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儿童有挑战性的小任务———以《天安门广场》教学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儿童有挑战性的小任务———以《天安门广场》教学为例
作者:严伯春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第8期
学习没有意志的参与,没有登顶远眺的高峰体验,索然无味的课程会让孩子厌恶,甚至抛弃。

在教学《天安门广场》(苏教版四上)时,我写下“挑战”一词,让学生谈谈读这个词的
感受。

学生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两个意思:一是兴奋,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期待;二是兴奋之余又
有一丝紧张,万一失败呢?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惊喜,也有遗憾。

“给儿童有挑战性的小任务”,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智慧的挑战。

一、挑战性小任务围绕什么来设计
【策略】聚焦文本核心价值
挑战性学习小任务,挑战的首先是知识的重点难点。

设计挑战性学习小任务,最重要的工
作就是钻研文本,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明晰课堂学习聚焦的“研究点”在哪里。

【案例】研究广场建筑位置,
/-,学习方位顺序
1.完成“课后练习4”。

2.同桌合作(挑战一):(1)对照填写答案。

(2)练习汇报:A同学指图说明建筑物名称,
B同学朗读课文佐证的相关语句,A同学再进一步讲解说明是依据哪个关键词作出判断的。

3.同桌汇报后教师讲解点睛:“广场北端”“广场中央”“广场南端”“东西两侧”,这些都是方位词。

这样直接明确位置来介绍建筑物的分布叫“定位”。

4.继续同桌合作(挑战二):(1)广场上还有哪些建筑物?补兖广场建筑物示意图。

(2)国画确定位置的关键词。

(3)发现与刚才定位介绍建筑物的不同。

5.点睛:首先,使用的方位词不同,前面使用的是一个平面里的“东西南北中”,这里是立体化了的“前”“上”“两旁”。

其次,方位词的参照物也不同,前面都是广场,这里却是
变化的——金水河位置的参照物是天安门,金水桥的参照物是金水河,华表的参照物是金水桥。

后一个必须以前一个为基础。

就像一个链条在逐次展开,这样的方位顺序叫“链展”。

6.实战:阅读两篇小短文,判断方位顺序是定位还是链展。

以上学习活动设计有两个亮点:一是用好教材。

教材填写示意图的练习,提示我们空间分
布的说明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教学必须据此展开。

“挑战一”对照结果练习汇报,目的是将填
图思维显性化,在摘要朗读与判断分析中抓住方位词,理解空间分布的说明方法。

二是突破教材,设计了“挑战二”:补充示意图,国画方位词,发现说明方法的不同。

这个任务的难度明
显提高,学生起初并不能一下子用语言清晰地表达认识,但我相信,学生围绕这个任务的思考
一定具有价值。

至于课堂上要不要将“定位”“链展”这样的术语告诉孩子,那就仁者见仁了。

二、挑战性小任务如何吸引学生
【策略】打通课文,问题整合
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内容零散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游离。

教学情境相对稳定,这是课
堂学习深入展开的前提与保障。

挑战性小任务,虽然“小”,但一定不能碎。

如何做?打通课文,将问题整合,将教学内容组织化、主题化,形成一个问题情境“场”。

挑战的系列活动始
终围绕整合的“任务桩”展开,左右纵横,但又不离桩心。

知识在编织,儿童的学习情感也在“编织”。

【案例】理解“象征”,尝试运用“象征”说话
1.读第4自然段,为什么说“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朗读课文相关内容回答。

2.点睛:A象征B。

A与B之间一定有内在关联。

A代表着B的某种内在特征。

看到A(形象),就让人自然想到了B(特征)。

比如看到一种树,就让人想到一座城(出示排列梧桐树的
街道),所以,梧桐树就是——南京的象征。

3.(挑战三)读第5自然段晨曦中升旗场景,画出具有象征意味的语句(“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想象象征什么。

4.(挑战四)读第6自然段节日里的欢庆场景。

看屏幕填空,并联系填空内容用“象征”说话。

《天安门广场》作为一篇说明文,在说明广场上的建筑之后,接着用第4自然段说明天安
门的历史地位(它是新中国的象征),最后再用5、6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两个场景(晨曦中的升旗、节日里的欢庆)。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我用“象征”的挑战性学习将它们连串一体。

“挑
战三”是在第4自然段认识“象征”之后的实战。

学生寻找画出象征句“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
升起”,本身就是让人兴奋的事情,能让他们体会到知识的力量。

这种兴奋还催发他们思考这
句话背后的象征内涵:我们的袒国就像旭日一样冉冉上升,蓬勃发展。

“挑战四”将战果进一
步扩大:“天安门广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有说象征着新中国的新气象,有说象征民族的
团结。

学生小手高举,他们涨红的小脸不就是课堂上的一个个初升的小太阳吗?打通课文,问
题整合,既强化了文本的思想主题,又训练了“象征”这一语言现象,可谓人文性与实践性的
统一。

而且,通过问题整合,让学习板块具有鲜明主题,保证了学生课堂思维的聚焦。

而有主
题的整合教学,常常是课堂组织最有效的手段。

三、除了给任务,还应当给什么
【策略】给方法、给态度、给情感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概念大家都不陌生。

给儿童有挑战性的小任务,这只是手段,只是途径,在这个过程中,留下语言是目的,更重要的还要留下方法、留下思想、留下情感。

方法、情感、审美、意志,这是“带得走的学习力”,能够陪伴学生一生。

关注这些隐性目标的培养,决定
着教育的格局、境界。

【案例】研究字词,品味汉语言的内在意蕴
1.查字典,理解加点字。

雕梁画栋永垂不朽矗立曙光晨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基于学生自学引导交流。

引导一:什么是“梁”?什么是“栋”呢?最粗,放在最高位置的那根水平梁就叫“栋”,所以我们常说,让我们从小努力,长大成为袒国的栋梁。

从房屋建设中的用材到祖国建设中的
人才,词语的意思发生变化了。

栋的高度决定房屋的高度,人才的高度决定一个国家的建设高度。

中国汉语的意思不断引申、丰富,是不是很有意思?“基础”这个词最初也与建筑相关。

基,地基;础,承柱之石。

地基、础石是否坚实,决定了房屋是否牢固。

所以,基础,这个建
筑用词,就用来比喻做一件事开始的根基很重要,这叫打——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引导二:“矗立”形容什么?不是一个“直”,是三个“直”,非常正。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他们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永远——矗立。

你就不能说人民英雄纪念碑耸立、屹立、挺立等等。

作者从这些众多词语中选择“矗立”,正是内心对英雄肃然起敬的表达。

引导三:“曙光…晨曦”意思一样吗?曙,天刚亮;曦呢,阳光;曙光,冲破黑暗的第一
缕阳光,而晨曦则是这后面笼统的清晨阳光。

哪一个更让人期待?所以,在同学攻克学习难题
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鼓励:“再加把劲,曙光就在前头。

”“你见过曙光吗?你在晨曦中看
过旭日冉冉升起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就有这个愿望,而且是第一愿望。

这个国庆长假,你是不是也来安排一下?” 都说“字典是无声的老师”,但现实中,又有乡
少老师经常翻字典并引导学生翻字典呢?对于基础性的小学语文学习,我笃信翻字典是其中最
常见、最经济、最有实效的学习方法:同音字拿不准,翻字典,据义定音;形近字分不清,翻
字典,据义定形;一个字什么意思,查字典选择义项。

在以上教学中,所有的引导,都是在学
生翻过字典,初步理解之后的引导,而这些引导,又润泽、丰厚了字典上的一般认知。

“润
泽”“丰厚”了什么呢?一是学生对汉字的情感。

“栋梁”“基础”比喻义也许常在说,但在
认识到这些字的本义之后,词语因为有“根”才真正活了,学生对汉字的情感也在认识其内在
奥妙后油然而生。

二是研究汉字的方法。

如分析字形的方法:“矗立”,“三个‘直’,多正”;如比较分析的方法;“曙”与“曦”的分别,“姹”“嫣”与前面“练习1”出现的“妍”的共性。

三是生活中学语文的态度。

积累丰富的词汇是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情感。

“晨曦”与“曙光”,只有在亲历中,才能感受其中的美好。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力学小学)
责任编辑杨文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