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在陶瓷装饰中的审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书法在陶瓷装饰中的审美
作者:刘颖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0期
摘要: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书法的角度来全新的诠释陶瓷装饰中的美感。

本文对书法在陶瓷装饰中的审美上进行阐述,结合古今的历史渊源,书法在陶瓷装饰的审美特点,书法在陶瓷装饰中的和谐关系上加以说明,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的结合具有雅俗共赏的特性,书法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为陶瓷艺术开拓了一个新的辉煌篇章。

关键词:书法;陶瓷;装饰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43-01
一、书法与陶瓷装饰的历史渊源
(一)书法与陶瓷装饰的起源
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书法是笔含墨的艺术,陶瓷与书法艺术虽是两门独立艺术,但两者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具有许多相通的艺术特征。

陶瓷与书法两者都有许多共同的文化内涵及和谐的审美情趣。

在历史渊源上看,书法艺术与陶瓷装饰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文字起源时期的新石器时代。

在书法发展史上,谈到汉字的起源时,经常用古代陶器上的象形文字佐证,如距今4500年前的大汶口晚期遗址中的出土的一只陶尊上,就刻有符号,一些学者认为这个符号是“炅”的繁体或者“炅山”两字的合文。

这些类似图案的文字,在西安半坡遗址的彩陶器皿上也有。

虽然这些符号没有跳出使用的圈子,只能称之文字符号装饰,但是陶文的出现为书法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开了先河。

(二)书法在陶瓷装饰中的发展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上的文字逐渐增多起来。

在河北武安汲古城遗址中的出土的陶器及残片上,既有“文牛陶”,“爱吉”等字样。

汉代的瓦当也常见用书法装饰的,字体有篆有隶,内容一般为寄寓性的,如“长乐未央”,“延年”,“如意“等。

瓦当是中国书法与陶器真正结合的产物,是秦代时期书法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最好例证。

早期的陶器上的书法装饰艺术主要以刻画和模印为主,与纸上,帛上书写的效果相去较远,因此真正有艺术趣味的陶瓷书法,还是来自于那些直接在坯体上书写的器皿,这种书法艺术陶瓷直到唐代才真正实现。

虽然早期陶器上就有书写,刻画的现象,但以陶瓷作为载体有意识地,大批量地进行书法装饰,则首推唐代的长沙窑瓷器。

在现今能见到的长沙窑器皿上,用书法艺术进行装饰的非常普遍。

内容一般为唐诗等植物形态,直接用笔在瓷器的坯体上书写,
以釉下彩的工艺烧制而成。

可以说,自唐代开始,书法艺术才真正有意识地运用于陶瓷装饰领域。

宋代的磁州窑继承了唐代长沙窑的书法传统,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短句,气韵生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磁州窑瓷器上大量书写的诗词短语,笔墨豁达,遒劲古拙,奔放豪迈。

金元时期是磁州窑的制作最繁盛的时期,也是书法水平最高的时期,许多瓷上书法堪与名家手笔相媲美。

明清时期陶瓷上的书法多与陶瓷工艺,绘画工艺和文学艺术相结合,构成了书法装饰形式清雅,内涵深刻的艺术之美。

如康,雍,乾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上,诗文书画相得益彰,在题诗的引首,句后还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在雪白的瓷胎底上用珐琅彩料绘画,配上点题的书法题诗。

康熙时期还流行在瓷器上书写整篇短文,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免俗太平盛世气象,如《圣主得贤臣颂》。

清末民国时期流行釉上彩的“浅绛彩“瓷器,它集诗,书,画于一体,其中很多单以书法艺术作装饰,书风承裘赵,董一路,由于受到清代经学研究之风的影响,亦不乏有金文装饰。

二、书法在陶瓷装饰中的审美特点
我国书法艺术发展了几千年,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一种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陶瓷的结合是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空间的发展过程。

汉字有着自己的结构,尤其是传统书法要求的笔画以及其他方面都比较多。

一些艺术陶瓷作品雕刻汉字,可以体现出陶瓷的美感,传统书法的汉字书写方法的顺序可以更好地表现出陶瓷的美感。

在装饰“陶”和“瓷”中,由题跋型直至直接运用型,从构图和意境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大致可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
1、平衡:在装饰陶瓷器皿时,题跋可以解决画面的平衡问题,这种平衡包括空间大小,器皿的上下左右,字迹墨色深浅(或色彩浓淡),字体形式(正、草、隶、篆),横竖格式等各个方面的平衡。

2、点醒:器皿的装饰常常境界深奥、寓意含蓄,可以通过题诗文、警句来点醒,或加深器皿的意境,这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书法在构图中,也就自然产生诗意了,从而给整个陶瓷器皿带来了生气。

3、连续:即“接气”或“贯通”,为了使器皿的构图灵活,在装饰中常常可以把景物分断,然后用题跋把装饰纹样上下、左右连接起来,使整个装饰画面气势贯通,活而不散,分而不断。

4、衬托:指书法在运笔中的墨色和笔划的形式感,可以虚拟、错觉、衬托器皿装饰纹样的主要部位,使装饰主题更加突出。

如在图案中安插书法、印章,看上去像装饰图案,实则以文代图,成为装饰纹样的主要一部分。

5、虚实:文字本来是一种虚像(符号),它虽然够示意,而其本身并不代表什么东西。

但墨迹却是实在的,这就有利于陶瓷器皿装饰构图的景特虚实的互衬、互补。

三、陶瓷书法艺术审美特征的外与内——形式美与意境美
1、形式美:以磁州窑为例,在磁州窑瓷器中,诗文,题字类书法作品往往用笔直接写在坯上,黑白相同的效果如同白纸黑字,由于坯体的质感与纸质不同,吸墨的性能也与纸不同,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坯体上书写的效果要比在纸上好,特别有利于表现笔画的锋芒棱角,适合王羲之,米芾一类行书书写风格的表现,使磁州窑瓷器书法题字显得灵动而富有神采。

再如青花料书法在坯体的表现,可以追求纸上书法那样的墨色变化,如浓淡,燥湿,润枯等;同时在色彩对比上,独特的釉色质感带给青花书法一种沉静,清雅之美。

清代的乾隆皇帝喜欢将自己的诗词烧制于青花瓷上,形成乾隆时期青花碗的纹饰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落款上,乾隆青花碗的官窑款为“大清乾隆年制”,分篆书和楷书两种写法,书写规范,很少草率,线条相当的流畅,应为书法功底深厚之人所作。

2、意境美:书法艺术运用于陶瓷装饰,不仅是一种“形”的装饰,而且是一种“意”的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