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助力城市文化建设实践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图书馆助力城市文化建设实践探索
作者:潘丽凤
来源:《河北科技图苑》2020年第03期
摘要: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为促进全民阅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助力城市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文化载体、城市文化象征以及文化建设基地的作用。
以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助力城市文化建设的实践为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城市文化建设;滨海新区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ki.hbkjty.2020.0039
1 引言
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助推器,是现代化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是基础性的公益文化服务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主力军作用,一直以来都承担着全社会文化信息传播的重任。
因此,公共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不断整合自身优势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开展全民阅读,创建书香城市,助力城市文化建设。
公共图书馆作为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信息服务,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
因此,公共图书馆有效地助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公共图书馆助力城市文化建设的价值和作用
城市文化的特征、水平和模式,最终都会在公共空间的内涵和结构、规模和数量中得到体现[1]。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文化发展的重任,需要不断地有效推动城市文化建设。
2.1 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博物馆、美术馆等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共同发挥作用,共同承担起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的责任[2]。
“十三五”期间,国家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保障公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权利。
公共图书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和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3]。
公共图书馆是从古代的藏书楼发展而来的,收集了古往今来的重要文献资源,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宝库。
这些文献资源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对研究历史具有重要作用,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4]。
公共图书馆向所有民众开放,服务对象广泛,包括不同职业、年龄和文化程度的读者。
公共图书馆向普通民众提供了探索知识、再教育、自我学习等诸多种类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文化活动,提高了民众文化修养,推动了城市文化建设。
因此,对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功能进行拓展和延伸,可以使公共图书馆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5]。
2.2 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象征
从建筑角度来说,公共图书馆是城市的一个重要文化设施。
作为市民文化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为了更好地吸引大众,设计师会融入更多的设计理念,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很多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显然已经发挥着这样的作用。
从自身形象的角度来讲,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展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的文化品位、文化含量、文化积累往往是通过其折射出来的[6]。
当今世界,现代化城市大都是文化发达的都市,公共文化设施齐全完备,文化产业发达,拥有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剧院等文化标志性建筑物。
公共图书馆是传播文化知识的公共设施,保存着社会重要的文化遗产,起着传播知识、传承优秀文化和提高市民文化素质的作用。
因此,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普及程度、利用效果往往是一个国家、一個城市、一个地区文化、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国内外不断涌现出一批外表设计独特、功能齐全、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例如,赫尔辛基的新中央图书馆Oodi、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以及我国的国家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和苏州第二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中新天津生态城图书档案馆等,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国际大都市的风采与魅力。
2.3 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基地
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基地,在城市建设中承担着文化建设的重任。
公共图书馆在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保障基础服务高品质的同时,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内涵,创新服务模式,开展更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引导全民阅读大环境,助力城市文化建设。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有助于普通民众养成阅读和利用图书馆的习惯,同时促进民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从而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素养,建立文化自信,彰显文化品质。
目前,各级公共图书馆实现无闭馆日,全面免费服务,服务对象也具有了广泛
的社会性,使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参与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如讲座、读书会、论坛、沙龙、展览、创意文化活动等等,创建全民阅读氛围,建设书香城市。
3 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助力城市文化建设实践
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自2017年10月开馆以来,备受国内外关注。
图书馆不断发挥其资源、建筑特色优势,做好基础服务,创新、创意服务内容和方式,提升内涵,打造了天津滨海新区特有的文化品牌。
同时,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滨海新区图书馆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助推着滨海新区城市文化建设。
3.1 发挥建筑特色优势
从一个图书馆读一座城市,从一座城市读一种文化,优秀的图书馆必定是优秀城市的“专著”。
天津市滨海新区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上非常有创意,被称作“滨海之眼”,吸引了很多民众走进图书馆。
图书馆的中庭是整个建筑的核心,作为共享空间,34级白色波浪型平台构成的“书山”营造出超现实的梦幻空间。
在这里,人与书、空间与符号,共同构成了独具文化特质的新型场景。
整个中庭空间体现了“观乎天地,无限延伸”的超现实未来图书馆概念,多层次多角度不断变化的视觉冲击力传导了图书馆“助推社会发展第三空间”的价值理念。
滨海新区图书馆已成为了天津城市的文化地标,国内外著名媒体把它誉为“世界上最酷的图书馆”“每个爱书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全球终极图书馆”,称其改变了大众对图书馆已经衰落了的看法。
美国《时代》周刊将滨海新区图书馆列为2018年世界最值得去的100个地方之首,也是著名的网红打卡地。
滨海新区图书馆是滨海文化中心一期工程“五馆一廊”中最先开放的设施,也是天津市最大的文化综合体当中最主要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之一。
从建筑设施到服务环境,新馆的落成無不改变着滨海新区文化的氛围,世界各地的民众走进滨海新区,展现城市文化名片的价值。
滨海新区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新需求,积极探索文旅深度融合,成为中国当代图书馆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地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成功案例。
3.2 以优引优,开展全民阅读
建筑特色优势是先天条件,使其成为了文化地标。
滨海新区图书馆以此为突破口,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引导民众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创建全民阅读的氛围,提升内涵服务,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持久高强度的渗透作用。
滨海新区图书馆开展了诸多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包括读遍书山品牌阅读推广活动、滨海市民文化讲堂、社区小讲堂、同心讲堂、新技能课堂、沉浸式话剧、音乐沙龙——你的第一场音乐剧、交响音乐读书会,以及“成
长·创意·特色”为定位的展览、学海微学院、书山阅读营、SUNDAY绘讲故事屋等。
2018-2019年举办活动千场,累计受众60万余人,从场次到参与人数较之新馆开放之前增加了近三倍,与读者黏合度不断增加,聚集了大批阅读爱好者,引领更多人开始阅读。
滨海市民文化讲堂是滨海新区图书馆主办的公益讲座主要品牌,定位是立足本馆平台和合作的社会资源,面向广泛读者,传播先进文化。
讲座开设理论、生活、节日三个主题系列,并与多部门合作开展活动,如与滨海新区区委宣传部合作开设“滨海基层民生课堂”,与天津市社科联合作开设“理论超市”。
同时,以“主题订制+兼容开放”的形式提供精准服务。
在定制单位中,机关、学校对滨海市民文化讲堂关注度较高,图书馆邀请天津市社科联专家资料库的优秀讲师,开设了“竹枝词里的天津风物”“诵读经典爱中华系列讲座”等百余场,传承了优秀文化,发挥着意识形态引领的作用。
另外,2019年7月为丰富滨海新区市民夜晚文化生活,滨海新区图书馆与各书友会、读书会合作,组织晚间读书活动,开设了学海微学院主题阅读推广活动,通过导读分享、交流讨论的形式,加深读者对书籍的理解和感悟,提升阅读能力,增进个人成长。
学海微学院第一课与王玉兴书友会合作,书友们共读《孟子》,品读经典文化,共同分享和体会孟子的思想与智慧。
滨海新区图书馆的全民阅读交流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利于民众学习文化,掌握阅读技能,提升文化素养,滋养文化品质。
3.3 创意服务,引领城市文化
滨海新区图书馆利用建筑创意和活动形式创新等为滨海市民和儿童推出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和活动,吸引了大量读者走进图书馆,爱上阅读。
一是利用建筑造型特点结合空间服务创新理念,打造了阅读分享与书目推荐为主的跨界融合阅读推广活动——读遍书山,分为“荐读”“品读”“朗读”三个板块,内容连贯、递进展开。
既有作家作品的分享会和赏读会,又有普通读者走进直播间的书目推荐、面对面的线下品读会,更有各个层级朗读爱好者的精彩朗读,聚集了一大批阅读爱好者,组建了书山书友团队,一定程度上起到滨海新区文化的风向标作用。
图书馆的创意活动还有引领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插画展,书山上上演的交响音乐读书会、沉浸式话剧、读书快闪等一系列活动,增强了公众对文化需求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读者体验感不断提升。
二是滨海新区图书馆已经建成三级服务网络体系,以滨海新区图书馆为总馆,街镇分馆和居村基层服务点全面覆盖,构建15分钟图书馆服务圈,总体建成内容丰富、参与便捷、运行活跃的体系化服务网络。
汽车图书馆流动服务作为基层服务点的有效补充,为居民送去最贴近的服务。
2019年4月23日运行至今已覆盖全区近33个社区、基层点,包括没有建立图书馆基层服务设施的农村和城市社区、偏远学校、基层部队、密集型企业等,已服务500余次,借阅近7 000册图书,服务人数达到了近万人。
三级服务网络的构建,让居民就近享受到阅读服务,通过流动服务车对文化活动的宣传,市民能够更多地学习和参与,提升了整体文化素质。
三是在滨海新区政府的支持下,滨海新区图书馆与中国著名作家蒋子龙老师的团队合作,建立了馆中馆—蒋子龙文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创新实践,进一步推动天津改革开放文学品牌发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文学馆内珍藏了蒋子龙先生著作出版的书籍,以及蒋先生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学作品、曾获得的奖杯、证书等,更有蒋子龙先生的文学创作手稿,通过展示让读者走进文学创作的广阔空间,体会文学的力量,以创作出更多的有关滨海新区的文化作品,助力新区城市文化建设。
4 公共图书馆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途径思考
4.1 创建现代化城市文化空间
现代城市文化区别于传统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能为人们接受、处理、传递文化信息,提供较之先前远为广阔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公共空间[7]。
图书馆作为城市开放型的公共文化空间,服务空间有着独特的文化氛围,具备了强大的公共领域的功能,成为市民日常文化生活的最佳选择。
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是滨海文化中心一期工程“五馆一廊”中最先开放的设施,也是天津市最大的文化综合体当中最主要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每天读者络绎不绝,从2017年10月开馆至今,接待了读者访问人次已达500多万,日均读者入馆6 000多人次。
滨海新区图书馆塑造了最受欢迎的城市文化空间,为滨海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场所,文化自信逐步彰显。
4.2 完善图书馆服务体系
随着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逐步走向成熟,已经逐步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平等性和均衡性,成熟的经验有苏州模式、嘉兴模式、深圳的“图书馆之城”等。
滨海新区2017年制定并启动《滨海新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区总馆、街镇分馆、居村基层服务点三级图书馆服务体系,创建滨海模式。
滨海新区图书馆作为区属公共图书馆首当其冲,目前已经具备街镇分馆、机构分馆20余个,基层服务点300多个,辅助的汽车图书馆流动服务也已经制度化。
完善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是确保居民平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也是提升居民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从而提升城市文化的整体水平。
濱海新区图书馆是滨海文化中心一期工程“五馆一廊”中最先开放的设施,也是天津市最大的文化综合体当中最主要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之一。
从建筑设施到服务环境,新馆的落成无不改变着滨海新区文化的氛围,世界各地的民众走进滨海新区,展现城市文化名片的价值。
滨海新区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新需求,积极探索文旅深度融合,成为中国当代图书馆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地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成功案例。
3.2 以优引优,开展全民阅读
建筑特色优势是先天条件,使其成为了文化地标。
滨海新区图书馆以此为突破口,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引导民众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创建全民阅读的氛围,提升内涵服务,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持久高强度的渗透作用。
滨海新区图书馆开展了诸多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包括读遍书山品牌阅读推广活动、滨海市民文化讲堂、社区小讲堂、同心讲堂、新技能课堂、沉浸式话剧、音乐沙龙——你的第一场音乐剧、交响音乐读书会,以及“成长·创意·特色”为定位的展览、学海微学院、书山阅读营、SUNDAY绘讲故事屋等。
2018-2019年举办活动千场,累计受众60万余人,从场次到参与人数较之新馆开放之前增加了近三倍,与读者黏合度不断增加,聚集了大批阅读爱好者,引领更多人开始阅读。
滨海市民文化讲堂是滨海新区图书馆主办的公益讲座主要品牌,定位是立足本馆平台和合作的社会资源,面向广泛读者,传播先进文化。
讲座开设理论、生活、节日三个主题系列,并与多部门合作开展活动,如与滨海新区区委宣传部合作开设“滨海基层民生课堂”,与天津市社科联合作开设“理论超市”。
同时,以“主题订制+兼容开放”的形式提供精准服务。
在定制单位中,机关、学校对滨海市民文化讲堂关注度较高,图书馆邀请天津市社科联专家资料库的优秀讲师,开设了“竹枝词里的天津风物”“诵读经典爱中华系列讲座”等百余场,传承了优秀文化,发挥着意识形态引领的作用。
另外,2019年7月为丰富滨海新区市民夜晚文化生活,滨海新区图书馆与各书友会、读书会合作,组织晚间读书活动,开设了学海微学院主题阅读推广活动,通过导读分享、交流讨论的形式,加深读者对书籍的理解和感悟,提升阅读能力,增进个人成长。
学海微学院第一课与王玉兴书友会合作,书友们共读《孟子》,品读经典文化,共同分享和体会孟子的思想与智慧。
滨海新区图书馆的全民阅读交流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利于民众学习文化,掌握阅读技能,提升文化素养,滋养文化品质。
3.3 创意服务,引领城市文化
滨海新区图书馆利用建筑创意和活动形式创新等为滨海市民和儿童推出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和活动,吸引了大量读者走进图书馆,爱上阅读。
一是利用建筑造型特点结合空间服务创新理念,打造了阅读分享与书目推荐为主的跨界融合阅读推广活动——读遍书山,分为“荐读”“品读”“朗读”三个板块,内容连贯、递进展开。
既有作家作品的分享会和赏读会,又有普通读者走进直播间的书目推荐、面对面的线下品读会,更有各个层级朗读爱好者的精彩朗读,聚集了一大批阅读爱好者,组建了书山书友团队,一定程度上起到滨海新区文化的风向标作用。
图书馆的创意活动还有引领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插画展,书山上上演的交响音乐读书会、沉浸式话剧、读书快闪等一系列活动,增强了公众对文化需求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读者体验感不断提升。
二是滨海新区图书馆已经建成三级服务网络体系,以滨海新区图书馆为总馆,街镇分馆和居村基层服务点全面覆盖,构建15分钟图书馆服务圈,总体建成内容丰富、参与便捷、运行
活跃的体系化服务网络。
汽车图书馆流动服务作为基层服务点的有效补充,为居民送去最贴近的服务。
2019年4月23日运行至今已覆盖全区近33个社区、基层点,包括没有建立图书馆基层服务设施的农村和城市社区、偏远学校、基层部队、密集型企业等,已服务500余次,借阅近7 000册图书,服务人数达到了近万人。
三级服务网络的构建,让居民就近享受到阅读服务,通过流动服务车对文化活动的宣传,市民能够更多地学习和参与,提升了整体文化素质。
三是在滨海新区政府的支持下,滨海新区图书馆与中国著名作家蒋子龙老师的团队合作,建立了馆中馆—蒋子龙文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创新实践,进一步推动天津改革开放文学品牌发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文学馆内珍藏了蒋子龙先生著作出版的书籍,以及蒋先生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学作品、曾获得的奖杯、证书等,更有蒋子龙先生的文学创作手稿,通过展示让读者走进文学创作的广阔空间,体会文学的力量,以创作出更多的有关滨海新区的文化作品,助力新区城市文化建设。
4 公共图书馆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途径思考
4.1 创建现代化城市文化空间
现代城市文化区别于传统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能为人们接受、处理、传递文化信息,提供较之先前远为广阔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公共空间[7]。
图书馆作为城市开放型的公共文化空间,服务空间有着独特的文化氛围,具备了强大的公共领域的功能,成为市民日常文化生活的最佳选择。
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是滨海文化中心一期工程“五馆一廊”中最先开放的设施,也是天津市最大的文化综合体当中最主要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每天读者络绎不绝,从2017年10月开馆至今,接待了读者访问人次已达500多万,日均读者入馆6 000多人次。
滨海新区图书馆塑造了最受欢迎的城市文化空间,为滨海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场所,文化自信逐步彰显。
4.2 完善图书馆服务体系
随着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逐步走向成熟,已经逐步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平等性和均衡性,成熟的经验有苏州模式、嘉兴模式、深圳的“图书馆之城”等。
滨海新区2017年制定并启动《滨海新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区总馆、街镇分馆、居村基层服务点三级图书馆服务体系,创建滨海模式。
滨海新区图书馆作为区属公共图书馆首当其冲,目前已经具备街镇分馆、机构分馆20余个,基层服务点300多个,辅助的汽车图书馆流动服务也已经制度化。
完善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是确保居民平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也是提升居民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从而提升城市文化的整体水平。