,我想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开家呢?我想我还能送你几次呢”是父亲所说的话,是语言描写;“还没有走出弄堂,我发现他的脚步慢下来。
回头一看,我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泪流满面,举手作挥手状”,是动作描写;“泪水又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是神态描写。
这些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父亲送“我”去读大学时的既高兴又难过的心情,高兴的是儿子有了光明的前途,难过的是自己日渐衰老。
“我想为什么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