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及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及影响因素
作者:闫小军
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54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充分说明了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关注少年的发展则是我们师者和社会的重大责任。

近来,我国提出全民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求青少年学生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生活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中学体育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改变,课堂教学越来越有利于孩子成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背后,也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孩子的身体状况能否得到真正的改善?孩子内在的情感和思维能否被真正的激活?不久前,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身体形态指标尽管有些增长,但肺活量水平、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

过半中学生血压偏高,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50%。

最让人忧虑的,还不是一些孩子没有健康的体魄,而是许多孩子缺乏志气、毅力,缺乏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

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频繁发生的惨痛教训不得不引发人们思考:是谁影响了孩子健康?
一、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
从1985年起,我国共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

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在过去20年内持续下降:学生肥胖率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1/4的城市男生是“胖墩”;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31.67%,初中生为58.07%,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分别高达76.02%和82.68%。

我国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想就工作10年以来,在培养体育特长学生和体育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城里和农村学生的差异性来对比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发展情况。

在我们这里有一句俗语“山里娃腿硬,城里娃嘴硬”,这充分说明城乡学生的体质是有很大区别的。

尤其是城市的学生,他们居住高楼大厦,远离游戏场地;他们上学放学乘车,闲置了造物主赋予的双足;他们能看到高楼汽车,却少见日落日出。

于是,“小近视”日渐增多,“小胖墩”比比皆是。

但是,身居农村的孩子,他们的活动场所比较广阔,生活特点比较特殊,在学习的空档时间可以帮家长干家务和力所能及的农活,这样就增加了他们锻炼身体的机会。

所以,我认为要想减少这种城乡差异,我们师者和社会要特别关注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正确引导学生的锻炼习惯和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使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

二、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
(一)学生的自身因素
1.负担太重,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太重,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学生每天面对大量的作业和学习任务,加之家长所谓的“负责”,只为孩子课外辅导和仕途的奔波,这样的所作所为都像枷锁般的桎梏,使学生对体育锻炼成为口头一说,无法行动。

2.运动不足。

学生体能素质下降,主要原因是运动不足。

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爱玩爱运动是他们的天性,可是,面对升学与考试的压力,面对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学生从小就没时间享受运动的乐趣。

3.沉溺网游。

现在的孩子生活方式由“动”转向了“静”,曾几何时,捉迷藏、跳皮筋、丢沙包等以院子为主要活动场地,运动身体为效果的传统游戏,已经不为所知,取而代之的各种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吸引他们的“最大磁场”,已成为他们主要的玩耍项目。

资料表明:电脑和网络游戏占了学生业余时间的36.2%。

这种状态较为准确的揭示出了“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

(二)对应试教育的追捧,导致孩子的体育课处在若有若无的地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学生读了十几年的书竟连常见的体育项目都没接触过,中学体育课成了被挤占最多的课程,大学生猝死体育场,中学生军训晕倒现象时有发生┅┅”——(光明日报 2006年4月1日)
素质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多种类型的人才,但是现在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是学生的唯一出路。

其次,就是主要部门经常以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评估学校的办学能力,学校以学生的成绩评价教师的专业能力,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我们的教育对象非常迷茫,始终认为我的学习成绩不好就不会被老师或同学重视,这样就出现了“学生拼命学, 教师拼命教”的矛盾局面。

学生的时间大量运用在了学习之中。

这就把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等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培养任务丢在一边了。

(三)家长片面的追求学生成绩
许多家长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和感召下,为了对孩子“负责”,除了在学校进行必要的文化学习外,节假日的补习班也常盛不衰,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简直成了学习的机器。

每天从床上爬起来就是学习,排得满满的文化课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好不容易放学回家了,还有没完没了的作业等待他们,哪还有时间、精力参加体育锻炼。

大部分家长也认为体育课不是“主课”,只不过跑跑跳跳、玩玩而已,可有可无,不必认真。

一位女生的家长说“上体育课就让女儿请假,这样她就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家长的安排让我们哭笑不得,更多的孩子也只为了应付初三体育考试,高考能达标,考什么就专门练什么,哪来的兴趣爱好。

(四)场地、器材设施的匮乏
场地小、学生多的情况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大
的难度,学生的心肺耐力不能得到有效地发展,中长跑的教学不好组织,并且如果几个班同时上课,学生的“人均使用面积”非常的少,甚至有的学校就没有一个像样的活动场所,也有学生从一上学就没有在较正规的场地上上过一节正规的体育课,再加之,容易出现体伤事故,使体育教师产生教子顾虑,导致体育课项目的单一乏味,这样一节体育课的强度和密度得不到保障,学生的心率达不到一定要求,长期下去,学生的体质又怎么能保障的了呢?另外,就是我们现阶段体育器材比较单一、匮乏,不能保障教学的顺利开展、课外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特长的培养,这样就阻碍了学生体育技能的发展,更是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乐趣,更谈不上竞技体育精神的培养。

三、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一)学校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的实现
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的各种组织形式共同完成的,上好体育课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但是仅靠体育课是不够的,还必须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两者密切结合,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并做到经常锻炼。

还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做到以普及为主,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前提下很快普及。

(二)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

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人格。

(三)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对学生提出“健康第一”的要求。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健康第一”应该始终是办学的指导思想之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也要求我们必须有健康的体魄。

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肩负着祖国建设的重任,孩子们健康成长应得到全社会共同的关注。

所以,我们要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上还给他们一片蓝天,把我们的教育对象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