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五步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五步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形式灵活,方法多样,历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有的重视“读”,有的强调“悟”;有的字斟句酌地研析,有的移步换景地赏玩;有的追求学生小学语文知识体系的建构,有的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驾驭和运用的能力。
笔者不敢忘论其对错优劣,但总觉得没有抓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领,或曰不得法。
新课标强调语言积累,整体感悟,要求学生多接触小学语文材料,多参加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结合新课程理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五步曲”,与同行探讨。
标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感知阅读――把握文本信息
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起始环节。
一篇范文,我们必须首先去阅读文本,从总体上初略把握文本信息,确定学习和探究的方法、步骤、策略等。
阅读文本可以教师范读,也可以学生默讀、诵读,对教材文本信息初步感知,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表达的基本意思,体会文本语言的风格特点,弄清文本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勾画出文本中最令自己喜欢、感动、陶醉的词语、句子、语段,提出阅读疑问并进行思考和探讨,找准深入解剖和深刻理解文本内容的突破口,培养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
二、生活联想――融汇文本信息
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环节。
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和小学语文知识积累,他们学习小学语文已不需要教师填鸭式的讲解。
教师要在学生对小学语文材料的阅读(包括插图的观察)的基础上,启发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和已有的小学语文知识,置身于小学语文材料所描绘的似曾相识的生活情景之中,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文本信息与生活积累融会贯通,让二者发生“碰撞”,读出“相通”,引起共鸣,从“我”的角度去把握,形成独特的个体感知(即“这一个”),激发探究的欲望。
三、情景再现――体验文本信息
这是一个“煸情”的环节。
即通过学生表演、图文展示、现代技术手段推演等方法,再现教材文本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或细节,把学生引入特定的环境氛围之中,全身心地去体验人物的言行和内心世界,去感受文章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烘托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变机械性接受学习为理解性探究学习,并将这种“体验”和“领悟”与同学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让个性与共性充分展示和交融。
四、理解感悟――消化文本信息
这是小学语文课的高潮和关键环节。
通过前面的“蓄势”,学生激情已“燃烧”,感情的洪流已汹涌澎湃,这时,教师再猛掀“闸门”,让学生充分讨论、剖析、思辨、推演,通过文本所描绘的场景、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叙写的典型的事例和精心选择的富有个性的语言,去感悟教材文本表达的生活情趣、思想感情、理想追求、美和哲理,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恰当的表达方式,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文章主题与表现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的,学习并建构自己的小学语文知识体系,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热情和培养学生驾驭素材、提炼主题、布局谋篇的能力。
五、迁移运用――升华文本信息
这是一个技能培养和创新的环节。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通过上述环节,已基本完成了一堂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但这并不是学习小学语文的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祖国小学语文字的掌握和运用。
而学生对小学语文教材理解感悟的迁移运用,是将文本信息升华为学生内在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可采用对比阅读、反思评价、辩论、演讲、仿写改写续写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和创造性地运用小学语文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大目标,完成小学语文知识的积累、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灵性运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五步曲”,以教材文本为基础,以学生生活为源泉,以想象领悟为手段,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植根于现实生活底蕴,致力于小学语文知识积淀,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达成教学目标。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这“五步曲”的运用还要因文章体裁、因课堂结构、因学生情况而异,只有遵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规律,灵活运用“五步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六、其他教学思路参考
(1)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
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
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2)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
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
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