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世界现存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利史
话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世界上年代最久、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水利工程。
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和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
都江堰灌区是中国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由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
晋代称都安大堰、湔堰,唐代又名楗尾堰,宋代始称都江堰。
经历代不断完善,成为由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和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组成的无坝引水枢纽。
鱼嘴建在江心洲顶端,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内江为引水总干渠,由飞沙渠、人字堤和宝瓶口控制泥沙及对水量进行再调节;外江为岷江正道,以行洪为主,也由小鱼嘴分水至沙黑供右岸灌区用水。
由于三大主体工程的合理
规划布局和精心设计施工,枢纽工程发挥了有效的引水、防沙和排洪等综合作用。
在适宜河段的恰当位置修建鱼嘴,能使枯水时内江多引水,洪水时外江多泄洪排沙,在河流弯段末端建飞沙堰,利用了环流作用,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央带的混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以减免成都平原洪涝灾害。
古代都江堰以竹笼、木桩和卵石为主要建筑材料。
以竹编笼内填卵石,用来建造鱼嘴、飞沙堰、内外金刚堤和人字堤等工程。
每年维修需更换竹笼一万多条。
为了减少维修工程量,历代水工和劳动人民不断谋求工程结构的改造,尤以鱼嘴为重点。
元代曾以石料修砌鱼嘴,并在其顶端铸铁龟;明代修砌鱼嘴,前置铁牛分水;清代复用砌石鱼嘴。
这些工程均因基础不稳,未能持久。
1936年改以竹笼为基础,前端与
两侧护以木桩,其上修筑砌石鱼嘴。
这个鱼嘴一直运用到1979年修外江闸时,砌石鱼嘴成为今鱼嘴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都江堰的其他工程也逐渐改为浆砌石、钢筋混凝土等结构,大大减少了岁修工程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都江堰工程进行了较大改建,灌区有了大规模的发展。
加固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调整和改建了内外江几条大干渠的引水口,新建了外江闸、沙黑河闸和工业取水口,在老灌区修建了50余座重要分水枢纽,改造了3万多条旧渠道。
都江堰灌区由1949年的19.2万hm 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的近73.3万hm ,并在新灌区相应建造了黑龙滩、三
岔、鲁班、继光等10座大中型水库,300余座小型水库,以及许多渠系建筑物中小型水电站和扬水站等。
□
收稿日期:2019-04-06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人出入出土用的。
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明渠就是暗渠到农田之间的水渠。
涝坝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
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雪水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
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
坎儿井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km,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的。
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
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新疆劳动人民吸收了井渠法的施工经验,并将它应用到新的地理条件下,创造了这一新型的灌溉工程形式。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
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