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带病坚持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带病坚持写作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坛巨匠,晚年时却遭受颇多折磨。
病痛让他临终前的体重下降到了76斤,临终时不过55岁。
是什么病症导致先生药石罔效,最终
夺取了先生的生命?
鲁迅先生在去世之前都经历了什么,为什么病重却不去医院治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文学作品之外的鲁迅先生。
本期内容即将开始,喜欢这个主题的朋友记得点赞评论转发。
一切还是要从鲁迅先生的出身讲起,鲁迅本名周树人,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官宦之家。
其祖父周介孚是清朝的一名进士,曾在朝廷里做了不小的官,但后来因为牵涉进一桩科举舞弊的案件而被通缉,只能只身逃亡在外。
朝廷抓不到人只能抓鲁迅的父亲周伯宜顶罪,而周家遭此重大变故,只能倾家荡产赎出周伯宜。
周伯宜后来虽然侥幸出狱,但却因此丢了秀才功名,仕途被从此断送。
科举之路的不易,周伯宜深有体会,家父涉案潜逃,自己前途尽毁,周伯宜此后便开始整日长吁短叹,终日酗酒,很快也因病去世了。
父亲的死对年幼的鲁迅影响很大,他在父亲的病榻前看着父亲一天天消瘦下去,自己却无能为力。
不仅如此,那些所谓的名医开出的药方无济于事,也让鲁迅耿耿于怀。
他对中医的不信任源自于此,去日本学习现代西医也可以说是源自于此。
日本学医的鲁迅
长大后鲁迅看到的都是国弱民穷导致的落后景象,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中国被列强蹂躏欺凌,这些让年轻的鲁迅感到深切忧虑。
他前往日本仙台学医,立志学医来拯救中国人病弱的身体,但学医哪能救国呢。
鲁迅在日本的所见所闻都让他深刻意识到,学医不可能救国,学医也不可能唤醒中国人的救国意识,所以他愤然弃医从文,用笔作武器,向旧社会思想上顽固的堡垒发起进攻。
青年时期的鲁迅
(鲁迅弃医从文向旧社会思想发起进攻)
回国初期,鲁迅也曾有一段困顿迷茫的时期,在杭州担任生物和化学教员,担任日本教员的翻译,身兼多职也只是为了补贴家用。
从1912年到1917年,鲁迅因政局动荡而怀有忧愤,个人处境也很艰难。
但转折点在1918年,他应陈独秀之邀,加入了《新青年》编辑部。
也就是这一年,他第一次用了鲁迅这个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可谓开历史先河,也使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人奠基人之一。
此后创作了大量优秀进步的文艺作品,《风波》、《彷徨》、《呐喊》并撰写《中国小说史略》以及翻译俄国文学名著《死魂灵》等,在文学、史学、训诂等方面均有较深的研究。
鲁迅先生
与此同时他密切关注着时局变化,但从始至终,他都态度明确地赞赏左翼进步力量,甚至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成为“盟主”。
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闻名全国,为进步学生所敬佩,甚至多次险遭逮捕,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屈服不妥协。
也正是因为要在如此复杂动荡的环境中兼顾文学创作、翻译,与政治相关问题的思考,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让鲁迅先生的身体渐渐开始出现不适,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食欲不振,严重时会影响写作。
负责给他治病的人却是一个日本人,这就是鲁迅先生逝世原因的疑点所在。
这个人叫须藤五百三,是鲁迅先生的好友内山完造的旧识,早年鲁迅先生也在他那里看好了牙痛,基于此鲁迅先生选择信任。
他对于鲁迅先生的病症诊断是胃病.
须藤五百三
(日本医生出现误诊使鲁迅过早离世)
从1936年的1月开始,须藤几乎成为了他的主治医生,但是治疗效果却并不理想,到5月,鲁迅先生的病情已经恶化到不能离开床榻的程度。
好友史沫特莱女士给他推荐了一位邓医生,邓医生诊断主要是肺结核引起了肋膜炎,需要将肺部的积水抽出,调整饮食作息,停止吸烟好好调理身体才能慢慢恢复。
但是须藤却完全不同意邓医生的诊断,坚持自己的观点。
鲁迅先生最后选择相信须藤,使得本就严重的病情继续恶化。
后来只能去医院拍片观察,发现是肺部积液很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并发症。
医生表示送到医院的时间太晚,治疗效果难以保证。
这时候须藤才承认是自己的诊断出现了失误。
但这个失误却导致一个多月后鲁迅先生的过早离世,这一消息传出让人们不禁猜测是这个日本人出于民族主义情绪,故意延误鲁迅先生的病程。
毕竟鲁迅先生是左联盟主,进步分子,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态度也十分鲜明。
如此,鲁迅先生对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来说自然是眼中钉。
但是这种说法无凭无据,况且鲁迅先生是自己选择相信须藤,如此也就没有再继续追究,但鲁迅先生是被日本人故意害死的这种说法却一直保留下来。
在鲁迅逝世48年后的1984年,上海最好的肺病专家和放射科医生对上海鲁迅纪念馆保存下来的1936年6月15日鲁迅先生肺部X光片进行会诊分析,最后的得出结论:鲁迅先生死于左侧自发性气胸,这与鲁迅先生的肺结核病有关,也与他长期吸烟,饮食作息不规律有关。
肺结核在旧中国又被称为“痨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不治之症。
近代史上很多名人都患有此种病症,如瞿秋白、蔡和森、郁达夫、萧红等。
这种病之所以能够在旧中国盛行,一方面是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条件都非常差,长期的营养不良容易感染结核病;另一方面则是空气质量差,预防措施落后,导致传染盛行。
患上此种病症的病人脸色苍白、消瘦,经常发热、咳嗽、咯血,影响饮食和休息,和蔡和森住过上下楼的张国焘就在回忆录中提到,蔡和森经常整夜咳嗽,但还是坚持伏案写作,通宵达旦。
这样的生活作息和不佳的生活条件,导致患病者会渐渐委顿,最终危及生命。
“十痨九死”,是它残忍的真面目。
肺结核病人
鲁迅先生笔下具有讽刺意味的名篇《药》,“药”即蘸着鲜血的馒头,就是为了治疗痨病,这虽然是落后年代的愚昧无知,但也是无奈情况下的走投无路。
鲁迅先生自己也是死于这种残酷的疾病,专家认为,鲁迅先生死亡的直接原因就是严重气胸导致的呼吸衰竭。
在病重的情况下,鲁迅先生依旧不忘记抽烟,每天少则几支,多则十几支,这无疑会进一步加重他的病情。
(鲁迅先生去世与日本医生是否有关系至今无法判断)
那么经过专家们的分析是不是就可以说明鲁迅先生的死亡主要是自己的原因,与日本人无关吗?但这似乎也不是合情理的结论。
鲁迅先生早年为了学医曾留学日本,在日本也结识了不少好友,但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不可能因此动摇。
当中日之间已经走到了战争边缘,那么像须藤这样的日本人自然也不会作壁上观。
鲁迅先生在当时中国的影响力可想而知,所以在战争爆发之前的关键时刻,鲁迅先生毅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自然也会引起他的一
些日本友人的不满和困惑。
在鲁迅先生去世后,这位须藤先生也很快离开中国,不知去向。
似乎从侧面印证了人们的猜测。
而无论如何,鲁迅先生还是在1936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人们为他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葬礼以表达哀思和对他的敬佩。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为国为民的一生,是不屈战斗的一生,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慨然气魄,写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名篇。
虽然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精神却长久地影响着中国人民。
直至今日,当代的中国青年也能深刻感到,鲁迅先生似乎从未远离我们。
这就是精神的力量,就像毛主席所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而对于生长在新中国、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来说,如何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就应该多看看鲁迅先生的文章,学习他的精神,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谨以此文向伟大的鲁迅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