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对近代中国译界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对近代中国译界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9-01T07:18:41.236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3期作者:王筱涵
[导读] 女性主义又称为女权、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指女性为了结束性别主义、性歧视及性压迫等,以追求社会地位,自由平等、政治劳动等方面的男女平等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王筱涵
四川传媒学院 611745
摘要:女性主义又称为女权、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指女性为了结束性别主义、性歧视及性压迫等,以追求社会地位,自由平等、政治劳动等方面的男女平等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翻译则是指女性通过翻译的方式用语言来为女性说话,使女性显现于语言之中,延展女性的话语权,提倡通过操纵译文而彰显女性的目的,是女性翻译者为了实现其理论及政治主张而实施的重要措施,对于近代中国译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对此,本文将从女性主义及其翻译开始研究,通过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的分析,探究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对近代中国译界的影响。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中国译界
女性主义翻译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转向”浪潮中发展起来的,是文化转向与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它通过采用女性话语及政治诉求的方式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兴起并脱颖而出的。
它吸收和借鉴了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与文化派等众多理论的精髓,致力于重新审视传统的政治、宗教、文化、语言等价值体系,其主要的目标就是为了让语言为妇女辩护,实现男女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
其翻译理论对于传统的西方理论及其实践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给中国的翻译界带来了巨大的反响,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翻译界学者投入到了撰写与传播该翻译理论的工作中,翻译界的学者开始纷纷撰写与传播其翻译理念,为中国译界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填充了新的内容,在中国文化语境的不断磨练下,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开始逐渐朝向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烙印的翻译理论。
一、女性主义及其翻译研究
女性主义起源于西方,其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到20世纪20年代,最初,女性主义只是女性为了实现男女间法律平等地位而创立并发起的政治运动,旨在推翻父权社会体系,批判男女间的不平等,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政治权利。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女性主义者开始逐渐的意识到男女间的不平等,不仅仅只局限于社会政治领域,还包括文化领域方面,至此,第二阶段开始了,此时女性主义者的关注点专注到了探讨权利与翻译的关系,他们开始把权力与翻译结合起来,力求推翻传统的评价语言和翻译的文化体系。
长期以来,女性与翻译者都被划分在话语权的底层,原作与译文的关系即作者与翻译者之间的关系就像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一样,原作永远高于译文一等。
甚至有些国家认为男性天生就适合从事创作,而女性则适合从事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认为,原作就像是地位强势的男性,译文就像是地位弱势的女性,原作的地位高于译。
而翻译就像是男女之间签订的婚姻契约,翻译必须忠实于原作,否则就违背了约定,原作则不受任何约束。
因此,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要求重新审视原作与译文的关系,消除传统译文中对于女性的歧视,主张原作与译文的平等地位,同时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技巧更是意识形态的表现。
二、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开始引入中国,但当时还未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直到21世纪初才开始真正的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开始对女性主义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中国期刊网上的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共有300多篇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论文面世,其中核心期刊刊登近200篇,优秀硕博士论文库显示有100多篇,还有部分新近出版的专著和译著,其中包括对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意见及研究等。
通过研究分析,我国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只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起步虽晚,但是发展迅速。
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理论开始引入中国,但是直到2002年,我国才开始真正的对女性主义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开始呈迅速发展的趋势增长。
第二,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的研究。
在女性主义翻译引入我国之前,我国妇女都未曾以一支独立的政治队伍走向历史舞台。
翻译者与翻译研究者缺乏西方翻译者及其研究者所具有的实践经验和感悟。
在研究的过程中无法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对其研究内容的讨论主要依靠于西方女性的研究成果,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1]。
三、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对近代中国译界的影响
(一)翻译理论方面
我国对于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其理论进行了整体介绍,包括理论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影响等。
例如2003年葛校琴发表的《女性主义翻译之本质》就是从文化批评的视角阐述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起源,探讨了与之相关的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论,最后指出女性主义翻译之本质就是要彻底的颠覆传统翻译话语中不平等的解构,推翻父权理论体系以及指出差异的哲学对译学和文化批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2004年耿强在《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述评》中详细的介绍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背景及主张,之后还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所带来的启示进行了分析及反思。
第二,引入了一些西方女性主义者的思想。
例如刘亚儒在2002年发表的《翻译与女性——读加拿大著名女权主义翻译者苏姗妮所著的〈双女人〉》中就详细的介绍了西方著名女性主意翻译者苏姗妮的著作及其思想并阐述了苏姗妮对于翻译的看法及观点。
第三,突出的介绍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翻译者的主体性。
例如,徐来于2004年发表的《在女性的名义下“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意义》的文章就论述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翻译者的主体性[2]。
(二)翻译批评方面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对近代中国译界的翻译批评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例如,在2009年时濮海燕以为只有在女性主义进入了翻译研究之后,人们对忠实的理解才会从原作与译文二者的对立以及父权社会体系思想的束缚下解脱出来。
但是经过2013年郭丹通过对中西方女性翻译官的比较,对女性主义翻译家朱虹和她的译文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已经从以往强烈的政治意图中淡化出来了,并且还将女性的感性与细腻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三)翻译实践方面
虽然我国当前还缺乏对于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实践方面的成果,但依旧还有部分的女性主义翻译者在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展现其性别意识。
例如,在一次对著名女性翻译家朱虹的采访中,朱虹告诉我们她在选择翻译选材的时候是以作者以及作品写的都是女性为标准,原因
是因为她觉得如果翻译的作品是女作者的作品,并且该作品写的是女人时,自己能够更容易的投入进去,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真实感受。
当然除了朱红以外还有很多著名的女性翻译家,如孙慧怡、杨绛、冰心、萧珊、杨必、林文月、方于等等,他们都是女性翻译家的代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多多少少都会带有女性的特征,在翻译风格上相较于男性翻译者而言,其语言更加的细腻、温婉,人物的心理活动也描绘的更加细腻,尤其是女性的心理活动上,更能够体现出女性独有的特征。
结束语:综上所述,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对近代中国译界的影响重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到来为翻译研究拓展了新的视野,带动了一大批的学者关注到了这一崭新的研究视角,开始进入了翻译实践中。
对此,我国要加强对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促进中国翻译界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柳. 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06):60-63.
[2]朱运枚, 李志强.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对中国译界的影响[J]. 科教文汇,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