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1971-2008年雷暴、闪电气候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拉玛依1971-2008年雷暴、闪电气候特征分析
王继新;余小玲
【摘要】利用克拉玛依气象站1971-2008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克拉玛依雷暴、闪电的年际、季节和日变化气候特征.总结了雷暴出现的起止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分布特点.结果显示,38a克拉玛依雷暴日年平均26.2d,闪电日年平均
22.2d.20世纪70年代至今克拉玛依雷暴、闪电日均呈持续递减趋势.雷暴每天较集中出现的时间为13:00-21:00,持续时间以0.5h以内的短时性雷暴为主.
【期刊名称】《沙漠与绿洲气象》
【年(卷),期】2010(004)001
【总页数】3页(P41-43)
【关键词】克拉玛依;雷暴;闪电;气候特征
【作者】王继新;余小玲
【作者单位】克拉玛依市气象局,新疆,克拉玛依834000;克拉玛依市气象局,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46
克拉玛依是北疆主要的石油探区,也是主要石油生产基地。

石油生产、储运设施和储运作业,大多在露天进行,油气混合气体在一定条件下遇雷电极易产生燃烧和爆炸[1],所以防范雷电对石油生产的危害一直是石油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

同时,雷电也是目前公认的严重威胁飞行安全的天气现象。

雷暴、闪电是克拉玛依夏季常
见的天气现象之一。

本文利用克拉玛依气象站38 a的观测资料,对克拉玛依雷暴、闪电的气候特征做了较为全面的统计分析。

通过系统地揭示克拉玛依雷暴及闪电的气候特征,为更好地服务石油生产和地方经济提供科学依据。

选取克拉玛依气象站1971—2008年地面观测记录的雷暴和闪电资料,以20点为日界,24 h内记录雷暴、闪电的记为一个雷暴日和闪电日。

雷暴持续时间为一次
雷暴的起止记录时间,方位以记录中出现的方位分类统计。

春、夏、秋、冬四季划分为3—5月、6—8月、9—11月、12月—次年2月。

2.1 雷暴、闪电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表1给出克拉玛依市1971—2008年雷暴日、闪电日的年代际变化,38 a共观测到雷暴日996 d,年平均26.2 d。

闪电日843 d,年平均22.2 d。

其中雷暴伴有
闪电的有244 d,占雷暴总天数的24.5%。

只闻雷声不见闪电的天数为752 d,
占雷暴总天数的75.5%。

只见闪电不闻雷声为599 d,占闪电总天数的71.1%。

70年代至今雷暴、闪电日均呈持续递减趋势,80年代减幅最大,之后减幅变缓。

雷暴和闪电日数的年际变化很明显,雷暴、闪电日数最多的年份是1973年,分别为51 d、43 d。

雷暴日最少的年份是1991年,15 d,闪电日最少的是2008年,4 d。

雷暴、闪电日数最多和最少的年较差分别达36、39 d。

2.2 雷暴、闪电的季节分布特征
与新疆雷暴、闪电的分布特征基本相同[2],一年四季中,克拉玛依站观测到的雷暴、闪电日以夏季出现最多,累年平均分别出现20.8 d、17.6 d,分别占全年日
数的79.4%、80.1%。

春季次之,累年平均分别出现3.9 d、2.8 d,分别占
14.9%、12.9%。

秋季较少,累年平均分别出现1.5 d、1.8 d,仅占5.7%、8%。

冬季38 a没有观测到雷暴、闪电天气现象。

从各月雷暴日数分布看,多集中出现
在5—8月,累年平均24 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1.7%,其次是4月、9月,11
月以后没有观测到雷暴天气。

闪电多集中在夏季,其次是5月、9月。

雷暴、闪电
日初始日期最早均出现在1997年3月26日。

终止日期雷暴日最晚出现在1975年10月11日,闪电日在1987年11月9日。

克拉玛依地处盆地边缘,西、北两面为山区,本地下垫面为典型戈壁,热对流形成的强对流云团是雷暴、闪电出现的主要原因,这决定了雷暴、闪电的生成时间可能相对集中。

由于闪电不记录起始时间,以下分析仅针对雷暴。

3.1 雷暴的起止时间分布特征
统计显示(表2),雷暴每天较集中出现的起始时间为13:00—21:00,出现概率占雷暴总次数的65.3%,其中峰值出现在14:00—17:00。

早上06:00—12:00出现最少,占总次数的6.5%。

这些特征在夏季(6—8月)表现得最为明显。

春季雷暴较集中出现的起始时间为13:00—19:00,其中峰值出现在14:00—16:00。

春季03:00—12:00出现雷暴的概率很小。

秋季出现雷暴相对较少,故不作分析。

3.2 雷暴持续时间的特点
为了进一步分析雷暴持续时间的分布特点,我们将雷暴的持续时间按0.5 h一个等级分段,统计显示,持续时间(T)0<T<0.5 h的雷暴出现最多,占总次数的65.4%。

其次是1<T<1.5 h,占12.6%,0.5<T<1 h的占6.3%。

可见,克拉玛依多以<0.5 h的短时性雷暴为主,持续时间在3 h以上的雷暴很少出现,仅占0.4%。

统计显示,雷暴持续时间最短的仅闻雷一声,最长的5.3 h。

雷暴方位的记录,是以本站为中心,分为N、NE、E、SE、S、SW、W、NW、Z (本站天顶)共9个方位。

统计38 a在以上9个方位观测到的雷暴总次数是3 016次,雷暴方位出现在SW、W、NW和Z这几个方位的次数较多(图1),各方位次数分布占总次数比率分别为12%、14.8%、14.4%和15.4%,其中在测场天顶出现的雷暴次数最多共464次。

出现在N、NE、E这几个方位的雷暴相对较少,占总次数比率为7%~8%。

雷暴出现在SW、W、NW和Z这几个方位的次数较多,与影响克拉玛依的天气
系统来向和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

由于克拉玛依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部为南北走向的准噶尔界山,影响克拉玛依的冷空气一般从SW、W、NW方位翻越准噶尔界山进入盆地,极易在以上方位的山区产生较强的热对流天气,是造成以上方位雷暴次数明显偏多的重要原因。

38 a克拉玛依共观测到雷暴日996 d,年平均26.2 d。

闪电日843 d,年平均22.2 d。

70年代至今雷暴、闪电日均呈持续递减趋势,80年代减幅最大,之后减幅变缓。

雷暴、闪电日数最多的年份分别为51、43 d,最少的雷暴日是15 d,闪电日是4 d。

克拉玛依雷暴、闪电日以夏季出现最多,累年平均分别出现20.8 d、17.6 d,春季
次之,秋季较少,冬季没有观测到雷暴、闪电天气现象。

雷暴日多集中出现在5—8月,其次是4月、9月,11月没有观测到雷暴天气。

闪电多集中在夏季,其次
是5月、9月。

雷暴、闪电日初始日期最早均出现在1997年3月26日。

终止日
期雷暴日最晚出现在1975年10月11日,闪电日在1987年11月9日。

雷暴每天较集中出现在13:00—21:00,占雷暴总次数的65.3%,其中峰值出现在14:00—17:00。

这些特征在夏季表现得最为明显。

春季雷暴较集中出现在
13:00—19:00,其中峰值出现在14:00—16:00。

克拉玛依多以<0.5 h的短时性
雷暴为主,占总次数的65.4%。

持续时间在3 h以上的雷暴很少出现,仅占0.4%。

雷暴持续时间最短的仅闻雷一声,最长的5.3 h。

雷暴出现在SW、W、NW和Z这几个方位的次数较多,占总次数的比率分别为12%、14.8%、14.4%和15.4%,其中在天顶出现的雷暴共464次。

N、NE、E
这几个方位的雷暴相对较少,占总次数比率为7%~8%。

【相关文献】
[1]石油与气象编写组.石油与气象[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166-171.
[2]张家宝,史玉光.新疆气候变化及短期气候预测[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162-1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