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读书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归园田居读书心得
陶渊明归园田居读书心得大全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这千古一唱,耐人寻味,生命智慧,尽在其中。
“归隐”可能曾经是许多人的梦想。
但是很多人只是在不得意的时候暂时逃避,真正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地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从《归园田居》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归隐不是逃避,不是矫情,不是无奈,不是无路可走时唯一的选择。
这里WTT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归园田居读后感,有所帮助
归园田居读后感1
每次读陶渊明的诗,都如同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顿时感到轻松了许多,清新了许多。
读他的诗不累,不乏。
他写的就是了最平常不过的乡村、农田、宅院,就是乡村中最常见的鸡鸣、狗吠、炊烟。
平淡、质朴,不华美也不绚丽,但正是诗人这不事雕琢的平淡与朴素,才让我们倍感他的坦率与真诚,让我们在与诗人促膝而谈之中体会到他大智若愚的生存智慧。
陶渊明的率性首先表现在他毫不掩饰自己回归田园的真实意图:“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直言快语,不绕弯子,不去回避,开门见山地道出了自己回归田园的的原因——本性使然。
不具备适应世俗尔虞我诈、迎来送往的需求,天生就喜欢自然界的山山水水。
而过去在官场(尘网)中的生活,完全是一种错误的选择。
在这“三十年”的“尘网”中,作者如同被关押在笼中的小鸟、蓄养在小池中的鱼儿,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旧林”和“故渊”。
“羁鸟“”池鱼“两句,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将作者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和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恶表露无遗。
陶渊明的率性还表现在他不刻意去美化乡间生活的优越,他给我们呈现的是田园生活真实的一面,他努力渲染的是适合本性之后的充实与快乐。
这里,有开荒种田的艰辛,也有草屋的简陋。
但守住了固有的本性“拙”,却让作者感到虽苦犹乐。
“拙”有“笨拙”、不适合之意。
联系作者一生的生活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拙”字应指作者不善逢迎、不屑钻营的本性与傲骨。
“拙”是作者的自嘲,也是
世俗的偏见,更是作者固守“不为五斗米折腰”做人准则的体现。
在这片可以自由驰骋天性的空间里,作者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宅院不大,占地也有十亩左右;房间不多,也有间的模样。
虽是陋室,但居者欣然。
庭院里是清静的,没有言不由衷的“尘杂”,房间是充裕的,还有富余的闲置地儿。
在这看似简单的数字罗列中,我们看到了作者那种充分的满足:物质的东西无需太多,只要有精神上的自由和适意的生活环境!
陶渊明的诗以坦率真诚著称,但如果只有坦率和真诚恐怕难以赢得后人的尊崇和景仰。
他的诗歌看似平淡,细读则趣味横生;看似如话家常,细品则蕴含着人类生存的大智慧。
在人人追逐名利、唯恐权势不足的封建社会,他能够看透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毅然辞别官场,回归田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精神上的安逸,这在当时,需要足够的勇气,也需要非凡的智慧。
陶渊明干净利落地走出了官场,以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少有的勇气回到了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
陶渊明这一“归”可真的是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他在田园中过得悠闲而诗意:房前春来桃花艳如霞,李树花开白如玉;桃李结实之日,树下读书、纳凉,随手摘下一颗,放入口中,甘甜芬芳,直入肠胃。
屋后杨柳浓阴如盖,掩映房宅;闲来对窗弄琴,绿叶婆娑而和。
这种诗意的闲适和享受,只属于内心纯净、胸无纤尘的智者。
只有完全抛弃了世俗杂念的人,才能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贴合到这纯朴的风景之中,才能在平常的乡村景物中,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的美好。
陶渊明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田园的怀抱,田园也以其特有的灵秀滋养着他的诗心。
于是,在秀美的田园风光中,他有了那么多真实而贴切的体验。
他能从深巷中的“狗吠”和桑树颠的“鸡鸣”中听出更为辽远而深刻的宁静;从傍晚时分远处依稀可见的村落和袅袅升起的炊烟中,看到朦胧而苍茫的悠闲;能从无“尘杂”的“户庭”中和略有“余闲”的“虚室”中,体会到“心远地自偏”的清静。
内心的惬意和乡村的安详平和融为一体,逃离“樊笼”重返“自然”的快乐,真是无法形容。
诗人笔下的“自然”具有双重含义,既指客观存在的山水田园,也指回归本性,顺应本性的自在、本真的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句,巧妙地照
应了前面的“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两句,又点明了全诗的中心,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真谛的彻悟和对无拘无束理想境地的追求。
人生苦短,有限的生命弥足珍贵。
尊重生命的本意,顺应个体的个性需求,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过自己喜欢过的日子,这是以人为本社会的"基本前提。
我们吟咏陶诗,感叹陶诗的清纯和美丽,更应从陶诗率真平和的意境中,悟出生存的智慧,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追寻生命的意义。
归园田居读后感2
文学经典,耐人寻味,通过古往今来中国文学史上经典书籍的阅读和品味,培养我们系统的中国文学史知识。
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从而不仅接受了知识,提高了素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我们对于不同年代,不同社会环境下,人文事物的认识和道德情操的培养。
生活在晋末宋初的陶渊明,从小就怀有远大志向,同时他生性娴静、热爱自然,很欣赏道家的反朴,从而形成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
但由于在思想上两方面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他中年时期屡仕屡隐,终于因为目击了官场的污浊、黑暗,不肯同流合污,而毅然告官还乡。
他的代表作之一《归园田居》深刻反映了他辞官还乡,隐居于美好田野之间,内心的那一份恬适、愉悦之情。
全市没有极其华丽的辞藻,作者运用质朴的语言渲染出深厚的情味。
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这些看似漫不经心,平淡无奇的景物,但却充满了盎然诗意,耐人寻味,使我们深深领略到田园风光的美好。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表现出了作者由仕途归隐的心情、原因;“方宅十余亩,草屋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惬意;“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远近分明,动静结合,由动写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抒发了作者脱离仕途,如释重负的感慨。
诗中的每一句诗,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字眼都无不流露作者重返田园的愉悦之情。
诗文语言质朴简洁而富有内涵,意味深长;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淳美。
诗篇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清淡而富有生机。
作者在诗中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方法,表达了思想感情。
例如,“羁鸟”关在笼中鸟“池鱼”困在池中的鱼。
以羁鸟池鱼比喻自己过去仕途生活的不自由;以旧
临深渊比喻田园,与“樊笼”关鸟兽的笼子,将其喻指官场,末句由官场重归田园,就像长久关在笼子里的鸟又能重返大自然一样。
前后相互照应,表现出作者告别仕途,摆脱束缚,回归了自我的欢愉心情,作者不仅在引领我们欣赏田园风光美丽的同时也是我们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惬意,更是精心巧妙的运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无比喜悦的心情。
品味经典,欣赏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学习作者独具匠心的习作特点。
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阅读能力。
细细品读,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探索,分享陶渊明的喜悦,体会精彩人生。
归园田居读后感3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
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
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
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
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
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
这是纪实。
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
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
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
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
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
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
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
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
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
这
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
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为是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
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
“衣沾不足惜”,把这么一件小事提出来,强调一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
衣服湿了,确确实实是没有什么可惜的,陶渊明这么一个豁达的人,按理不应该去说它。
但“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
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活口,沽酒买醉。
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而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
高蹈避世,说起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
陶渊明自己,也是内心中“贫富长交战”的。
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
“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
这太重要了。
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
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
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
“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
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
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的的生平。
2.初步了解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3.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
4.引导同学体会诗歌意境美;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掌握陶渊明的诗歌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理解诗歌寓意,在诗的艺术境界中
提升自己的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等。
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会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到新的人生价值以安慰自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看他是怎样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
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处处受到排挤。
在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辞官隐居了。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整体感知
自己先朗诵一遍,让学生注意到诗歌中的停顿,然后推荐同学起来朗诵
三、对诗歌进行整体的翻译
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
道路很狭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被打湿了不足以可惜,只要能够违背自己的意愿。
四、诗歌主旨及艺术特色
这首诗是一个仕途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人。
在农耕生活的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全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诗人的农事生活,通过描写自己的亲身体验,表现了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诗人将日常生活诗化,生活体验真切深刻,达到了情景事理的融合。
诗歌语言平淡自然,在平淡中见警策,在朴素中见绮丽。
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成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
五、课后作业:
背诵该首诗,并能默写下来。
真的要好好夸夸这篇这么优秀的文章!
紧扣范文主题,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