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阅读专项训练(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社戏
第一部分:课内阅读
(一)(2020年辽宁鞍山市八年级期中)阅读《社戏》选段,完成文后的小题
①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②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
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③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④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⑤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
⑥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⑦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
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⑧我们也都跳上岸。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⑨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
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
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
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
⑩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阅读选文③④⑤段,拟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③④⑤段的描写调动了人体的多种感觉器官,找出原文中描写颜色、声响、气味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体会选文第⑤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说说“我自失”的原因。
4.选文第⑦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____________修辞方法。
5.从选文第⑧段“偷豆”情节中,能看出“阿发”怎样的性格特点?
6.选文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
【答案】
1.夏夜行船(去看社戏)
2.颜色:碧绿、淡黑、月色朦胧、渔火。
声响:潺潺、宛转,悠扬。
气味:清香。
好处:描绘出江南水乡月夜美景,情景交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3.心理描写,“自失”是因为“我”被眼前美景所陶醉。
4.比喻
5.无私、淳朴、厚道、善良(答出其中2点即可)
6.“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
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再见到的。
“我”通过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的向往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拟写标题的能力。
拟题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要素式: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拟题或综合拟题;(2)顺序式:以时间的推移或空间的转换拟题;(3)线索式:以全文的线索作为文章的标题;(4)点题式:文章的标题直接点明或暗示文章主题。
仔细阅读③④⑤段,写的是“我”和小伙伴们在夏天的夜晚行船去看社戏的事。
据此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做小标题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的感官角度的分析。
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可以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要结合具体的描写来进行分析。
仔细阅读③④⑤段,其中,“碧绿的豆麦田地”“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
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从视觉角度描写颜色;“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从听觉角度描写声音;“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从嗅觉角度描写味道。
作者通过多种感官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月夜美景,情景交融,真实可感。
3.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这段话运用的是心理描写,“自失”意思是听得出了神而忘了自己,说明作者被眼前的夏夜美景和宛转、悠扬的笛声吸引,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4.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
仔细阅读第⑦段画线句子“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把“航船”比作“大白鱼”,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出船行的速度之快,从而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的高超。
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
仔细阅读第⑧段的“偷豆”情节,结合对阿发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分析,从“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句,可以看出阿发无私、淳朴、善良的性格特点。
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结合作者在平桥村的生活经历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分析,作者难忘的并非“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而是平桥村的自然风光
和人们的朴实善良。
作者这样说,意在表达对童年往事的念念不忘,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二)(2020年江苏苏州市八年级期中)阅读《社戏》中节选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
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7.(甲)段从哪些角度,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8.(乙)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和描写方法,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9.(甲)(乙)两段都有描写船快的句子,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一处是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侧面描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展现了清新秀美的江南水乡月夜航行图。
8.运用比喻的修辞、侧面(间接)描写、生动的动词“蹿”,表明船行驶速度之快,突出孩子们驾船技术之高。
9.正面描写:不多久,松柏林早就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
侧面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解析】
7.本题考查赏析语段。
甲文开头写的“清香”“水汽”“月色”都是从感官上去理解的,“清香”
写的是豆麦和水草的味道,这是从人的嗅觉角度去写的;“水汽”扑面而来,这是从人的触觉角度去写的;“月色”是从人的视觉的角度去写的。
作者充分调动了人的嗅觉,触觉,视觉多种感官,描摹出一幅平桥村美丽清新的画卷,写出了月色之下的美景和感受,同时表达了自己去看社戏的愉悦之情。
8.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
要求从修辞和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们的船比作“大白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少年的驾船动作娴熟或技术高超,孩子们看戏归来时的愉悦之情。
“蹿”字,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航船的灵活。
写老渔父的喝彩,从描写角度看是侧面描写,作用是从侧面写归航之快,烘托孩子的驾船技术之高。
9.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的理解。
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个性鲜明,特点突出。
作用是: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甲段描写船快的句子是“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通过写山的变化来写船的速度快,这是侧面描写。
乙段描写船快的句子是“不多久,松柏林早就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这是直接写船行速度不慢,属于正面描写。
(三)(2020年河南信阳市八年级期末)阅读课文《社戏》选段,完成各题。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
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
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
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
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
要知道,会骂的。
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
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
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
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
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
”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
我们请客。
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
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
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
”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0.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归途中“偷豆”“吃豆”这些情节?
11.画线句中,双喜的话包含了哪些意思?
12.结合选文内容,概括六一公公的形象。
13.“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应该怎样理解结尾这句话?
【答案】
10.“偷豆”“吃豆”是全文精彩的情节描写,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待客、纯洁无私、天真淳朴,表现出一种情趣、一种快乐。
11.“是的”是双喜对偷豆行为的承认;“我们请客”是“偷”的理由;“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意思是偷六一公公的豆也是看得起他,用他的豆子招待客人是好事;“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转移了话题。
12.六一公公是一个纯朴乡民的形象,他宽厚、善良、纯朴、好客、热诚,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
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说明他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说明他热情好客,并不吝啬;一听到“我”夸他的豆好反而感激起来,说明了他的纯朴;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的憨实厚道等等。
13.作者强调再没看过“那夜似的好戏”,再没吃过“那夜似的好豆”,是因为看戏的路上自由快乐,“偷”豆的过程紧张有趣,同行的伙伴温暖热情,这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的回忆,对平桥村人们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美好品质的怀念。
【解析】
10.本题考查情节作用。
(1)结合第三段“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可知,在“偷豆”时,阿发比较了自己家的豆和六一公公家的豆,觉得自己家的豆更饱满,所以建议大家偷自己家的豆,看出小伙伴们的纯洁无私,热情待客。
结合第四段“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
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可知,大家商量着被八公公知道用了盐和柴怎么办,孩子气地说要叫八公公的外号,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
(2)结合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可知,那夜的好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是一种情趣,一种快乐,难以忘记。
(3)因此这些记忆会深刻一些,因此写了这一段经历,表现对那些孩子的赞美,对那段时光的怀念。
1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1)结合第九段“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
好的摘,蹋坏了不少”可知,“是的”是双喜对偷豆行为的承认。
(2)“我们请客”是“偷”的理由,这里指孩子们偷豆来招待“我”这个客人。
(3)结合第三段“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可知,刚开始孩子们认为阿发家的豆更好,是怕阿发娘知道才又偷六一公公的豆,“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意思是偷六一公公的豆也是看得起他,用他的豆子招待客人是好事。
(4)“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这句话表面上是责怪六一公公,实际上是把话题由偷豆转移到别的地方,是孩子气的表现。
12.本题考查认为形象。
(1)结合第九段“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可知,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说明他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却并不责怪他们偷豆,他是允许孩子们去他田里摘豆吃的。
看出六一公公是一个纯朴乡民的形象,他宽厚、善良、纯朴、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
(2)结合第十一到第十五段“请客?——这是应该的”“豆可中吃呢?”“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可知,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说明他热情好客,并不吝啬;一听到“我”夸他的豆好反而感激起来,说明了他的纯朴;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的憨实厚道等等。
1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1)结合文章可知,作者在当晚看戏时是觉得无聊的,而现在却觉得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说明这种感觉不是戏本身给作者的,而是因为能去看这场戏,是小伙伴们主动帮忙,热情好客。
而六一公公后来送来的豆却比不上前一晚和小伙伴一起吃的豆,说明作者看重的不是豆子本身的味道,看重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偷豆”“吃豆”的情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小伙伴们的淳朴善良、温暖热情。
(2)作者难忘那场戏、那夜的豆,不是难忘戏和豆,而是难忘小伙伴们的热情好客、温暖淳朴,难忘那段自由烂漫的时光,难忘那段有美好童趣的童年回忆,含蓄的表达了对平桥村人们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美好品质的怀念,对那段美好、自由、幸福的童年时光的怀念。
第二部分:课外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故乡的年戏
马亚伟
①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
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
②大人孩子们奔走相告:“看戏去喽!看戏去喽!”到那时,春节才真正有了年的味道。
年戏是最能聚拢人的活动,村里几乎全民参与,A连六七十岁的老人都会穿得暖暖和和,到戏台下来看戏。
乡村简陋的戏台,撑起一个绮丽的空中楼阁,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水袖如云,像走马灯一样从戏台上晃过。
③戏台下,男女老少伸长脖子,侧头的,点头的,张大嘴巴的,摇头晃脑的,拍手叫好的,密密麻麻一片,全是陶醉的模样。
小孩骑在大人的脖子上,鼻涕泡僵在风里。
冰糖葫芦、棉花糖等各
种零食,也给活动增添了几分热闹。
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
....铺开,温暖而安适,人便在饱满的光线里,心满意足地眯起了眼。
④记得有一次,我和小姨早早拿着凳子占了最佳位置,我们坐在前面看,后面有站着看的,还有踩到凳子上看的。
小姨的对象也来了,他一会儿给我们买糖葫芦,一会儿给我们买炒花生,“鞍前马后”地“伺候”着。
直到小姨说:“行了,坐下看戏吧!”他便坐在小姨的身边,一边看戏,一边看小姨。
他的手还会偷偷牵一下小姨的手,然后两个人甜甜蜜蜜地笑笑。
⑤每当看戏时,我的视线穿越拥挤的观众,落到戏台上,眼里的景象霎时缤纷起来,舞台上旖旎的长襟水袖,背景里缤纷的秀阁绮窗,多么美啊!耳边响着各具特色的唱腔,生旦净丑各有风味。
我最喜欢俏滴滴的花旦,举手投足活泼机灵,很惹人爱;还有花脸的唱腔,气韵颇有慷慨,痛快淋漓;还有优雅美丽的青衣,唱腔婉转悠长,极为动听。
⑥我的母亲曾经唱过几年戏,我从小耳濡目染,也非常喜欢戏曲。
有一次,戏台上唱的是《大登殿》,王宝钏十年寒窑,终于拨云见日。
“端端正正,正正端端,打坐在金銮……”演员的演唱字正腔圆,表情生动,非常有感染力。
高潮之时,台下叫好声响成一片。
演员的表演更加卖力了,完全沉浸在自己塑造的角色中。
⑦我的兴趣,更在于戏台上偶尔会出现的“奇幻效果”。
我忘了是一出什么戏,戏台上喷出一阵烟雾,闪过几道亮光,一只蚌就变成了一位漂亮姑娘——蚌精。
那个年代,这样的场景无异于如今的“豪华大片”。
整个戏台因此变得瑰丽,梦幻,让人充满了无尽的想象。
乡村戏台,仿佛是天上宫阙,演绎着另一个世界的悲欢离合,神奇而生动。
⑧花花绿绿的戏台,有板有眼的唱念做打,热热闹闹的人群,都那么让人怀恋。
我多想再回到故乡,在故乡的戏台下,看一场年戏。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 14.文章一开头就说:“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
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
”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热闹”“欢腾”的。
15.读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1)“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中“大片大片”改成“大片”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有人说,本文的最后一段与鲁迅先生《社戏》中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蕴含着相同的情感,请谈谈你的理解。
17.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你的家乡有哪些地方戏?请写出其中的一种,并简述其主要特点。
【答案】
14.看戏之前,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看戏中,男女老少沉醉其中;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戏台上,演员卖力表演;戏台上偶尔出现的“奇幻效果”。
15.不好,“大片大片”运用了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同时强调了看年戏时午后阳光的温暖舒适,也烘托了此时看年戏人的惬意。
改后就没有了这种效果。
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戏台下大人小孩看戏的沉醉入迷,也从侧面表现出戏台上表演的精彩,表现了“我”对故乡年戏的怀念。
16.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故乡的淳朴风俗的怀念之情。
17.【示例】安徽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表演质朴细致。
(本题不设统一答案,所写地方戏剧种类应与自己所处地域一致,表述清楚即可)
【解析】
1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根据第二、三段的内容,可知作者从看戏之前、看戏中、戏台下、戏台上、戏来表现“热闹”“欢腾”的。
15.此题考查了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从修辞、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1)“大片大片”运用了叠词,增强了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