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散文部分第3单元《都江堰》(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
都江堰
余秋雨语录
•假如你想要一件东西,就放它走。
它若能回来找你,就永远属于你;它若不回来,那根本就不是你的。
•一个人会落泪,是因为痛;一个人之所以痛,是因为在乎;一个人之所以在乎,是因为有感觉;一个人之所以有感觉,仅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你有感觉,在乎,痛过,落泪了,说明你是完整得不能再完整的一个人。
难过的时候,原谅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人而已,没有必要把自己看得这么坚不可摧。
•如果真的有一天,某个回不来的人消失了,某个离不开的人离开了,也没关系。
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的身边,在此之前,你所要做的,是好好地照顾自己。
一、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散文作
家,艺术理论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
号,担任过多所大学教授。
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
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
其艰涩难明”。
他的散文叙述风格宏大,善于穿行
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
中遴选、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代表作品有《寻觅中华》《摩挲大地》《文化苦旅》等。
二、整体感知
《都江堰》是一篇文化游记,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李冰父子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
作者通过写游览都江堰,表达出深刻的历史反思和文化反思。
对李冰精魂、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也体现了作者对承传这种精神的乐观和对膜拜这种精义的欣慰。
作者把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寄予古老的物象与峻伟的山水以灵性,赋予了哲理意蕴。
本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给人以审美的多维享受。
一、注音
惊悸.(jì) 庇.护(bì) 修缮.
(shàn ) 韬.略(tāo ) 颓壁残垣.(yuán ) 强悍.
(hàn ) 遴.选(lín ) 卑处一隅.(yú) 诘.
问(jié) 衮.衮诸公(ɡǔn ) 圭臬..
(ɡuī niè) 怦.
然心动(pēnɡ) 二、写对字形
⎩⎪⎨⎪⎧xu ān (喧)嚣xuàn (渲)染寒xuān (暄)xuān (萱)草
⎩⎪⎨⎪⎧精神huàn (焕)发huàn (涣)然冰释 ⎩⎪⎨⎪⎧典jí(籍)蕴jiè(藉) ⎩⎪⎨⎪⎧残yuán (垣)hén ɡ(恒)久齐huán (桓)公
三、解释词义
1.圭臬:指圭表,比喻标准或法度。
2.诘问:追问,责问。
3.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4.怦然心动:心怦怦地跳动。
指由于受某种事物的吸引,思想情感起了波动。
阅读课文《都江堰》的节选部分,回答1~3题。
①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
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
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着青城山。
②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
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
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
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
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③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
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
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
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
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
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1.第①段先写自己对都江堰的看法,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何作用?答案:第一段欲扬先抑,给人造成一个都江堰本来不值得一顾的错觉。
为下面两段正面描写都江堰工程的壮丽和都江堰的水的强悍的生命之美,作侧面渲染,层层铺垫;最后以自己的震撼反衬出都江堰的气势。
2.第②段作者说“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是被它吸引进去的。
都江堰给人以滋润、清朗的感觉,它那充斥周际的震颤和浩荡的急流深深地吸引了作者。
3.“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一句中,“苦头”指什么?“风头”又指什么?
答案:这里的水本来是充满野性的,它“飞奔着”“裁割着”“直窜出去”,它“恼怒”,它“咆哮”,所以这里的水充满一种壮丽雄浑的美,可谓“出尽了风头”;但是这样的水流受到都江堰的制约,只能“乖乖地转身改向”“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水显现出更壮丽的驯顺,也可谓“吃尽了苦头”。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C)
A.偌.大/诺.言嗜.好/谥.号掎.角之势/人才济济
..
B.酗.酒/抚恤.饯.别/栈.道步履蹒跚./潸.然泪下
C.塑.料/追溯.对峙./秩.序恪.尽职守/溘.然长逝
D.琵.琶/毗.连辍.学/啜.泣峥.嵘岁月/字斟.句酌
解析:A项,“偌大/诺言”分别读“ruò/nuò”;B项,“饯/栈”分别读“jiàn/zhàn”;C项,每对词语分别读“sù”“zh씓kè”;D 项,“峥/斟”分别读“zhēng/zhē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B)
A.惊悸庇护祭奠稳稳当当垂头伤气
B.突兀履历光斑趋炎附势隔江观火
C.震颤涌跃祈求通情达理稀奇古怪
D.驯顺强悍沧生至圣至善和霭可亲
解析:A项,伤—丧;C项,涌—踊;D项,沧—苍,霭—蔼。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
(1)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________的天职。
(2)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________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3)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________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当仁不让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B.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当仁不让
C.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当仁不让
D.义不容辞当仁不让责无旁贷
解析: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强调责任不能推脱。
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情,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辞、不退让。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
A.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要素,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B.也许只有史铁生知道,一个多么英俊,多么自尊,充满希望的青年,突然双腿废了,不得不靠轮椅在世间游移,是怎样一种苦难。
C.著名散文家余秋雨的名字,对当代青年十分熟悉,他的《文化苦旅》《霜天话语》等作品更是百读不厌。
D.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电脑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工具,在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解析:A项,搭配不当,改“要素”为“难题”。
C项,表意不明,应该是当代青年熟悉余秋雨的名字。
D项,主语成分残缺,删去“使得”。
5.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的一项是(D)
纪实文学,理应讲究纪实性与文学性的高度统一,作为纪实文学之一的传记文学,____________。
缺乏真实丰富的事实材料,而靠浮辞丽藻挥洒成篇,只能写出苍白无力的东西;缺乏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而仅罗列人物生平事迹,也不会葆有长久的感染力。
A.必须特别注意材料的真实性
B.也应注意文采,以求引人入胜
C.也要考虑到“文”与“实”二者的有机联系
D.同样存在着一个“实”与“文”的结合与统一的问题
解析:D项,后文主要强调“实”与“文”的相互联系和有机统一的问题,D项最切合文意。
二、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阳关雪(节选)
余秋雨
远处已有树影。
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
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树愈来愈多,开始有房舍出现。
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
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
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
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
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
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
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
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
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
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
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
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
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
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
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
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
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
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途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
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
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
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
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
阳关的风雪,竟愈见凄迷。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讨论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
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
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
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
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
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
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
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
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
怕还要下雪。
(选自《文化苦旅》) 6.为什么说“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答案:阳关荒凉偏僻,环境恶劣,而王维在诗中只字未提到,只说“无故人”,强调的是友情至上。
7.从第五段的相关信息概括出唐人风范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①乐观;②眼光放得远;③告别步履放达(或充满自信)。
8.第六段中“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其作用是什么?下文中与之相照应的内容有哪些?
答案:①采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
形象地说明统治者所追求的只是王权,因而不可能为艺术家们提供广阔的舞台空间。
②与下文的“九州画风黯然”,“阳关再也难享用温醇的诗句”,文人大多成了“谪官逐臣”,“阳关坍弛了”等内容相照应。
9.下列对文章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AE)
A.文章第五段充分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把中国文化现象与西方文化现象进行全方位对比,从而突出中国文化现象自身缺乏持久魅力的特点。
B.综观全文,文章在对阳关的真实的描写中融进了对历史的评论与慨叹,显现了对文化现象理性的思考。
C.作者在写作中充分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D.文章由阳关的自然环境入笔,很自然联系到王维的诗歌,进而引出中外文化现象,文笔流畅,从容自如。
E.“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阳关是因为它已失去战争中重要的地位而被人们遗忘。
解析:A项,并非“全方位的对比”,也不是突出“中国文化现象自身缺乏持久的魅力”,而是转入下文揭示中国文化现象被扼杀的深层原因。
E项,并非因为“失去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而被人遗忘。
三、语言运用
10.下面六个分句打乱了顺序,请重新排序,只写序号。
①苏东坡被贬广东,他一到惠州,就赋诗大赞“岭南万户皆春色”。
②由于广东的自然环境优越,可提供作盆景的树种很多。
③广东盆景又称岭南盆景。
④广东盆景的盆栽艺术,也有近千年历史。
⑤到了清代,盆景艺术已普及于民间。
⑥所以,广东盆景以树桩盆景较为盛行。
答案:③②⑥④①⑤
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两个小题。
①人的血脉,必须通畅。
②中医把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叫血脉,③如果某个部位阻塞了,④就会有瘫痪的危险。
⑤文章必须上连下接,⑥一气呵成,⑦如果文气梗塞,⑧即使内容很精彩,⑨词句很优美,
⑩也会失去完美的艺术光辉。
(1)从话题统一的角度看,应该删去第______句。
(2)为使上下文连贯,应在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之间增添一个句子,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②(2)④⑤写作也是这样(可稍有变化)
1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使用外来词成为汉语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语言现象。
其中有不少外来词翻译得绝妙,把音义与汉语结合到极致。
仿照下面的示例,从所提供的五个外来词中选择一个写一段话。
(不超过70字)
外来词:托福TOEFL、雪碧Sprite、波音Boeing、可口可乐Cocacola、迷你裙miniskirt
示例:托福,音译自TOEFL,是美国的一种外国学生英语水平考试。
“托福”是中国人的日常口头语,含有吉利话的意味,考托福,靠托福,寄予了希望学子们顺利通过考试的美好愿望。
答案:示例一:雪碧,音译自Sprite,是一种饮料。
“雪”,有寒意;“碧”,清澈碧蓝。
在夏天,这样的饮料名,听着就产生喝这种饮料解渴的欲望。
示例二:波音,音译自Boeing,指美国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出产的飞机。
“波”“音”是两种在空中传播的物理现象,又暗合快捷之意,突出飞机飞行速度快。
示例三:可口可乐,音译自Cocacola,世界著名饮料。
“可口”,突出好喝,“可乐”,突出喝了给人产生快乐的感受。
示例四:迷你裙,译自英语miniskirt,“迷你”为音译,裙为意译。
原意为超短裙。
翻译为“迷你裙”确实绝妙,点出超短裙的诱人的特点。
废墟
余秋雨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
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
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
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
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
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
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
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
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
废墟昭示着沧桑,让
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
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
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
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
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
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
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
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
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两位朋友在我面前争论。
一位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
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我呢,我比他们年长,已没有如许豪情和精力。
我只怕,人们把所有的废墟都统统刷新、修缮和重建。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
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
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
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
没有皱纹
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
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
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君王的挑剔和筛选。
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
碎成粉的遗址也不是废墟,废墟中应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
废墟能提供破读的可能,废墟散发着让人流连盘桓的磁力。
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
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
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
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
修缮,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失。
把损坏降到最低度,是一切真正的废墟修缮家的夙愿。
也并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
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那又何妨。
但是,那只是现代建筑家的古典风格,沿用一个古名,出于幽默。
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做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
这与历史,干系不大。
如果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我建议,千万保留废墟,傍邻重建。
在废墟上开推土机,让人心痛。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
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
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愤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
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
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
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
结果,两相杀伐,两败俱伤,既斫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
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
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
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
惟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
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古希腊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
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
现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
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一个拔地而起的高台。
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
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
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
因此,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
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美文欣赏
1、走过春的田野,趟过夏的激流,来到秋天就是安静祥和的世界。
秋天,虽没有玫瑰的芳香,却有秋菊的淡雅,没有繁花似锦,却有硕果累累。
秋天,没有夏日的激情,却有浪漫的温情,没有春的奔放,却有收获的喜悦。
清风落叶舞秋韵,枝头硕果醉秋容。
秋天是甘美的酒,秋天是壮丽的诗,秋天是动人的歌。
2、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储蓄的过程,在奋斗的时候储存了希望;在耕耘的时候储存了一粒种子;在旅行的时候储存了风景;在微笑的时候储存了快乐。
聪明的人善于储蓄,在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学会储蓄每一个闪光的瞬间,然后用它们酿成一杯美好的回忆,在四季的变幻与交替之间,散发浓香,珍藏一生!
3、春天来了,我要把心灵放回萦绕柔肠的远方。
让心灵长出北归大雁的翅膀,乘着吹动彩云的熏风,捧着湿润江南的霡霂,唱着荡漾晨舟的渔歌,沾着充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