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的那边》《⾛⼀步,再⾛⼀步》
在⼭的那边王家新
教学⽬的:
1、加强朗读训练,提⾼朗读能⼒。
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然、社会、⼈⽣的有益的启⽰。
3、掌握⾃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
课时安排:⼀课时
⼀、导⼊新课
今天,我们背着书包,兴⾼采烈地来马集镇中,开始了我们⼈⽣当中的新起点。
那么,在今后的三年以⾄更长的将来,你想要做什么或者达到什么⽬标呢?为了达到这个⽬标,你准备怎么做?
根据学⽣所说,导⼊新课,板书⽂题。
⼆、朗读全⽂,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
2、⽣⾃学⽣字、⾃渎课⽂。
3、点名朗读全⽂。
4、问题:(1)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信念凝成的海;是⼀个全新的世界)
(2)这⾸诗两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节:写童年时的想望和困惑,是现实中的“⼭”和“海”;
第⼆节:写长⼤后的拼搏和奋⽃,“⼭”和“海”是理想的境界。
5、全班齐读全诗。
三、研习诗歌
1、读⽂章要善于抓取信息,抓取信息就是要抓住⽂中的关键词,也就抓住了⽂章的中⼼。
那么,这⾸诗的中⼼可⽤哪两个词语概括?它们内在的含义⼜是什么?
本义⽐喻义
⾃然界的海海——理想境界
爬奋
⼭⽃
⾃然界的⼭⼭——重重困难
2、这⼆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请⽤⼀句话来说。
——要克服苦难,就要克服重重困难(历尽千⾟万苦);要克服困难,就要翻越⽆数座⼭。
3、理想的实现很不容易,从诗中哪些地⽅可以看出?请找出有关的词语并作说明。
(1)终于——爬⼭费了很⼤的⼒⽓,花了很多的时间。
“我”满以为上了⼭就可以看见⼤海了,结果依旧是⼭,“哭着回来了”——铁青——写出了作者失望、沮丧的⼼情。
“铁青”——这是作者表达的主观感觉,因为⼼情不好,看⼭也好像“铁青着脸”。
这和杜甫的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样,伤⼼时看见美丽的花⼉也好像在流泪⼀样。
(2)⼀次⼜⼀次——失望多,也表明实现理想不容易。
(3)⼀座座——困难重重。
(4)⼀次次⿎起信⼼——作者不灰⼼。
4、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作者经历了千⾟万苦,遇到了重重困难,可是他并没有灰⼼,那么是什么⼒量,让“我”能⼀次次⿎起信⼼向前⾛去的?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为我喧腾……枯⼲的⼼灵……——诗⼈相信远⽅有海,理想可以实现。
这个信念,⽇⽇夜夜在⼼中激荡,⿎舞着我不断⽃争。
枯⼲:⽐喻对理想的渴望。
满湿:滋润。
因为“我”⼼中有理想,⼼灵就不再枯⼲,理想给了我奋⽃的.动⼒,⽣活也变得充实⽽有活⼒。
5、齐读全诗,并体会刚才所说的内容。
四、重点诗句探究
1、诗中说“⼀颗从⼩飘来的种⼦/却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呢?
“种⼦”⽐喻妈妈给我信念,但童年的认识是很肤浅,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断的努⼒,这种信念就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
可见理想的树⽴也需要⽇积⽉累,要像滴⽔穿⽯那样才能在⼼中扎下深根。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3、“我常伏在窗⼝痴想。
”“痴想”是什么意思?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什么意思?
5、“在⼀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理想境界的实现使⼈兴奋、惊喜。
)
五、拓展延伸
读了这⾸诗,你得到了什么启⽰?
六、总结与作业
⾛⼀步,再⾛⼀步莫顿·亨特
教学⽬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课⽂,复述故事情节,并在了解课⽂内容的基础上感悟⽂章所寄予的⽣活哲理。
2、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上海的意义。
3、了解“⼩中见⼤”,以事寓理的记叙⽅法。
课时安排:⼀课时
⼀、导⼊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章《⾛⼀步,再⾛⼀步》,课前布置⼤家作了预习,其中有⼀条预习任务:⽤“读⼀读,写⼀写”中词语将⾃⼰曾经经历过的困难⽽且战胜困难的经过写下来,哪位同学来读⼀读⾃⼰的⽂章?
2、学习⽣字词。
⼆、整体感知
1、作者⼩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呢?我说标题和作者,请⼏位同学⽤分⾓⾊朗读的⽅式把课⽂读⼀遍。
2、请学⽣复述课⽂。
复述前先让学⽣说说复述故事要交代清楚哪些内容。
——时间、地点、⼈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费城七⽉⾥⼀个闷热的⽇⼦,“我”和⼀群孩⼦攀爬悬崖,在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最后在⽗亲的引导下,⽤“⾛⼀步,再⾛⼀步”的⽅式爬下了悬崖,并且得到了宝贵的⼈⽣启⽰。
三、引导探究
1、我们已经对课⽂内容有了⼀定的了解,请⼤家把课⽂的标题盖起来,然后⾃⼰为⽂章重新拟写⼀个标题,写在⽂题下⾯。
2、互相讨论⾃⼰的标题,然后点名说。
3、引导学⽣⽐较,你的标题和作者的标题哪个好?为什么?
(1)⽂章的标题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把它分解成⼩困难然后克服,这和⽂章内容⼀致。
(2)⽂题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4、“我”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请在⽂中找出来。
(1)第4节,“我”不能像别⼈⼀样活泼勇敢,做⼀些冒险性的游戏。
(2)第13节,朋友抛弃了“我”,把我⼀个⼈丢在悬崖上,⽽且天也⿊了,我感到很⽆助(反衬⼿法)。
(3)第15节,长时间呆在悬崖上,动不了,我很紧张,害怕。
——要求找出作者爬悬崖时的动作和⼼理活动的词语:
爬:全⾝颤抖冷汗直冒⼼⾥咚咚乱跳
蹲:⼼惊⾁跳头晕⽬眩哀求啜泣
伏:恐惧疲乏全⾝⿇⽊不能动弹
(4)第17节,作者⼼⾥害怕,他不能突破⼼理上的障碍,没有信⼼,所以下不去。
5、作者遇到的困难不仅有夜幕,悬崖等客观的困难,更重要的是来⾃于内⼼的障碍。
那么,我们反过来问⼀下,这些能塑算得上困难吗?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就觉得这些经历也没什么⼤不了的。
请在⽂中找⼀找,哪些地⽅能看出来,这些经历不算困难?
(1)第7节,悬崖只有20多⽶⾼。
(2)从朋友和杰利的⾔⾏,可以判断出这不算困难。
如第13节,别的⼩朋友能轻松(⼀个
接⼀个、左折右转)地爬上去,⼜轻松地绕过悬崖。
在这⾥,不是为了写其他的⼩朋友,⽽是为了⼩“我”,这种⽅法叫作“反衬”。
(3)⽗亲指导“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也很简单,“我”也没费⼒⽓就下来了。
6、既然不是什么困难,⽽“我”却为什么认为这是⼀个极⼤的困难呢?
——第1、4节,“我”年幼,体弱多病——这种⽅法叫“伏笔”,即“前后照应”。
更重要的
是“我”的⼼理上的障碍。
7、就是这不是什么困难的困难,却让“我”的⼼情变得糟糕透顶(出⽰投影):
⼼情的变化:
恐慌恐惧绝望
(开始不敢上)(上了,⼜很害怕)(加上⿊夜,最后)
8、这个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呢?(读16~23节)形成板书:
(1)克服困难的步骤:
起初:会摔死的——毫⽆信⼼;
继⽽:⾛⼀步——萌⽣信⼼;
随后:再⾛⼀步——信⼼⼤增;
最后:⾛下悬崖——巨⼤的成就⼲。
(2)此时的⼼情怎样?
恐慌恐惧绝望
惊奇⽽⾃豪
四、拓展延伸
1、通过本⽂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要会分解困难(原⽂句)——⽤名句说:
千⾥之⾏,始于⾜下。
——⽼⼦
不积跬步,⽆以致千⾥;不积⼩流,⽆以成江海。
——荀⼦
(2)要对⾃⼰有信⼼。
(3)要善于收获经验(反思总结)。
(4)只有勇于尝试,才能得到回报。
2、在写作上,你有什么收获?
——倒叙,可以产⽣悬念;环境反衬⼈物的⼼情;照应与伏笔。
⼩事情反应⼀个⼤道理——作者写这篇⽂章不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他⼩时候的⼀段经历,更重要是从经历中懂得了克服困难的道理。
五、读汪国真的诗结束课⽂学习
1、诗见课本P.10的⽅框。
2、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