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南田家炳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渝南田家炳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
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
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2. 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
”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
3. 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4. 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
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 如图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了农业生产的场景。
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该地区
A.存在大量戍边军民B.生产方式受中原影响
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
6. 以下材料为四位皇帝的一日政务节录,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至前殿,由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等官员依次奏事
②告诫军机处切勿泄密
③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
④引见俘获的突厥颉利可汗,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尊号
A.③①④②B.③④①②C.③④②①D.④③①②
7. 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
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
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
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
8. 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
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9. 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
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
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D.激化了政治矛盾
10. 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
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11. 朱熹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
”以下与这句话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
B.“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
C.“如麻麦稻梁,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
”
D.“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12. 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
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
A.无为而治B.经世致用C.再续《春秋》D.中体西用
13. 如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
其中甲是()
14. 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
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
”他号召青
年人投身戏剧。
这反映出()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15.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
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
A.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B.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
C.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D.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36年,郑国名臣子产主持铸刑书,将本来由贵族掌握的法律公之于众,让平民在行事上拥有了主动权。
子产因此接到了晋国贤臣叔向一封措辞严厉的来信,信中写道:“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
夏有乱政
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衰乱
的时代)也。
今吾子相郑国,作封洫,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
但随着平民力量的上升,国家政权对平民的依仗,使法律制度变革势在必行。
二十年后,叔
向的祖国晋国也铸了刑鼎,公布了成文法。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材料二秦从商鞅以来,在法家“明法”思想的指导下,秦律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严厉惩罚政治犯罪。
凡是反对君主“为乱”“为逆”的行为,最少是死刑,多是“灭其
宗”“夷三族”。
甚至宣读诏令时不起立致敬,也属犯罪。
二是保护公私财产的合法所有,
惩治盗窃行为。
如私自侵犯别人田界,“赎耐”(注:以强制罚款来抵除剃除鬓毛胡须的耐刑);“盗采人桑叶”,罚30天徭役;五人以上集体偷盗抢劫,处以“斩左趾”刑。
三是对于一般的斗殴伤害、奸淫伤害也给以惩治。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三《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
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
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叔向反对子产公布法律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叔向与子产争论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律的实施有怎样的效果。
(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至唐代中国法律发展的趋势。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下图是学者绘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级图。
——摘编自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
18. 追求富强之路。
“富强”是通贯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概念,也是先进的中国人矢志追寻的伟大理想。
材料一溯自庚申之衅,创巨痛深,当时姑息羁縻,在我可亟图振作。
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
——总理衙门奏折(1874年)材料二天下之势已日趋于混同矣,吾欲富强,西洋富强之政有在也,何不踵而用之。
——严复《原强》(1895年)
材料三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下社会大梦初觉,稍有智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虽圣人所不废。
……继今以往,国人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此而不能觉悟者,则前之
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
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之最后觉悟》(1916年)
材料四中国急需把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的代表人物团结在一起,成立民主的临时的联合政府,以便实行民主的改革,克服目前的危机,动员和统一全中国的抗日力量,有力地和同盟国配合作战,打败日本侵略者,使中国人民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
……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概括“自强”思潮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追寻富强的途径。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陈独秀为何断言“伦理的觉悟”是“吾人之最后的觉悟”?
(4)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追寻富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