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解析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达标测试试卷(精选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运动的世界达标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甲、乙物体从同一位置出发,水平向东沿直线运动,他们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相对于乙在水平向东运动
B.甲在2s内所走的路程为10m
C.乙做变速直线运动,且越来越快
D.当t=2s时,物体甲、乙之间的距离为20m
2、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kg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C.人洗澡时感觉舒适的水温为60℃D.教室的课桌高度约为80dm
3、某单位在一条平缓流动、流速恒定的河流上举行划船比赛,为此制定了一个规则:①将甲、乙两船队分别置于上、下游;②在两个船队之间的中点处放置一个插有红旗的小木箱,发令枪响时小木箱被释放且随河水流动;③甲、乙两船队听发令枪声同时从上游和下游向着小木箱出发,先到达小木箱的船队获胜。
针对这个比赛规则,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A.比赛规则不公平,因木箱顺水而下,所以对下游的船队有利
B.比赛规则不公平,因上游的船顺水而下,所以对上游船队有利
C.比赛规则公平,因木箱被释放且随河水流动时相对于水是运动的
D.比赛规则公平,因水流动对两船队比赛的影响效果是一样的
4、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车在8~20s内处于静止B.甲乙两车在第15s时相距80m
C.甲车0~20s内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两车在前15s的平均速度相等
5、图所示是我国一辆新型复兴号动车高速行驶时,四枚一元硬币竖立在车厢内的窗台处能保持几分钟不动的情境。
这些硬币竖立不动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A.铁轨B.车厢内的窗台
C.路边的树木D.车厢内走动的列车员
6、测量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的细铜丝的直径,如图所示。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B.读取图中刻度尺的示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平行
C.测得图中细铜丝的总宽度为18.90cm
D.实验中采用了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7、某同学用一把最小刻度为1mm的直尺,先后测量同木块的厚度,三次测量结果分别是3.12cm、3.13cm、3.12cm,下列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A.3.12cm B.3.13cm
C.3.123cm D.3.1233cm
8、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5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2.5m
B.整个2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0.2m/s
C.物体在510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在0~5s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
9、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B.0~4s时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C.0~3s时甲比乙的平均速度大D.0~2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 m/s
10、为了使测量更准确,在实验中应该()
A.尽量使每一次的测量结果完全一致
B.按实验要求认真测量,如实记录数据
C.记录数据和计算时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越多越好
D.当发现测量数据相差太大时,可以修改数据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2021 年11月11日,神舟十三号成功完成了出舱任务,在此过程中,宇航员跟随飞船一起绕地球飞行,当飞船以7800m/s的速度在距地球约343公里的太空高速运动,在宇航员出舱的20min时间内,宇航员绕地球大约运动了______km。
2、元旦假期,小明乘坐爸爸的汽车到外地游玩,他看到路边的小树快速的向后“飞去”,是以
______为参照物的。
同时他观察到汽车速度计的指针一直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则此时汽车的速度是______km/h,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______km。
3、小明早晨7点乘校车去上学,7点24分到达学校,设校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30km/h,则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路程是______km。
4、如图是小球从A沿直线运动到F的频闪照片,相邻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2 s,则AF的距离为___________cm,小球从A到F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m/s。
5、测量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可靠的______比较。
测量的要素有两个,首先需要一个公认的标准,也就是______;其次,要有合适的______。
测量能够达到的准确程度由______决定。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如图所示是老爷岭隧道及公路旁的交通标志牌。
(1)根据交通规则可知,汽车经过该隧道允许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2)若汽车匀速通过该隧道所用的时间为0.05h,请你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超速。
2、如图,重庆轨道2号线在李子坝站“穿”居民楼而过,山城的复杂地形造就了全国绝无仅有的震撼景象。
吸引众多游客至此来“打卡”。
若某辆不停靠站点的空载列车长度120m,行驶速度为
72km/h,求:
(1)该列车经过一位在站台上静止站立的乘客需要多少时间?
(2)某位游客张大哥测出该列车完全穿过居民楼的过程中所花的时间为14s,由此可知该居民楼长度为多少?
(3)根据以上信息计算该不停靠站点的空载列车穿楼过程中“完全隐没”在楼中的持续时间。
3、一辆轿车以30m/s的速度在高速公路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面有紧急情况,经过0.5s(反应时间)后开始踩刹车制动,又经过3.5s滑行45m后车停止,如图所示。
求:
(1)从发现情况到踩刹车的0.5s时间里,汽车运动的距离;
(2)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
4、周末,小明随父母一起到主城自驾游玩,游完南山一棵树观景台后,准备去重庆洪崖洞,他们通过百度地图查找导航路线,导航提示路线实际长度为8km,预计需要17min,求:
(1)根据导航所提方案,他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为了沿途看看市区风景,他们实际比预计多用时7min,则这一段旅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5、某江河大桥下层铁路全长6820m,其中江面正桥长1620m,一列车长380m火车全部通过正桥用了1min40s,这列火车以这样的速度全部通过整个铁路桥需要多少时间?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如图1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
(2)为了完成实验,需要的测量仪器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实验中,斜面的坡度应该较_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目的是___________(选填“延长”或“缩短”)小车的运动时间;
(4)如图2,让小车从顶端由静止释放。
若秒表每格为 1s ,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长度s =_______m ,运动时间 t =___________s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 =_________m/s ;
(5)把金属片移到斜面中间位置,如图所示,距离车头为 30cm ,再让小车从顶端由静止释放,小车上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v 1=___________m/s ,小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v 2=___________m/s 。
2、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
实验步骤:
(1)小明在斜面中点处放一金属片,用停表记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至撞击金属片的时间1t ,并用刻度尺量出小车通过的距离1s ;
(2)小明把金属片放在斜面终点,在斜面中点位置释放小车,测出小车下滑到底端撞击金属片的时间2t 和这段时间内小车通过的距离2s ;
(3)用111s v t =、222s v t =出各段的平均速度,并记录。
现象:发现v 1=v 2
结论:小车从斜面滑至底端做匀速直线运动。
讨论:你认为小明的实验过程妥当吗?_______为什么?_______
改正:将第(2)步改为_______;
将第(3)步改为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详解】
AC.由图示知,甲、乙的s-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当运动时间相同时,甲的路程大于乙的路程,所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两物体都水平向东运动,以乙为参照物,甲是向前进的,所以甲是向东运动的,故A正确,C错误;
B.由图示知,甲在2s内走的路程为20m,故B错误;
D.两物体同时同地同向出发,t=2s时,甲通过的路程为20m,所用时间为4s时,乙通过的路程为20m,则时间为2s时,乙通过的路程为10m,那么t=2s时,甲、乙的距离
s=s甲-s乙=20m-10m=10m
故D错误。
故选A。
2、B
【详解】
A.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故A不符合题意;
B.人步行1秒约走1.1m左右,因此人走路的速度约为1.1m/s,故B符合题意;
C.人洗澡时感觉舒适的水温为40℃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教室的课桌高度约为80c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D
【详解】
该题可采用“极值法”,假设甲乙两队的速度均为零,甲乙两船及小木箱都会以相同的速度随水流向下,它们相对于水流都是静止状态,所以比赛规则是公平的,因水流动对两船队比赛的影响效果是一样的,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B
【详解】
A. 由图像可知,乙车在8~20s内运动的路程不发生变化,因此乙车处于静止,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由图像可知,甲乙两车在第15s时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80m,故B错误,符合题意;
C. 甲车0~20s内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不变,故甲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甲乙两车在第15s时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80m,根据
s
v
t
可知,甲乙两车在前15s的平均速度
相等,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B
【详解】
A.硬币和铁轨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铁轨为参照物,硬币是运动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硬币相对于车厢内的窗台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车厢内的窗台为参照物,硬币是静止的,故B符合题意;
C.硬币和路边的树木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硬币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硬币和车厢内走动的列车员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车厢内走动的列车员为参照物,硬币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D
【详解】
A .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 中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为1mm ,分度值是1mm ,故A 错误;
B .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刻度线垂直,故B 错误;
C .由图示刻度尺可知,线圈总长度是
18.90cm-15.00cm=3.90cm
故C 错误;
D .铜丝的直径太小,不便于直接测量,为了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图中实验运用累积法,故D 正确。
故选D 。
7、A
【详解】
根据三次测量结果,可以观察出三次数据结果接近,依据多次测量平均值的方法,在最后结果除不尽时采取四舍五入,与题中数据一致保留到1mm 分度值的下一位,求出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3.12cm 3.13cm 3.12cm 3.12cm 3
s ++=≈ 故选A 。
8、C
【详解】
A .由图象知,物体运动5s 时对应的路程是2.5m ,所以5s 通过的路程是2.5m ,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整个20s 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4m ,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4m 0.2m/s 20s
s v t === 故B 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由图象可知,物体在5~10s 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物体在510s 内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 错误,符合题意;
D .前5s 内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为2.5m ,速度为
111 2.5m 0.5m/s 5s
s v t =
== 物体在10~20s 内物体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10~20s 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24m 2.5m 1.5m s =-=
其速度为
222 1.5m 0.15m/s 10s
s v t =
== 物体在0~5s 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 内的速度大,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9、B 【详解】
A .2~4s 内,乙的路程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乙是静止状态,故A 错误;
B .0~4s 内甲乙运动的路程是8m ,时间是4s ,路程和时间都相同,由s v t
=可知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B 正确;
C .0~3s 内甲运动的路程小于乙运动的路程,由s v t
=可知甲比乙的平均速度小,故C 错误; D .0~2s 内乙运动的路程是8m ,时间是2s ,乙的平均速度为
8m
==4m/s 2s
s v t =
乙乙乙 故D 错误。
故选B 。
10、B 【详解】
ABD.测量物体的长度要尊重客观事实,认真测量,如实记录数据,不能凑数,更不可以随意修改,故
AD 不符合题意,B 符合题意;
C.测量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多保留就是错误数据,故C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二、填空题 1、9360/9.36×103 【详解】
宇航员出舱后,以飞船为参照物,宇航员与飞船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宇航员绕地球运动的速度为
v =7800m/s=7.8km/s
运行的时间为
t =20min=1200s
宇航员运动的路程
s=vt =7.8km/s×1200s=9360km
2、自己 90 45 【详解】
[1]小明看到路边的小树快速的向后“飞去”,是以自己为为参照物,小树的位置相对于自己发生了变化,故小树是运动的。
[2]速度表盘的分度值为5km/h ,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 。
[3]汽车行驶30min 通过的路程
30
90km/h h 45km 60
s vt ==⨯
= 3、12 【详解】
小明乘车所用时间为
t =24min =0.4h
根据公式
s v t
=
可得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
s =vt =30km/h×0.4h=12km
4、12.50 0.125 【详解】
[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读数时,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故AF 的距离为12.50cm 。
[2]由[1]分析可知,小球从A 到F 的路程为
12.50cm 0.1250m s ==
小球从A 到F 之间有5个间隔,故小球从A 到F 的时间为
50.2s 1s t =⨯=
小球从A 到F 的平均速度为
0.1250m 0.125m/s 1s
s v t =
== 5、定量 单位 测量工具 分度值 【详解】
[1][2]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测量,测量就是把待测物体和公认的标准进行定量的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称为单位。
[3]要进行准确的测量,除了制定好单位,还要有单位的具体载体,也就是测量工具。
要根据需要选择量程和分度值合适的工具。
[4]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就分度值,测量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分度值决定的,分度值越小,测量结果越准确。
三、计算题
1、(1)60km/h ;(2)汽车没有超速 【详解】
解:(1)标志牌的含义:汽车通过隧道时,行驶速度不超过60km/h 。
(2)已知全长为
2360m=2.36km
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可得,汽车的速度
2.36km
47.2km/h 0.05h
s v t =
== 该速度小于60km/h ,故汽车没有超速。
答:(1)根据交通规则可知,汽车经过该隧道允许的最大速度是60km/h ; (2)若汽车匀速通过该隧道所用的时间为0.05h ,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没有超速。
2、(1)6s ;(2)160m ;(3)2s 【详解】
解:(1)已知空载列车行驶速度
v =72km/h =20m/s
该列车经过一位在站台上静止站立的乘客需要的时间
120m
=6s 20m/s
s t v ==
车车
(2)列车完全穿过居民楼的路程
s ′=vt ′=20m/s×14s=280m
列车穿过居民楼的路程
s 楼=s ′﹣s 车=280m ﹣120m =160m
(3)空载列车穿楼过程中“完全隐没”在楼中的路程
s ″=s 楼﹣s 车=160m ﹣120m =40m
空载列车穿楼过程中“完全隐没”在楼中的持续时间
40m =2s 20m/s
s t v ''''
==
答:(1)该列车经过一位在站台上静止站立的乘客需要6s ; (2)该居民楼长度为160m ;
(3)不停靠站点的空载列车穿楼过程中“完全隐没”在楼中的持续时间是2s 。
3、(1)15m ;(2)15m/s 【详解】
解:(1)由公式s
v t
=得0.5s 时间里汽车运动的距离
30m/s 0.5s 15m s vt ⨯===
(2)汽车运动的总路程
45m 15m 60m s +总==
汽车运动的总时间
0.5s 3.5s 4s t +总==
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60m '15m/s 4s
s v t =
==总总 答:(1)汽车运动的距离是15m ;
(2)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15m/s 。
4、(1)28.2km/h ;(2)20km/h
【详解】
解:(1)根据导航,他们全程需要用时
17
17min h 60
t ==
全程的平均速度
8km 28.2km /h
17h
60
s v t =
=≈ (2)全程实际用时
24
17min 7min h 0.4h 60
t =+=
=' 则这一段旅程的平均速度
8km 20km /h 0.4h
s v t =
=''= 答:(1)根据导航所提方案,他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8.2km /h ; (2)这一段旅程的平均速度是20km /h 。
5、360s 【详解】
解:由题意可知,火车全部通过江面正桥走的时间
11min40s 100s t ==
火车通过正桥所走的路程
11620m+380m 2000m s L L +正桥车===
火车的速度
112000m
=20m/s 100s
s v t =
=
火车全部通过整个铁路桥所走的路程
26820m+380m 7200m s L L +铁路车===
火车全部通过铁路桥用的时间
227200m =360s 20m/s
s t v =
= 答:这列火车全部通过整个铁路桥需360s 。
四、实验探究
1、s v t
= 刻度尺 秒表 小 延长 0.6 5 0.12 0.1 0.15 【详解】
(1)[1]测量平均速度时,先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再由s v t
=可以计算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故可知实验原理是s
v t
=。
(2)[2][3]由实验原理可知,需要测量物体运动的距离与物体运动的时间,故可知需要的测量仪器是刻度尺与秒表。
(3)[4][5]因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通过斜面所用时间越短,故实验中斜面的坡度应该较小,目的是为了延长小车的运动时间。
(4)[6]由图1可知,小车通过全程的长度为
s =60cm=0.6m
[7]由图中可知,小车从顶部滑到底部秒表的指针转过了5格,故可知小车通过全长的运动时间为
t =1s×5=5s
[8]由[6][7]可知,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0.6m 0.12m /s 5s
s v t =
== (5)[9]由图中可知,小车通过半程的距离为
011
0.6m 0.3m 22
s s =
=⨯= 小车通过上半程的时间为
t 1=3×1s=3s
故小车上半程的平均速度为
0110.3m 0.1m /s 3s
s v t =
== [10]由图中可知,小车通过下半程的时间为
t 2=2×1s=2s
故小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为
0220.3m 0.15m /s 2s
s v t =
== 2、不妥当 见详解 见详解 见详解 【详解】
[1][2]实验要求测从斜面至低端全程的连续运动过程中先后两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小车经过中点的速度并不为0,并不是静止的。
原实验是两次都是从静止开始斜面坡度相同、路程相同、初速度相同的两个相同运动过程的速度。
所以不妥当。
[3]将第(2)步改为小明把金属片放在斜面的终点,测出小车下滑到底端撞击金属片的时间2t 和这段时间内小车通过的距离2s 。
[4]将第(3)步改为用
1
11
s v t =
21
221
s s v t t -=
- 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