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0.大竖琴6 沪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竖琴》教学设计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音节读准“黄、浦、江、架、什、夜、前、进”8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
2 认识笔画“横折折撇”和部首“三点水”。
3 正确朗读课文,基本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在朗读过程中初步感受“上海在前进”,并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
4 能根据提示,用一两句话说说上海的新面貌。
重点和难点
1 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巧记字形,通过指导书空,在识字中渗透笔画、笔顺。
2 学习课文以读为主,通过各种形式加强读的训练,落实读正确、读通顺,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 出示竖琴图片。
2 揭示课题。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 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第一次听课文,思考:文中的大竖琴指的是什么?
(2)第二次听课文,想想有什么新收获?
2 组织自学生字。
(1)自由轻读课文,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巧记生字。
3 全班交流——脑力大比拼“你说我猜”。
指导书写“进、浦、江、夜”4个生字。
4 巩固识字。
(1)游戏:浑身上下动起来(和老师做相反的动作,说相反的词)。
(2)独立默记生字。
(3)叫号游戏。
三朗读课文感受内容
1 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 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
3 看图感受: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与竖琴的相似处。
4 引读课文:两架大竖琴日夜弹不停,弹的什么曲……
5 听听大桥弹的曲子(桥上车来车往的声音),指导朗读“我的家乡——上海在前进。
”
6 小组用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7 朗读交流。
四复习巩固拓展练习
1 部首妈妈找孩子:找找“三点水”的字。
2 弹竖琴:认读词语(日夜、竖琴、上海、黄浦江、什么、浦东、长江、进步、竖立、夜晚、家乡、海水、歌曲、前进)。
3 课后练习:“你问我答,难不倒”。
用“你问我答”的表达方式,说说上海的新面貌。
4 课堂总结。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感受的难点,如:桥与竖琴的联系,学习课文时,我出示竖琴图片和大桥图片,让学生看看竖琴、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的照片,使学生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听听桥上车来车往的声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繁忙的大桥上,使学生切实感受叔叔阿姨们在为上海的建设而忙碌,我们的上海在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